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外科大小合參卷十九 (4)

回本書目錄

外科大小合參卷十九 (4)

1. 癰疽諸毒大小總論合參

如少年脈實者,少佐以清肝,然不可輕用行氣破血之藥。脅癰者,足厥陰、少陽之經、相火之司也。苟或肝膽之氣不平,則風火內搏,榮逆血鬱,而熱聚為膿。凡一切胕骨癰疽,皆起於腎,腎主骨,治宜溫補腎氣,骨得陽和,腫硬自能冰解矣,故服八味丸者,永無骨疽之患。腹癰者,患於臍下,或傍二寸許,是屬脾經。

若近脅者,是屬膽經,是症多因脾家陰虛氣滯,血凝傷脾所致。腿癰者,發於內側,屬肝脾二經,發於外側,屬膽胃二經,平陷堅硬者為氣虛,當用內補黃耆湯類,勢焮腫痛者為濕熱,當用內托柴胡湯類,外用蒜炙。附骨癰者,在於環跳穴間,是熱在血分之極也。初起當用甘草節、青皮、蒼朮、黃柏、條芩、牛膝之類,破時當大養氣血。

肺癰肺痿者,多因久咳,脾肺氣虛所致,或辛辣厚味遺熱,或風寒外邪襲虛,或因過汗亡津,虛火咳膿臭穢,呼息不利,胸中隱痛,四肢微腫。手足甲疽。即脫疽也。多因房勞,虧損腎水,鬱怒有傷肝脾,地位偏僻,氣血罕到,藥力難達,易致筋潰骨脫,故尤宜補托氣血為主,以脈消息。若黑色者不治。

腸癰者,是膏梁積熱所致,其候身皮甲錯,腹皮急,按之濡,如腫狀繞臍生瘡,小腹按之則痛,溲數似淋,腹脹惡寒,身熱自汗。如脈沉緊而未有膿,須急解毒。如脈洪數,已有膿須急下膿。若小腹疼而小便閉者,是膿壅滯也。然腸癰為病,切不可驚,驚則腸斷,故坐臥轉側,切須徐緩,並飲薄粥,及八珍湯,以固元氣,靜養調理,庶可保也。囊癰者,書曰:癰疽入囊得死,是屬肝經濕熱,初起腫痛,小便赤澀,治宜清利解毒為主。

若膿已成而小便不利者,是毒氣未散也,當金泄之。若膿既出而反痛者,是氣血虛也,當補益之。倘血氣未虧,而陰囊悉潰,睪丸懸露者,亦不為害。若小兒患此,而由乳母多怒者,宜子母並服清肝之藥。下疳者,玉莖生瘡,甚至蝕透而久不愈,宜內服燥濕解毒,外用熏摻可也。

多系肝經濕熱,故尤宜瀉肝除濕。便毒者,生於小腹下,兩腿合縫之間,小兒是肝火肝疳,總屬肝經熱毒,治宜瀉肝,再視血分毒氣,為之斟酌。若大人犯此者,多因欲火不能直遂其志,故敗精搏血,留聚經隧,乃結為毒,治宜開鬱散氣,清利熱毒,使精血宣暢,則自然愈矣。間有因交合不潔,為淫火衝動,是以受毒所致者,治宜先為發汗,次利小便可也。

懸癰者,穀道前後生瘡是也。初發形如松子,漸如蓮子,數十日後痛甚赤腫,如桃即破,破最難收,其治每用粉草一兩,無灰酒煎眼,以解毒,此症多屬陰虛,故不足人患之。大禁寒涼克削,肝腎虛極之症也,重為滋陰峻補,併為絕欲,急令收功,否則成漏癆瘵之根矣。胃癰者,胃為水穀之海,多氣多血多熱者。

白話文:

如果是年輕人,脈象強勁,稍微用一些清肝火的藥就可以了,但不要輕易使用活血化瘀的藥。脅肋部位的癰,是足厥陰肝經和少陽膽經的部位,屬於相火所主。如果肝膽的氣機不順暢,就會導致風火在體內搏擊,使氣血逆亂,鬱積而生熱,熱久了就會化膿。凡是長在骨頭周圍的癰疽,都和腎有關,因為腎主骨,治療上要溫補腎氣,骨頭得到陽氣的溫煦,腫硬的部位自然就能消散。所以服用八味丸的人,就不容易有骨疽的疾病。腹部的癰,長在肚臍下面或者旁邊兩寸左右的地方,這屬於脾經的範圍。

