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外科大小合參卷十九 (6)

回本書目錄

外科大小合參卷十九 (6)

1. 癰疽諸毒大小總論合參

蓋氣主噓之,血主濡之,氣以成形,血以華色,故諸癰疽平塌不易高聳者,乃陽氣虛弱,不能逐毒以出陰分,即為陰毒也。根紅散漫者,亦氣虛不能拘血緊附也。紅活光潤者,氣血拘毒出外也。外紅里黑者,毒滯於內也。紫暗不明者,氣血不充,不能化毒成膿也,膿色濃厚者,氣血旺也。

膿色清淡者,氣血衰也。未出膿前,或有有餘之熱,既出膿後,盡從不足之治,但毒氣一分未盡,不能姑縱容留,以致蔓延,便成大患,猶之養虎,久必傷人。氣虛不能遂毒者,溫補兼托陽和一轉,陰分凝泣之滯,自能冰解。

血虛不能化毒者,尤宜滋補排膿,故當潰膿,毒氣未盡之時,其托裡之功,刻不可緩,一容一縱,毒即逗留,一解一清,毒即冰伏,托裡不兼滋補氣血,虛者何以成日?猶無米而使之炊飯也。滋補不兼托裡,僅可調和氣血,何能直達潰所成功!且毒氣盛者,則反受其助,猶裹粟以資盜糧矣。

滋補不兼溫暖,則血凝氣滯,孰作釀膿之具?猶之造酒不暖,何以成漿?造飯無火,何以得熟!世人但知以毒為火,清火以解毒,殊不知毒即是火,毒化而火亦清,毒凝而火愈郁。然毒之化火由膿,膿之來必由氣血,氣血之化必由火也。火可清乎?況清涼之法僅可施於瘡疥小癤耳,若遇通經達絡之疽,攻托尚虞不暇,豈可復行清解。

反傷胃氣以致陽氣不振,難潰難長,甚則內攻臟腑,可不畏歟!迨至毒既去盡,紅潤肌生,則和平補養氣血之中,仍可佐以銀花、國老,以解有餘不盡之毒。至如連翹、花粉,亦能解毒,但傷胃氣,便當禁用,此(張)之管見也。

白話文:

大體來說,氣的功能是推動,血的功能是滋潤。氣可以形成身體的結構,血可以使皮膚呈現光澤。所以,像是癰疽這類瘡瘍,如果看起來平坦塌陷、不容易腫脹隆起的,通常是因為陽氣虛弱,無法將毒素排出體外,屬於陰毒。如果根部呈現紅色且擴散蔓延的,也是因為氣虛,無法約束血液緊貼在病灶處。如果瘡瘍呈現紅潤有光澤,表示氣血能將毒素排出體外。如果外表是紅色,裡面卻是黑色,表示毒素積滯在體內。如果顏色呈現紫暗不明,表示氣血不足,無法將毒素化為膿。如果膿液濃稠,表示氣血旺盛。

如果膿液清淡,表示氣血衰弱。在還沒有化膿之前,可能會有一些熱象,但等到膿液排出後,應該採用補益不足的治療方式。但是,只要毒氣還有一點沒排乾淨,就不能放任它不管,以免擴散蔓延,變成大問題,就像養老虎一樣,時間久了必然會傷人。如果氣虛無法順利排除毒素,可以採用溫補的方法,配合托裡藥,用陽和之氣轉化,讓陰分凝結的瘀滯自然消散。

如果血虛無法化解毒素,更應該滋補氣血,幫助排膿。所以,在膿液潰破,毒氣尚未完全清除的時候,托裡的功能一刻都不能鬆懈。一放縱,毒就會滯留;一疏通,毒就會潛伏。托裡卻不兼顧滋補氣血,身體虛弱又怎麼能恢復呢?就像沒有米要煮飯一樣。滋補卻不兼顧托裡,雖然可以調和氣血,卻無法直接讓膿瘡潰破。而且毒氣旺盛的時候,反而會助長毒勢,就像包著糧食去資助強盜一樣。

滋補卻不兼顧溫暖,就會造成血凝氣滯,反而變成積蓄膿液的材料,就像釀酒不加熱,怎麼能成漿?煮飯沒火,怎麼會熟?世人只知道把毒看成是火,用清火的方法解毒,卻不知道毒就是火,毒素化解了火氣自然會消退,毒素凝結了火氣反而更鬱積。然而毒素轉化為火氣來自於膿,膿的產生一定來自於氣血,氣血的轉化一定來自於火。這樣,火氣還能清嗎?況且,清涼的方法只適用於瘡疥小癤,如果遇到經絡阻塞的癰疽,攻邪和托裡都來不及了,怎麼還能用清解的方法呢?

反而會傷害胃氣,導致陽氣衰弱,難以潰破,難以生長,嚴重的話甚至會內攻臟腑,不可不畏懼啊!等到毒素完全清除,皮膚紅潤肌肉生長,這時候再用平和補養氣血的方法,可以搭配金銀花、甘草,來清除剩餘的毒素。至於連翹、花粉也能解毒,但會傷害胃氣,就應該禁用。這是我(張)個人的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