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外科大小合參卷十九 (3)

回本書目錄

外科大小合參卷十九 (3)

1. 癰疽諸毒大小總論合參

丹溪曰:癰疽皆因陰陽相滯而生,蓋氣,陽也;血,陰也。血行脈中,氣行脈外,相併周流,寒與濕搏之,則凝滯行遲為不及,熱與火搏之,則沸騰行遠為太過,氣得邪而鬱,津液稠黏為痰為飲,積久滲入脈中,血為之亂,此陰滯於陽也。血得邪而鬱,隧道阻滯,或溢或結,積久滲出脈外,氣為之亂,此陽滯於陰也。

百病皆由於此,不止癰疽而已,故癰腫初起,便焮痛腫大者可治,不痛熱不腫大而陷者不治也。

背疽之發,其源有五,一天行,二瘦弱氣滯,三怒氣,四腎氣虛,五飲冷酒食煿炙,服丹藥所致,先以本元為主,以托毒為標。若熱以清涼解毒,反傷胃氣。若輕用汗下,表裡益困,氣血俱傷,熱毒內攻,為害不小。至於老年體衰,及病後產後,並宜溫補,忌服內托,綠豆散之類。

一癰疽初作,便宜灼艾,及用藥外塗四圍,中留口出毒,瘡小通敷之,既潰以膏貼之,以手探腫上熱者有膿,不熱者無膿也。一癰疽已潰,日用豬蹄湯淋洗,將愈之際,三日一次。一癰疽將斂,宜用膏貼。如毒未盡,不可遽用生肌等劑。一癰疽將安,宜補氣血,肌肉易生,若進清涼,便難長滿。

一背疽愈後,忽發渴而不救者,十有八九,或先渴而患疽者,尤為難治,故宜多服八味丸。非特杜絕渴疾,抑亦大滋氣血,生長肌肉。一癰疽嘔逆有二,一因初發,失於內托,伏熱在心,一因脾氣不正,伏熱在脾在心者,則心煩身熱,焮腫作痛,脾氣不正者,則不煩熱,但聞穢氣便嘔,故治癰疽多用香藥者,蓋氣血聞香則行,聞臭則逆。瘡瘍多因榮氣不從,逆於肉理,鬱結為膿,得香則氣血流行。

凡瘡本腥穢,又聞臭觸,則愈甚。若毒入胃,則嘔噦,古人用之,可謂有理,即如斂食,亦須調令香美,以益脾土,養其真元,可保無虞矣。一凡肌肉傷而瘡口不斂者,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胃為主。若氣虛惡寒而瘡口不斂者,用補中益氣湯以補脾肺。若血虛發熱而瘡口不斂者,用四物參耆以滋肝脾。

若膿多而瘡口不斂者,用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以養血氣。《經》曰:脾主肌肉。如前藥未應,但用四君歸耆,以補脾胃。若更不應,乃下元陽虛,急用八味丸以壯火生土。若脈數發渴者,難治,此真氣虛而邪氣實也。

腮癰者,是足陽明胃經絡也。腦疽,頭項咽喉生疽,古法皆為不治。濕熱上壅者,十之二三,陰火上炎者十之八九,調治得當,庶可保全。臂癰者,前臁屬手陽明經,後臁屬手太陽經,外臁屬手少陰經,內臁屬手厥陰經,內之前臁,屬手太陽經,內之後臁,屬手少陰經,總經絡熱鬱,風邪外干,氣血有乖而生也。當分經絡。

以用本經之藥為引,行其血氣則愈。一凡頸項眉頰結核久礙,皆為氣血大虛,切勿攻克。臀癰者,乃膀胱之濕毒蒸熱,或稟賦陰虛,此地最難高聳潰膿,大宜托裡為要。腋癰者,足少陽、手少陰、手厥陰三經也,此多得之於先天,或肝火熾甚耳。耳下石癰者,不膿不疼是也,大宜養肝血,滋腎水,溫補可化。

白話文:

癰和疽這些毒瘡,都是因為體內陰陽之氣運行不順暢而產生。氣屬陽,血屬陰。血在脈絡中運行,氣在脈絡外運行,兩者互相配合循環。當寒氣與濕氣侵入體內,就會使氣血凝結阻滯,運行變慢,這是不及的狀況;而當熱氣與火氣侵入體內,則會使氣血過於亢奮,運行加速,這是太過的狀況。氣受到邪氣阻礙而鬱結,津液變得濃稠黏膩,形成痰或飲,累積久了滲入脈絡,導致血行紊亂,這就是陰氣滯留在陽氣的現象。血受到邪氣侵襲而鬱結,血脈通道阻塞,可能溢出或凝結,累積久了滲出脈絡外,導致氣行紊亂,這就是陽氣滯留在陰氣的現象。

