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外科大小合參卷十九 (2)
外科大小合參卷十九 (2)
1. 癰疽諸毒大小總論合參
體氣和平,五善也。如煩躁時嗽,腹痛渴甚,瀉利無度,小便如淋,一惡也。膿血大泄,焮痛尤甚,臭惡難近,二惡也。喘粗短氣,恍惚嗜臥,三惡也。表潰先黑,久陷面青,唇黯便汙,四惡也。肩項不便,四肢沉重,五惡也。不能下食。服藥而嘔,食不知味,六惡也。聲嘶色脫,唇鼻青黑,面目四肢浮腫,七惡也。
七惡之外,更有氣噫痞塞,咳逆身冷,自汗無時,目瞪耳聾,恍惚驚悸,語言錯亂,並皆惡症,然五善見三則瘥,七惡見四必死。
癰疽皆由膏梁之家,濕熱氣逆所結,且多犯肥白之人,氣居於表,中氣必虛者,初起急宜涼血,活血散結解毒,大劑連進,內外夾攻,務使消散,即勢大毒盛,一時不能散盡,亦必十消七八,以免後來,口舌生瘡,內攻之患,縱使潰膿,保無大害。若失於救治,則熱毒內陷,其膜必壞,多致困危。
然書云:五發癰疽者,謂發背、發腦、髮鬢、發眉、發頤是也。但人之一身,血氣稍有壅聚,莫不隨所而至,豈特此五者而已!發背者,乃五臟風熱,六腑邪毒,貫於筋骨之間,發於筋絡之內,外雖如錢,里可著拳,慎勿忽略!若初起紅腫高起者則易,陰塌平陷者則難。至如發腦、發眉、髮鬢、發須、發頤,地位不同,總因伏陽結滯,邪毒上壅,隨其經絡而發。氣血旺者,受毒則輕,氣血衰者,每因致危,然云毒者,即氣血不相偏勝,壅滯之謂也。
治者必須憑脈,以救陰陽氣血之偏,則毒滯自故。而危者可安。若誤認毒為有跡之物,寒涼攻削,則陰滯之毒,勢必愈致其危,即陽盛之毒,亦必難潰難長,蓋由氣血不和而致病,豈可更令氣血不調而增病乎!
癰疽之生,始於喜怒哀樂之不時,飲食居處之不節,或金石草藥之發動。寒暑燥濕之不調,陰陽不平而蘊結,榮衛凝澀而腐潰,輕者起於六腑,浮達而為癰,重者發於五臟。沉澀而為疽,淺者為癤,實者為癰,深則為疽矣。發於外者為背疽、腦疽、鬚眉等疽,發於內者為肝癰、肺癰、腸癰等癰。
外症易識,內症難明,太陽經虛,從背而出,少陽經虛,從鬢而出,陽明經虛,從髭而出,督脈經虛,從腦而出。
凡發於喉舌者,心之毒;發於皮毛者,肺之毒,發於肌肉者,脾之毒;發於骨髓者,腎之毒;發於下者,陰中之毒:發於上者,陽中之毒;發於外者,六腑之毒;發於內者,五臟之毒。內曰壞,外曰潰,上曰從,下曰逆。發於上者,得之速;發於下者,得之緩。感於六腑則易治,感於五臟則難瘳。
近骨者多冷,近膚者多熱,近骨者久不愈,則化成血蟲,近膚者久不愈、則傳氣成漏,成蟲則多癢少痛,或先癢後痛,成漏則多痛少癢,或不痛不癢,內虛外實者,多痛少癢,血不止則多死,潰膿則多生,故難長難潰難收者,皆為氣血大虛,必兼溫補以托,方可無虞。丹溪曰:癰疽潰後補氣血,理脾胃,實為切要,否則數月半年之後,虛症仍見,轉成他病也。
白話文:
身體的氣血平和順暢,這是好的徵兆。如果出現煩躁不安、時常咳嗽、腹痛口渴難耐、嚴重腹瀉不止、小便困難像淋雨一樣,這是第一種不好的徵兆。如果膿血大量流出,紅腫熱痛更加劇烈,散發出令人難以忍受的惡臭,這是第二種不好的徵兆。如果呼吸急促短淺、精神恍惚只想睡覺,這是第三種不好的徵兆。如果皮膚潰爛的地方先變黑,時間久了又凹陷下去,臉色發青,嘴唇黯淡,排泄物污穢不堪,這是第四種不好的徵兆。如果肩膀和脖子不靈活,四肢感覺沉重無力,這是第五種不好的徵兆。如果吃不下東西,吃藥就吐,吃東西感覺沒有味道,這是第六種不好的徵兆。如果聲音嘶啞,臉色憔悴,嘴唇和鼻子青黑,臉部和四肢浮腫,這是第七種不好的徵兆。
除了這七種不好的徵兆之外,還有打嗝、胸悶、咳嗽氣逆、身體發冷、不時出汗、眼睛直瞪、耳朵聽不清、精神恍惚、驚慌害怕、說話語無倫次等,這些都是嚴重的症狀。但是,如果五種好徵兆出現三種,病情就會好轉;如果七種壞徵兆出現四種,就會有生命危險。
