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外科大小合參卷十九 (5)
外科大小合參卷十九 (5)
1. 癰疽諸毒大小總論合參
若熱內泊,則兩熱相合,故結為癰,而胃脈必沉細,人迎必甚盛,蓋胃脈見於右關,本宜洪盛,而反沉細者,足見胃氣已逆也。人迎者胃經穴名,在結喉兩旁,亦有動脈,應於其間,見於左寸,今若人迎甚盛,而右關沉細,則愈見熱壅,聚於胃口而不行,故不能充於脈耳。人見人迎脈盛,誤為傷寒,禁其飲食,則必死。
疔者,《經》曰:膏梁之變。蓋因膏梁之人,皮厚肉密,內多滯熱故受為疔,然古方計有一十三種,三十六疔之分,總由臟腑積受熱毒,邪氣搏於經絡,以致血凝毒滯,注於毛孔,手足頭面,各隨臟腑部位而發,其形如粟米,或疼或癢,漸致遍身麻木,頭眩寒熱,時生嘔逆,甚則四肢沉重,心驚眼花,《經》雖所載,疔色有五,以應五臟,實紫黑及黃泡者居多,先癢後痛,先寒後熱也,宜內服發散解毒攻托之劑,外敷拔毒菊花葉、蒼耳草之類。大概疔以成膿,則毒已外泄,可無他虞,惟在初起最宜謹慎。
疔毒攻心,禍如反掌,蓋疔由心火蘊結,故其疼異常,為害甚速,病人口嚼生豆,不覺豆腥者即是也。若干耳後方圓一寸發者尤甚,蓋水枯火熾之極也,不可妄動。如抓破見風,毒即內攻不救。腳心發毒,淺者可治,深者不治。天蛇頭者,手指毒瘡,各隨經絡而生,其痛殊甚,宜審其經,投以解毒和血,加以引經之劑。
血絲疔者,發於兩手指而作,紅絲漸漸行至關節,勢必殺人,可先以線扎住紅紋之處,次將銀針砭去血,上者血紅,次者血紫,下者血黑。若一失治,則稽留不散者,患爛傷墮指,重則入腹而死。手指忽腫痛者,名為代指以烏梅入醋浸研,塗患處立瘥。瘭瘡者,因風熱毒氣所乘,搏於皮膚,生瘭漿而潰成瘡,故名瘭瘡也。
瘭疽者,其發有數種,小者如粟如豆,大者如梅如李,青黑赤白,變易不常,或臂或腎,或口齒,或肚臍,發無定處,然大概多見於手指之間,根深入肌,走闢遊腫,毒血流注,貫筋串脈,爛肉見骨,出血極多。若至狂言煩躁悶亂者,皆毒氣攻心之候也,不治。楊梅瘡者,因形相似而名之也。
凡氣受之而得者堅實凸起,又名綿花瘡。若血受之而得者,其形扁塌而潰,又名果子瘡,皆類其像而俗呼之,北方名曰天疱瘡,雖名異實同,然治療須別。凡自致者重,傳染者輕。自致者淫欲太妄,以致陰處先見,乃縱口恣味,三焦皆熱,精竭血結,遺滯諸經而成也。傳染者,中氣不足,外染稍輕。
然患此者,切不可用毒物發之,亦不可用涼藥遏之,並求速效,須用煎藥解毒補益托散,外用煎藥洗浴,乃以膏藥搽貼,拔毒出外,方無後患。
(張)按:一切癰疽初起,則邪毒未曾達表,臟腑壅熱,一毫熱藥不可用。若既出膿後,則毒氣外泄,氣血皆虛,胃氣亦弱,一毫涼藥不可用,此古人之常法也。然亦有氣血虛寒,初起毒陷陰分者,非陽和托裡,何能升達?在表既潰,而陰血乾枯,若非滋陰充暢,何能接續膿漿?外則瘡毒焦枯,內則口乾煩燥。故全在以脈消息。
白話文:
如果體內有熱積聚,就會和外來的熱邪結合,導致形成癰。這時,胃脈會變得沉細無力,而人迎脈(頸部動脈)會異常強盛。正常情況下,胃脈應該在右關這個部位表現出洪大有力,現在反而沉細無力,這就表明胃氣已經逆亂了。人迎穴是胃經上的穴位,位於喉結兩旁,也有動脈在此跳動,它對應的是左寸的脈象。如果人迎脈非常強盛,而右關的脈象卻沉細無力,就更加證明熱邪壅塞,聚集在胃部,無法正常運行,所以脈象才會顯得空虛。如果有人看到人迎脈強盛,誤以為是傷寒,而禁止病人飲食,這樣必定會導致病人死亡。