如果靠近脅肋,就屬於膽經的範圍,這種情況多是因為脾陰不足,氣機停滯,血瘀而導致脾損傷。大腿上的癰,長在內側屬於肝經和脾經,長在外側屬於膽經和胃經。如果平坦而且堅硬,屬於氣虛,應該用內補黃耆湯之類的藥物;如果紅腫疼痛,屬於濕熱,應該用內托柴胡湯之類的藥物,外敷大蒜灸。附骨癰,長在髖關節附近,是熱邪深入血分的極致表現。初期應該用甘草節、青皮、蒼朮、黃柏、黃芩、牛膝之類的藥物來治療,等到破潰時要大補氣血。

肺癰和肺痿,多是因為長期咳嗽,導致脾肺氣虛所造成的,或者因為吃了辛辣厚膩的食物,導致熱邪遺留;或者因為感受風寒外邪,虛弱時侵入;或者因為出汗過多耗傷津液,導致虛火上炎,咳嗽吐出膿血,帶有臭味,呼吸困難,胸中隱隱作痛,四肢微微腫脹。手腳指甲上的癰,也就是脫疽,大多是因為房事過度,虧損腎水,或者因為生氣發怒,損傷肝脾,這些部位偏遠,氣血難以到達,藥力也難以到達,容易導致筋脈潰爛,骨頭脫落,所以更要以補托氣血為主,並根據脈象來判斷病情。如果是黑色的,就難以治癒了。

腸癰,是因為長期吃肥甘厚味的食物,導致積熱所造成的。它的症狀是皮膚粗糙像魚鱗,腹皮緊繃,按壓柔軟,肚臍周圍長出像腫塊的瘡,按壓小腹就會疼痛,小便頻繁像淋病一樣,腹脹怕冷,身體發熱自汗。如果脈象沉緊,但還沒有化膿,就必須趕快解毒。如果脈象洪數,已經化膿了,就必須趕快排出膿液。如果小腹疼痛而且小便不通,是膿液堵塞所造成的。但是得了腸癰,千萬不要驚慌,驚慌就會導致腸斷,所以坐臥轉身都要緩慢,並喝稀粥,以及八珍湯來固護元氣,靜養調理,這樣才能保住性命。陰囊癰,醫書上說:癰疽如果侵入陰囊就會導致死亡,這是因為肝經濕熱所造成的,初期會腫痛,小便赤澀,治療上應該以清熱利濕解毒為主。

如果膿已經形成,但是小便不通暢,是毒氣還沒有散去,應該用金針泄法來疏導。如果膿液已經排出,但是反而更痛,是氣血虛弱,應該補益氣血。如果氣血沒有虧虛,但是陰囊已經潰爛,睪丸裸露出來,也沒有什麼大礙。如果小孩子得了這個病,是因為乳母經常發怒,應該母子一起服用清肝火的藥。下疳,是指陰莖上生瘡,甚至會腐蝕穿透,而且長期不癒合,應該內服燥濕解毒的藥,外用熏洗和撒藥粉來治療。

這大多是因為肝經濕熱,所以特別應該瀉肝火、去除濕氣。便毒,生在小腹下面,兩腿之間,小兒是肝火或肝疳,總歸屬於肝經熱毒,治療上應該瀉肝火,再根據血分毒氣的情況來斟酌用藥。如果是成年人得了這個病,大多是因為慾火難以發洩,導致敗精和血搏結,停留在經絡,結成毒瘤,治療上應該疏肝解鬱,散開氣機,清泄熱毒,使精血流通順暢,自然就會痊癒了。有時是因為性交不潔,受到淫火的衝動,才會中毒,治療上應該先發汗,然後利小便。

懸癰,是肛門前後長瘡。初期形狀像松子,漸漸像蓮子,幾十天后會疼痛劇烈,紅腫像桃子,然後破潰,破潰后最難收口。治療上經常會用甘草一兩,用沒有灰的酒煎湯熏洗,來解毒,這個病大多屬於陰虛,所以不足為患。最忌諱用寒涼攻伐的藥物,這是肝腎虛弱到了極點的病症,應該要用滋陰峻補的藥物,並且要戒除慾望,趕快收功,否則就會成為癆瘵的病根。胃癰,胃是水穀之海,多氣多血多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