各種疾病都由此而來,不單單只有癰疽而已。所以癰腫剛開始發作時,如果出現紅腫熱痛,可以治療;如果腫不痛、不熱且凹陷,就難以治癒。

背疽的發生,有五個主要原因:一是時行的疫病感染,二是身體虛弱、氣血運行不暢,三是情緒激動、發怒,四是腎氣虛弱,五是飲用寒涼酒、吃燒烤油炸等食物或服用丹藥所致。治療時,應先以扶助正氣為根本,再以托毒外出為治標。如果一味使用清涼解毒的藥物,反而會傷害胃氣;如果輕易使用發汗或瀉下的藥物,會使表裡更加虛弱,氣血俱傷,熱毒內攻,造成更大的危害。至於年老體弱、或產後病後的患者,更應溫補,忌用內托、綠豆散之類的藥物。

癰疽剛開始發作時,最好用艾草燒灼患處,或在周圍塗抹藥物,中間留一個口子讓毒素排出。如果瘡口小,可以把藥物敷在整個患處;如果瘡已潰爛,則以藥膏貼敷。可以用手探摸腫塊,感覺發熱表示有膿,不熱則表示沒有膿。癰疽潰爛後,每天用豬蹄湯淋洗,在快痊癒時,改為三天淋洗一次。癰疽快要收口時,應該使用藥膏貼敷。如果毒素尚未完全排出,不可急著使用生肌等藥物。癰疽快要痊癒時,應該補養氣血,讓肌肉容易生長,如果服用清涼的藥物,反而不容易長出新的肌肉。

背疽痊癒後,如果忽然感到口渴難耐,往往難以救治,十之八九會死亡。或是先出現口渴才發背疽的,更難治療,所以應該多服用八味丸。這不僅能杜絕口渴的發生,更能大補氣血,促進肌肉生長。癰疽出現嘔吐的狀況有兩種:一是因為初期治療時沒有使用內托的方法,導致伏熱留在心臟;二是脾胃功能失調,伏熱留在脾胃。伏熱在心臟者,會感到心煩、身體發熱、紅腫熱痛;脾胃功能失調者,則不會心煩發熱,但聞到異味就會嘔吐。所以治療癰疽多用芳香的藥物,因為氣血聞到香味就會運行,聞到臭味就會逆亂。瘡瘍多是因為營氣運行不順暢,逆行到肌肉紋理,鬱結形成膿液,如果聞到香味,則氣血就會運行暢通。

凡是瘡瘍本來就腥臭,如果又聞到臭味,病情會更加嚴重。如果毒素進入胃部,就會出現嘔吐。古人使用芳香藥物,可說是有道理的。飲食也應調製得香甜美味,以健脾養胃,滋養元氣,才能確保平安。凡是肌肉損傷導致瘡口難以癒合的,應該以六君子湯來補養脾胃。如果氣虛怕冷而瘡口不癒合,則應以補中益氣湯來補養脾肺。如果血虛發熱而瘡口不癒合,則應以四物湯加入人參、黃耆來滋養肝脾。

如果膿液多而瘡口不癒合,則應以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來補養氣血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脾主肌肉」。如果服用上述藥物效果不佳,則改用四君子湯加入當歸、黃耆來補養脾胃。如果仍然無效,就是下元陽氣虛弱,應急用八味丸來振奮陽氣,滋養脾胃。如果脈搏數快、口渴難耐,就很難治療,這是因為真氣虛弱而邪氣強盛的緣故。

腮癰,是足陽明胃經的疾病。腦疽,以及頭、頸、咽喉部位的癰疽,古人認為是不治之症。其中濕熱上壅引起的,佔十分之二三;而陰火上炎引起的,佔十分之八九。如果調治得當,或許可以保全性命。手臂的癰疽,前側屬於手陽明經,後側屬於手太陽經,外側屬於手少陰經,內側屬於手厥陰經,內側的前面屬於手太陽經,內側的後面屬於手少陰經。總而言之,都是因為經絡氣血鬱熱,外感風邪,導致氣血失調而產生。應當分清經絡,使用相關經絡的藥物來引導,使氣血運行順暢,病症就會痊癒。凡是頸部、項部、眉毛、臉頰等處的結核,如果久久不消,都是氣血大虛的表現,切不可用攻伐的方法治療。臀部的癰疽,是膀胱的濕毒蒸熱,或是因為先天陰虛所致。這個部位的癰疽最不容易隆起潰膿,應該以托裡為主要的治療方法。腋下的癰疽,與足少陽經、手少陰經、手厥陰經三條經絡有關,大多是先天不足,或是肝火過於旺盛所致。耳朵下面的石癰,不流膿也不疼痛,應當以養肝血、滋腎水、溫補的方法來化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