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十 (5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二十 (5)

1. 錦囊治療方論

若果向年風霜貽患,豈止半身獨受哉!至如便如彈子大而圓,亦系中氣虛弱,命門火衰,以致運行不健,轉輸遲滯,所以糟粕不能連接直下,任其斷斷續續,迴腸曲折,轉轉濡滯,猶蜣螂之弄丸,轉轉成圓,故雖圓而大也。豈若關格之病,臟腑津液燥槁。以致腸胃窄細糞黑,而小如羊糞者,然只宜空心吞服八味之加牛膝、杜仲者,以培其本,食遠以加減歸脾加甜薄桂以壯其標,元陽中氣一壯,則行運乃健,大便之彈丸可無見矣。氣血充足,自能遍及肢末,不治臂而臂自愈矣。

按服而痊,精神更倍。

司農蔣老先生,向來脈氣寸強尺弱,故服八味丸,已有年矣。無如勞心太過,藥力不能勝其君主妄動之火,余南還時,聞司農於九月間鼻衄大發,調理雖愈,不能節勞,故陰道未能平復,嗣後口渴殊甚,飲湯水如甘露焉。雖數十杯不足滿其欲也。

餘次年入都,勸其大為壯水主之,佐以引火歸原之餌,則木升火降,消渴之熱自除,變生之症可休,奈視為忽略,雖服數劑,口渴略減,即停藥餌,至四月間背上忽隱隱疼痛,漸漸疼甚肉硬,亦未知其為疽也。半月之餘,背上疼極重極,招余診視,當脊少偏半寸,外雖不腫,肉分堅實碗大矣。

余曰:久渴不治,陰水日虧、陰火日爍,榮衛失調,故書有腦疽、背疽之預防也。今外雖不腫,陰分已成形受傷矣。亟為托出陽分,使毒氣勿致逗留,陷入臟腑也。乃外用大黃二兩、芙蓉葉赤芍各一兩、白芨、白蘞各五錢,為末,雞子清調敷毒四圍,內則重滋陰水,兼為解托。

如熟地、山藥、川貝、角刺、天蟲、甲片、生甘草、連翹、金銀花之類,及其形腫既成,乃早晨空心吞服八味丸五六錢,以培先天之水火,食遠服。大補榮衛及排膿托裡之劑,以助後天氣血,如人參、生黃耆、當歸、白朮、白芍、無蟲、甲片、角刺、金銀花、甘草節、白芷之類,日服二劑,外以古方太乙膏,加男發、蓖麻子、乳香、沒藥,煎膏貼毒,以呼毒氣出外,四圍仍敷,以杜散慢。如是調理,不旬日而焮腫日高,四圍紅腫日消,疼痛日減,背腫日輕。

已有膿勢,奈有力舉一專門外科視之,去其四圍敷藥,內進清涼解毒,外用敷藥,漫塗毒上二三日間,平塌日甚,根腳復大,疼痛難忍,且云:內潰己甚,黑爛深大。口出無稽之語,司農心駭。乃復延余視,知其毒勢潰漫無拘,且乘正虛,復有內襲之慮矣。

急去其所敷,仍前外圍內托,照前加減,每劑更加肉桂錢余,數劑之後,仍前高腫而紅活,竟如些小腫硬,潰膿而愈,毫不大傷肌肉,不待珍珠摻藥,而瘡口漸平,口渴諸症盡退,故要知一切腫毒,原非毒也。乃氣血不和,留結所致,調其氣血而毒自解。若以清涼解毒為事,則反傷胃氣,氣血愈虛,雖欲解毒,毒滯於中,況遇清涼冰伏於內,反成大害,可不慎之。

白話文:

[錦囊治療方論]

如果說年紀大了,遭受風寒侵襲而生病,難道只會影響半邊身體嗎?像是大便像彈珠一樣又大又圓,也是因為中氣虛弱,命門的火衰退,導致身體運化功能不佳,傳導遲緩。所以食物殘渣無法順暢地排出,而是斷斷續續,在腸道裡彎彎曲曲地積滯,像蜣螂滾糞球一樣,滾來滾去,最後變成圓球狀。雖然大便很圓很大,但這和關格病那種體內津液枯竭,導致腸胃狹窄、大便像羊糞一樣又黑又小的狀況不同。這種情況應該在空腹時服用八味丸,並加入牛膝、杜仲,來補養根本;吃飯後則服用加減歸脾湯,並加入甜薄桂來增強體表的防禦能力。當元陽和中氣強壯起來,身體的運化功能自然會變好,大便像彈珠一樣的情況就不會再出現了。當氣血充足,自然就能到達四肢末梢,不需要特別治療手臂,手臂也會自然好轉。