癰和疽大多是因為生活富裕,飲食肥膩,導致體內濕熱之氣上逆而形成。這種病多發生在肥胖的人身上。氣血浮在體表,表示體內中氣必定虛弱。剛開始發病時,應該趕緊用清涼血液、活血化瘀、散結解毒的藥物,大量連續服用,內服外敷,務必讓它消散。即使病情嚴重,毒性很強,一時不能完全消除,也一定能消散七八成,以免之後產生口舌生瘡、毒邪內攻等後患。即使之後潰爛化膿,也不會有太大的危害。如果沒有及時治療,熱毒就會向內侵犯,傷害內臟器官,多數會導致生命危險。
書上說:「五發癰疽」是指發背、發腦、髮鬢、發眉、發頤這五個部位的癰疽。但其實人身上任何地方,只要氣血稍微壅塞,都可能發生癰疽,豈止這五個部位而已!所謂發背,是五臟的風熱和六腑的邪毒侵入筋骨之間,從筋絡內部發出來,外表看起來像錢幣大小,裡面可能已經有拳頭大小了,千萬不要輕忽!剛開始發病,如果紅腫高起,就比較容易治療,如果陰暗塌陷,就比較難治療。至於發腦、發眉、髮鬢、發須、發頤這些部位,只是發病的位置不同,總的來說都是因為潛伏的陽氣鬱結,邪毒向上壅塞,隨著經絡而發病。氣血旺盛的人,受到的毒害會比較輕;氣血衰弱的人,往往會因此而有生命危險。所謂「毒」,其實就是指氣血沒有平衡協調,產生壅塞的狀況。
治療的時候必須根據脈象,來調理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,這樣毒邪自然會消除,危險的病情也能轉為平安。如果誤認為毒邪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,用寒涼的藥物去攻擊它,反而會讓陰寒瘀滯的毒邪更加嚴重;即使是陽熱過盛的毒邪,也會變得難以潰破或生長,因為疾病是由於氣血不和引起的,怎麼可以再用擾亂氣血的方法來加重病情呢?
癰疽的發生,是因為喜怒哀樂的情緒不穩定,飲食起居沒有節制,或是金石草藥的刺激,以及寒暑燥濕不調,導致陰陽失衡而蘊積,使得身體的營養物質凝滯腐爛。輕微的病變會從六腑開始,浮淺地表現在外,形成癰;嚴重的會從五臟開始,深沉地蘊藏在內,形成疽。淺表的叫做癤,實質性的叫做癰,深層的叫做疽。長在外面的有背疽、腦疽、鬚眉等疽,長在裡面的有肝癰、肺癰、腸癰等癰。
外表的症狀容易辨識,內在的症狀則難以分辨。太陽經虛弱,病變會從背部發出來;少陽經虛弱,病變會從鬢角發出來;陽明經虛弱,病變會從鬍鬚處發出來;督脈經虛弱,病變會從頭部發出來。
凡是發生在喉嚨和舌頭的病變,是心的毒邪;發生在皮膚毛髮的病變,是肺的毒邪;發生在肌肉的病變,是脾的毒邪;發生在骨髓的病變,是腎的毒邪;發生在下部的病變,是陰部的毒邪;發生在上部的病變,是陽部的毒邪;發生在表面的病變,是六腑的毒邪;發生在內部的病變,是五臟的毒邪。內部的病變叫做「壞」,外表的病變叫做「潰」。病變向上發展叫做「從」,向下發展叫做「逆」。病變發生在上部的,好得快;發生在下部的,好得慢。病變發生在六腑的,容易治療;發生在五臟的,很難痊癒。
靠近骨頭的病變多屬寒冷,靠近皮膚的病變多屬熱毒。靠近骨頭的病變如果久不癒合,會變成血蟲;靠近皮膚的病變如果久不癒合,會傳染氣血而形成漏管。變成血蟲的,多是癢少痛,或者先癢後痛;變成漏管的,多是痛少癢,或者不痛不癢。體內虛弱而體表充實的,多是痛多於癢。出血不止的,多半會死亡;潰爛化膿的,大多會好轉。所以難以生長、難以潰破、難以收口的,都是氣血大虛,必須同時用溫補的方法來扶助正氣,才能確保平安。丹溪說:「癰疽潰破之後,一定要補養氣血,調理脾胃,這才是最重要的,否則幾個月半年之後,虛弱的症狀依然會出現,還會轉變成其他的疾病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