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外科大小合參卷十九 (9)
外科大小合參卷十九 (9)
1. 灸法
治一切癰疽惡瘡。
凡人初覺發背欲結未結,亦腫焮痛,以濕紙覆其上,先干處即癰頭也。取獨頭大蒜切片,安於頭上,用艾灸之,三壯換一蒜片,痛者灸至不痛,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佳,最要早覺早灸為上。若有十數頭者,即用蒜研作餅,鋪頭上,聚艾於餅上燒之。若初發赤腫一片,中間有粟米頭子便用獨蒜片,安於頭上,著艾灸十四壯,或四十九壯,使毒氣外出則易愈。
癰疽著灸勝於用藥,三壯一易,百壯為率,有灸至八百壯者,約艾一篩,初壞肉不痛,直灸至痛方止。至夜火焮,滿皆高阜頭孔百數,則毒外出,否則內逼五臟而危矣。但頭頂以上,切不可用,恐引氣上,更生大禍也。《綱目》曰:《精要》謂頭上發毒不得灸,此言過矣。頭為諸陽所聚,艾炷宜小,壯數宜少,小者,如椒粒,少者,三五壯而已。
東垣灸,元好問,腦疽以大艾炷如兩核許者,灸至百壯始覺痛而止。由是推之,則頭上發毒,灸之痛者,艾炷宜小,壯數宜少。若不痛者,艾炷大壯數多,亦無妨也。
白話文:
[灸法]
用來治療各種嚴重的膿瘡和惡性潰瘍。
當你剛開始感到背部長出腫塊,尚未完全形成,但已開始紅腫疼痛,可以先用濕紙覆蓋在上面,最先乾燥的地方就是膿瘡的中心點。然後取單獨的大蒜瓣切片,放在中心點上,再用艾草進行灸療,每灸三次就換一片新的蒜片,原本疼痛的部位灸到不再疼痛,原本不痛的部位則灸到開始感到疼痛,效果最好,最重要的是要盡早察覺並進行灸療。
如果有多個病竈,可以將大蒜搗碎成餅狀,敷在病竈上,再將艾草放在蒜餅上燃燒。如果剛開始只是一片紅腫,但其中有一個小米粒大小的突起,同樣使用單獨的大蒜片,放在突起上,用艾草灸療十四次或四十九次,這樣可以使毒素排出體外,病情容易康復。
對於膿瘡惡性潰瘍,使用灸療的效果往往比藥物更好,通常每灸三次就換一次位置,一般以一百次為標準,有的甚至灸到八百次,約莫使用一籃的艾草,剛開始壞死的組織不會感到疼痛,直到感到疼痛才停止。到了晚上,受灸的部位會變得高聳,出現數百個小洞,這是毒素排出的跡象,否則毒素就會侵入五臟,造成危險。但是,頭頂以上的部位,絕對不能使用這種方法,因為可能會導致氣血上衝,引發更大的災難。
《綱目》提到,《精要》一書認為頭部的毒癥不能進行灸療,這種說法太過絕對。頭部是所有陽經聚集之處,使用的艾炷應當小一些,灸療的次數也應當少一些,大概像花椒粒一樣大小,灸療次數三到五次即可。
東垣灸法中,元好問曾用像兩個果核大小的艾炷,灸療腦部瘍癥,直到一百次才感到疼痛而停止。由此可推論,頭部的毒癥,如果灸療時感到疼痛,艾炷應當小一些,灸療次數也應當少一些。如果灸療時不感到疼痛,即使艾炷較大,灸療次數較多,也沒有關係。
2. 國老膏
一切癰疽將發,預期服之,能消腫逐毒,使毒氣不內攻,效不具述。
大甘草有粉者二斤,捶碎,河水浸一宿,揉令漿汁濃,去渣,慢火熬成膏,每服一二匙,無灰酒不拘時服。
白話文:
【國老膏】
對於所有即將發作的膿瘡,如果提前服用此藥,能夠消腫並驅除毒素,防止毒素侵入身體內部,其效果這裡就不詳細描述了。
選用兩斤的大甘草,最好是帶粉的,先將其搗碎,然後用河水浸泡一夜,再用手揉搓使其汁液變得濃厚,之後去掉渣滓,用小火慢慢熬煮成膏狀。每次服用一到兩茶匙,用無灰的酒一同服用,服用時間不受限制。
3. 遠志酒
一切癰疽發背惡毒,有死血陰毒在中則不痛,敷之則痛,有憂怒等氣積而內攻則痛不可忍,敷之則不痛;或熱蘊在內,壯熱手不可近,敷之即清涼;或氣虛血冷,潰而不斂,敷之即斂;七情內郁,不問虛實並效。
