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十 (1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二十 (1)

1.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十

2. 錦囊治療方論

百病之客乎人身也,必有因以客之。《經》曰:邪之所湊,其正必虛,必字何等有力,後人當進思矣。金姓一令郎,年十四而患癇病,群醫不效,針灸繼之,消火鎮墜之品,備嘗盡矣。其發更頻而更甚,乃延余治診,其脈洪弦有力,惟兩尺則弱,此陰道虧極,孤陽無斂,火性上炎,僵仆諸候乃發,理所然也。

若用消痰鎮墜之餌,不幾更耗陰分乎?乃令空心淡鹽湯吞加味八味丸四五錢,以使真陽藏納,然陽無陰斂,何能久藏?火無水制,難免浮越,隨以重濁大料壯木一劑繼之,以助主蟄封藏之勢,則水火得其所矣。下午乃服調補氣血養心清肺和肝之膏滋一丸,如是調理兩月,精神倍長,癇症不治而愈矣。

故曰:治病必求其本,今將丸、煎,膏三方具後。

加味八味丸方

熟地黃(一斤,用八兩汁水煎汁,去渣,將八兩入汁內,煮爛搗爛入藥),懷山藥(四兩,炒微黃色),牡丹皮(四兩,焙),白茯苓(三兩,入乳拌透,曬乾焙),山茱肉(去核,四兩,酒拌蒸,曬乾,焙),澤瀉(二兩,淡鹽水拌,曬乾炒),五味子(二兩,每個銅刀切作兩片,蜜酒拌蒸曬乾焙燥),牛膝(三兩,淡鹽酒拌炒),肉桂(取近里一層有油而滋潤甜極者,一兩五錢,即入藥,勿出氣,不見火),製附子(一兩五錢,切薄片,微火焙),為末,用熟地搗爛入藥,加煉蜜,杵好,集群手丸,曬乾。藏瓷器瓶中,每早空心淡鹽湯送服四錢,隨後進服煎劑,使陽藏而陰以秘之也。

煎方

大熟地(一兩),丹參(一錢五分),麥冬(去心,三錢),生白芍(二錢),茯苓(一錢五分),丹皮(一錢五分),遠志肉(甘草煮透,一錢二分),牛膝(三錢),五味子(六分),水二盞,燈心十根,蓮子十粒去心衣,煎八分,溫和服。於八味丸後,滋陰藥最忌熱服,熱服則走陽分,不能養陰,太冷則直入腸中,又不能滲行經脈。

膏滋丸方

酸棗仁(四兩,炒熟,搗碎),當歸身(三兩,酒拌炒),懷熟地(八兩),金石斛(去蘆,二兩),白芍藥(三兩,蜜水拌,曬乾,炒),制麥冬(三兩,拌炒,黃米同炒,炒燥去米),牛膝(二兩,水洗),制遠志肉(二兩,用甘草濃汁,煮透,曬乾,焙),先以建蓮肉一斤,去心衣,煎取濃汁三十餘碗,去渣,入前藥在內,煎取頭汁,二汁去渣,熬成極濃膏滋,入後藥收成大丸。

揀人參三兩,研極細,白茯神四兩,研極細,白茯苓三兩,研極細。以上收入前膏滋內,丸成大丸,每枚重四錢,下午食遠,白湯化下一丸。

旗下何宅一令郎年十歲,肚腹脹極,痞塊有形,肌削神困,僅存皮骨,耳中潰濃,目中紅腫,牙齦出血,或時腐爛,咳嗽氣短,腿膝乃疼,夜不能寐,日不能食,已成壞症,乃延余治,詢其病由,乃起於半周之內,肚稍腫硬,即加消積丸餌,久服不減,乃消導補脾兼而治之,久服亦不效,乃清熱扶脾,佐以化積之藥投之,其內熱腫脹,亦並不減,六七年來,脹極則倍用行氣化滯,少緩則用扶脾養胃,熱極則用清熱和中以延歲月,近則腹脹更甚,痞硬更大,牙疳耳目,腫爛益甚,精神益疲,肌肉益削,向治數醫,俱為束手待斃而已。

白話文:

疾病侵入人體,必定有其原因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邪氣侵襲之處,必定是正氣虛弱的地方。」「必」這個字多麼有力,後人應該深入思考。

金家有個十四歲的少爺,得了癲癇病,許多醫生都治不好,又用針灸治療,各種清熱、鎮靜的藥也都用盡了,但發作反而更加頻繁、更加嚴重。於是請我來診治,我把脈發現他的脈象洪大且弦硬有力,唯獨兩尺脈(腎脈)虛弱。這是因為陰液虧損到了極點,孤陽無所收斂,火氣向上竄,才會導致僵仆倒地的症狀發作,這是很合理的。