按照這樣治療,病就會痊癒,精神也會更好。

司農蔣老先生,一直以來脈象都是寸脈強而尺脈弱,所以多年來都服用八味丸。但因為他過度勞累,藥力無法勝過他心火過旺的情況。我回到南方時,聽說司農在九月間嚴重流鼻血,雖然調理後好轉,但還是不懂得節制勞累,所以陰虛的情況一直沒有恢復,之後口渴得非常厲害,喝水像喝甘露一樣,即使喝幾十杯都無法解渴。

我隔年到京城,勸他要大力滋養腎陰,並配合引火歸元的藥物,這樣就能使木氣上行,火氣下降,口渴的熱症自然就能消除,其他併發症也能停止。但他不以為意,即使吃了幾帖藥,口渴稍微減輕就停藥了。到了四月,背部突然隱隱作痛,漸漸地疼痛加劇,肉也變得僵硬,但他也不知道是長了癰疽。過了半個月,背痛變得非常嚴重,才請我診視。我檢查後發現,疼痛位置在脊椎稍微偏一點的地方,雖然表面沒有腫脹,但皮下的肌肉已經硬化成碗狀大小。

我說:「長期口渴卻不治療,陰液會一天天虧損,陰火會一天天旺盛,導致身體的營養和防禦系統失調。所以醫書上說,腦癰和背癰是可以預防的。現在雖然表面沒有腫脹,但內部的陰液已經受損成形了。應該趕快將毒氣引到體表,避免它滯留在體內,侵入內臟。」於是,我開了外敷的藥方,用大黃二兩、芙蓉葉、赤芍各一兩、白芨、白蘞各五錢,磨成粉末,用雞蛋清調和後敷在患處四周;內服則著重滋養陰液,並兼具解毒作用。

內服藥方包含熟地、山藥、川貝、皂角刺、僵蠶、穿山甲片、生甘草、連翹、金銀花等。等到背上的腫塊形成後,就應該在早晨空腹服用五六錢的八味丸,以培補先天的水火之氣;吃飯後則服用大補氣血,以及排膿托毒的藥方,以幫助後天的氣血生成。藥方包含人參、生黃耆、當歸、白朮、白芍、僵蠶、穿山甲片、皂角刺、金銀花、甘草節、白芷等。每天服用兩次。外敷則使用古方太乙膏,並加入男性頭髮、蓖麻子、乳香、沒藥,煎熬成藥膏貼在患處,來引導毒氣排出。患處四周仍然敷上藥粉,以防止毒氣擴散。這樣調理後,不到十天,紅腫就會逐漸升高,周圍的紅腫會消退,疼痛也會減輕,背上的腫塊也會變小。

當腫塊開始化膿時,他卻找了一位專門的外科醫生來看。這位醫生把之前敷的藥粉去除,改用清涼解毒的藥物,外敷的藥也只是隨便塗在腫塊上。過了兩三天,腫塊反而變得更加平塌,根部反而變大,疼痛難忍,醫生還說:「裡面已經潰爛很嚴重,黑且深大。」說了一些沒有根據的話,讓司農非常害怕。於是,他又請我去看診。我知道他的毒邪已經潰散漫延,又趁著他正氣虛弱時乘虛而入,可能會侵犯到內臟。

我趕緊將他外敷的藥去除,重新按照之前的內服外敷方式,並且在每劑藥中加入一錢多的肉桂。服用數劑藥後,腫塊又重新隆起,顏色變得紅潤有活力,最後只剩下一些小的硬塊,潰膿後就痊癒了。沒有嚴重損傷肌肉,也不需要使用珍珠粉之類的藥,傷口就漸漸平復了,口渴等症狀也完全消失了。由此可知,一切腫毒並非真的有毒,而是氣血不和、積聚所導致的。只要調理氣血,毒邪自然會消解。如果一味地使用清涼解毒的藥物,反而會損傷脾胃之氣,使氣血更加虛弱。雖然想解毒,但毒邪反而會滯留在體內,加上清涼藥物使寒氣積聚在內,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危害,這點一定要謹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