遠志,米泔浸洗,去心,為細末,酒一盞,調藥一錢,遲頃澄清飲之,以渣敷病處。
白話文:
[遠志酒]
對於所有類型的膿瘍、背部生瘡以及各種惡性毒素,若因體內存有淤血或陰毒導致無痛感,塗敷藥物後才感到疼痛;或者因憂慮、憤怒等情緒積壓在體內引發劇烈疼痛,塗敷藥物後反而不痛;或者體內熱毒過盛,高燒使手不能觸碰患處,塗敷藥物後即可感到清涼;或者因為氣血兩虛,導致傷口久不癒合,塗敷藥物後可促進癒合;對於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鬱結於內,無論是虛證還是實證,使用此藥都有療效。
取遠志,先用米水浸泡清洗,去除中心部分,研磨成細粉。在一盞酒中加入一錢藥粉攪拌,稍待片刻讓其沉澱,然後飲用上層澄清的液體,並將沉澱的藥渣敷在患處。
4. 忍冬酒
癰疽發背初起時,便當服此,不拘疽發何處,及婦乳癰,服之皆有奇效。
忍冬藤五兩,用木槌微搗不可碎,甘草一兩,水二碗,文武火煎至一碗,入無灰好酒一大碗,再煎十數沸,去渣,分為三次,一日服盡。如病勢重,一日夜再進一劑,服至大小腸通利,藥力乃到。若無生者,用乾者,終不及生者,力大效速。
白話文:
【忍冬酒】
在癰疽或背部感染剛開始的時候,應立即服用此方,無論癰疽發生在身體的哪個部位,甚至是女性乳腺炎,服用後都會有顯著的效果。
所需材料為忍冬藤五兩,需使用木槌輕輕敲打,但不要敲碎,再加入一兩的甘草,以及兩碗水,用文火與武火交替煎煮至剩下一碗。然後加入一大碗無灰的好酒,再加熱十幾次至沸騰,過濾掉渣滓,分成三次服用,一天內喝完。如果病情較嚴重,可以一天一夜內再服用一次,直到大小腸道通暢,這樣藥效才能完全發揮。若找不到新鮮的忍冬藤,也可以使用乾燥的,但是效果終究比不上新鮮的,因為新鮮的藥效更強,作用更快。
5. 援生膏
治諸般惡瘡,及瘰癧鼠瘻才起者,點破即愈。
血竭,乳香,沒藥(各一錢),蟾酥,輕粉(各三錢),雄黃(五錢),麝香(五分),上用真炭灰一斗三升,淋灰湯八九碗,用桑柴文武火煎作三碗,取一碗收,留二碗,盛瓷器內,候溫,將前七味藥研為細末,入灰湯內用桑柳枝攪,再以好風化石灰一飯碗,入藥湯內攪勻,過宿候冷,盛瓷罐內。凡遇惡瘡,點在當頭,一日二次,次日又二次,瘡頭蝕破血水出即愈。
如藥干將前留灰湯入之。
白話文:
治療各類嚴重的瘡痍,以及淋巴結核、淋巴腺炎等初發期疾病,使用後能迅速見效。
所需藥材:血竭、乳香、沒藥(各約3.75公克)、蟾酥、輕粉(各約9.375公克)、雄黃(約18.75公克)、麝香(約0.625公克)。
首先,準備真炭灰大約50公斤,淋水製成濃稠的灰湯八至九碗,用桑木柴慢火煮至剩三碗,取其中一碗放置一邊,其餘兩碗倒入瓷器中待溫。接著,將上述七種藥材研磨成細粉,加入灰湯中,用桑樹或柳樹枝條攪拌。再加入一碗好的風化石灰,充分攪勻,放置一夜待冷,然後存入瓷罐中。
每次遇到嚴重的瘡痍時,將藥膏點塗於瘡頭,每日兩次,次日再塗兩次,瘡頭腐蝕出血水後即可痊癒。
若藥膏乾燥,可將之前保留的灰湯加入其中。
請注意,以上資訊僅供參考,具體藥物使用應遵照醫生指導。
6. 透膿散
諸癰疽瘡,及貼骨癰不破者,不必刀針,以此服之,不移時其膿自透,累驗。
蛾口繭子,上燒存性,以酒調服,只用一枚。如用二三枚,即有二三口也,慎之。
白話文:
【透膿散】
對於各種膿包、癰疽以及貼骨的癰腫如果不易破裂,不需要使用刀割或針刺,服用這個藥方後,不用多久,膓就會自然透出,這已經經過多次驗證是有效的。
取蛾口繭子,燒製後保留其性質,再用酒調和服用,只需用一顆。如果使用兩三顆,可能會出現兩三個排膓口,所以要小心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