如果再用化痰、鎮靜的藥,豈不是更加耗損陰液嗎?於是讓他空腹用淡鹽水吞服加味八味丸四、五錢,以使真陽能夠潛藏。然而陽氣沒有陰液的收斂,又如何能長久潛藏呢?火氣沒有水液的制約,難免會浮越。接著給他服用一劑厚重的藥,來強壯肝木的封藏功能,這樣水火才能各安其位。下午再服用調補氣血、養心清肺、調和肝氣的膏滋藥丸,這樣調理了兩個月,精神旺盛了許多,癲癇症不治而癒。

所以說:治病必須找到根本原因。現在將丸劑、煎劑、膏滋藥三種藥方開在下面。

加味八味丸

熟地黃(一斤,用八兩的汁水煎汁,去除藥渣,將另外八兩放入藥汁中,煮爛搗碎後加入藥中),淮山藥(四兩,炒至微黃色),牡丹皮(四兩,烘乾),白茯苓(三兩,用牛奶拌勻,曬乾後烘乾),山茱萸(去核,四兩,用酒拌勻蒸熟,曬乾後烘乾),澤瀉(二兩,用淡鹽水拌勻,曬乾後炒),五味子(二兩,每個用銅刀切成兩片,用蜜酒拌勻蒸熟曬乾後烘乾),牛膝(三兩,用淡鹽酒拌炒),肉桂(取近內部一層有油而滋潤、極為甘甜的,一兩五錢,直接放入藥中,不要使其散氣,不見火),制附子(一兩五錢,切成薄片,用微火烘乾),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搗爛的熟地黃加入藥中,加入煉製的蜂蜜,搗均勻,大家一起搓成藥丸,曬乾。藏在瓷瓶中,每天早上空腹用淡鹽水送服四錢,隨後服用煎劑,使陽氣潛藏,陰氣也能夠固守。

煎劑

大熟地(一兩),丹參(一錢五分),麥冬(去心,三錢),生白芍(二錢),茯苓(一錢五分),丹皮(一錢五分),遠志肉(用甘草煮透,一錢二分),牛膝(三錢),五味子(六分),用水兩碗,燈心草十根,蓮子十粒(去心和外皮),煎至八分,溫熱服用。在服用八味丸之後,滋陰藥最忌諱熱服,熱服會使藥性走散到陽分,不能滋養陰液;太冷則會直接進入腸中,也不能滲透到經脈。

膏滋藥丸

酸棗仁(四兩,炒熟搗碎),當歸身(三兩,用酒拌炒),懷熟地(八兩),金石斛(去蘆,二兩),白芍藥(三兩,用蜜水拌勻,曬乾後炒),制麥冬(三兩,拌炒,與黃米一同炒,炒乾後去除黃米),牛膝(二兩,水洗),制遠志肉(二兩,用濃甘草汁煮透,曬乾後烘乾),先用建蓮肉一斤,去除心和外皮,煎取濃汁三十多碗,去除藥渣,將之前準備好的藥材放入其中,煎取頭次和二次藥汁,去除藥渣,熬成非常濃稠的膏滋,再加入以下藥材製成大藥丸。

揀選人參三兩,研磨極細,白茯神四兩,研磨極細,白茯苓三兩,研磨極細。以上都加入之前的膏滋中,製成大藥丸,每顆重四錢,下午吃飯後,用白開水化開服用一丸。

當地何家有個十歲的少爺,肚子脹大得厲害,腹部有腫塊,肌肉消瘦,精神萎靡,只剩下皮包骨頭,耳朵裡潰爛流膿,眼睛紅腫,牙齦出血,時而腐爛,咳嗽氣短,腿膝疼痛,晚上睡不著覺,白天吃不下飯,已經是危重症狀,於是請我來醫治。詢問他生病的原因,原來是半個月內,肚子開始稍微腫脹,就開始服用消積的藥丸,但長期服用也不見好轉。接著又使用消食導滯、補脾的藥物一同治療,長期服用仍然無效。然後又改用清熱扶脾,佐以化積的藥物治療,但體內的熱腫脹也絲毫沒有減輕。六、七年來,脹氣嚴重時就加倍使用行氣化滯的藥物,稍微減輕時就用扶脾養胃的藥物,發熱嚴重時就用清熱和中的藥物來延長生命。最近肚子脹得更加嚴重,腹部腫塊更大,牙齦腐爛,耳朵眼睛的腫爛更加嚴重,精神更加疲憊,肌肉更加消瘦。之前治療過的幾位醫生,都束手無策,等著病患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