疔這種病,《黃帝內經》認為是飲食過於肥甘厚味所造成的。因為經常吃肥甘厚味的人,皮膚厚實、肌肉緊密,體內容易積聚熱邪,所以容易得疔。古代醫家把疔分為十三種和三十六種,總的來說,都是因為臟腑積聚了熱毒,邪氣侵襲經絡,導致血液凝滯,毒素阻塞,然後從毛孔發出來。疔可能長在手、腳、頭、臉等部位,發病位置會隨著臟腑的部位而不同。疔的形狀像小米粒,有時會痛,有時會癢,逐漸會導致全身麻木,頭暈,忽冷忽熱,有時會想嘔吐,嚴重時會四肢沉重,心悸眼花。《內經》記載疔的顏色有五種,對應五臟,但實際上以紫黑色和黃色水泡最為常見,通常先癢後痛,先寒後熱。治療上,應該內服發散解毒的藥物,並使用外敷拔毒的藥物,如菊花葉、蒼耳草等。一般來說,疔如果化膿,就表示毒素已經排出體外,不需要太過擔心,但剛發病時最需要謹慎小心。
疔毒如果侵犯心臟,會非常危險。因為疔是心火鬱結所致,所以疼痛異常,並且發展迅速。病人如果咀嚼生豆,卻感覺不到豆腥味,就表明病情很嚴重。如果疔長在耳後方圓一寸的範圍內,情況就更加危險,這是因為體內水液枯竭,火熱極盛所導致,不可輕易亂動。如果抓破傷口見風,毒素會迅速侵入體內,無法救治。腳心長疔,比較淺的還可以治療,如果位置很深則無法治癒。天蛇頭是指手指上的毒瘡,它們會隨著不同的經絡而生長,疼痛非常劇烈,需要仔細辨別是哪個經絡出現問題,然後使用解毒和血的藥物,再加入引經的藥物進行治療。
血絲疔,發於手指上,紅色的血絲會逐漸蔓延到關節,這種病很可能會致命。治療時,可以先用線綁住紅絲的根部,然後用銀針刺破放血,剛開始放出的血是紅色的,接著會變成紫色,最後變成黑色。如果治療不及時,毒素會停留在體內無法消散,導致手指潰爛壞死,嚴重的話毒素會侵入腹部而導致死亡。如果手指突然腫痛,稱為“代指”,可以用烏梅泡在醋裡研磨,塗在患處就會很快痊癒。瘭瘡,是由於風熱毒氣侵入皮膚所致,導致皮膚出現水泡並潰爛成瘡,所以叫做瘭瘡。
瘭疽的發病有很多種類型,小的像粟米或豆子,大的像梅子或李子,顏色有青黑赤白等,變化不定,可能長在手臂、腎部、口齒、肚臍等部位,發病位置沒有固定。但總體來說,多見於手指之間,根部深入肌肉,會遊走腫大,毒血會流注,貫穿筋脈,導致肌肉腐爛,甚至露出骨頭,出血量非常大。如果出現胡言亂語、煩躁不安等症狀,表示毒氣已經攻心,無法治療。楊梅瘡,是因為它的形狀像楊梅而得名。
凡是因氣而導致的楊梅瘡,會堅硬隆起,又稱為綿花瘡。如果是因血而導致的,形狀會扁平潰爛,又稱為果子瘡。這些名稱都是根據它們的形態來俗稱的,北方則稱之為天疱瘡,雖然名稱不同,但實際上指的是同一種病。但是,治療方法卻有所不同。如果是自己感染的,病情會比較嚴重,如果是傳染的,病情會比較輕。自己感染的原因是縱慾過度,導致陰部先出現病症,並且沒有節制飲食,導致三焦都有熱,精液耗盡,血液凝結,遺留病邪在各個經絡。而傳染則是因中氣不足,外感病邪,病情會相對輕微一些。
患上這種病,千萬不能使用毒性藥物來發散,也不能用寒涼的藥物來抑制,更不能追求快速見效。應該使用煎煮的藥物來解毒、補益和托散,外用煎煮的藥水洗浴,再貼上藥膏,把毒素拔出來,這樣才能避免後患。
(張氏的按語:)所有癰疽在剛發病的時候,邪毒還沒有到達體表,臟腑內部有熱邪壅塞,這時絕對不能使用溫熱的藥物。如果已經化膿,說明毒氣已經排出體外,氣血都會虛弱,胃氣也會變弱,這時絕對不能使用寒涼的藥物。這是古代醫家常用的治療方法。但是,也有一些患者是氣血虛寒,剛開始發病時毒邪就已經陷入陰分,如果不用溫陽托裡的藥物,就無法將毒邪升提出來。如果體表的膿瘡已經潰爛,而陰血又已經枯竭,如果不滋陰充養,就無法使膿液繼續產生。外表看起來瘡毒已經焦枯,內部卻感到口乾煩躁。所以,治療的關鍵在於通過脈象來判斷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