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2)
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2)
1. 百日內發搐
搐證已具悉於前矣。更有百日內發搐。凡真者不過三兩次必死,假者發頻不為重;真者內生風癇,假者外傷風冷。蓋血氣未實,不能勝任,乃發搐也。欲知假者,口中氣熱脈洪而不沉細,面紅而不青黯者是也,治之可用發散。
白話文:
關於在百日內出現抽搐的情況,我已經在前面詳細說明瞭。此外,還有一種在百日內開始抽搐的情況。如果是真的病情,通常只會發生兩到三次,之後就會導致死亡;但如果是假性的,即使頻繁發作也不算嚴重。真的病情是由於體內產生了風癇,而假性的是因為外部受風寒所傷。這都是因為血液和氣力尚未充足,無法承受外界影響,才會引發抽搐。
想要判斷是否為假性病情,可以看患者口中的氣息是否熱,脈搏是否強大而不顯得沈細,臉色是否紅潤而不是青黑。如果符合這些特徵,就可以判定為假性病情,治療時可以使用能促進汗出、驅散寒氣的藥物。
2. 慢脾風
慢脾風者,急驚傳慢驚,慢驚而後成脾風,故脾風者,純陰之症也。蓋由慢驚,亦有虛熱而便閉,痰塞氣壅,便誤為實熱,妄用巴、黃,以下痰行便;或投腦、麝,以通竅涼臟,致使陰氣愈盛,陽氣愈虛,幸不死而成此候。
又有一名虛風,因吐瀉日久,風邪入於腸胃,乃大便不禁,面色虛黃,脾氣已脫,真元已虧,繼此發熱,即是慢脾,故不必皆由急驚傳至,男子以瀉得之為重,女以吐得之為重,其候面青舌短,頭低眼合,吐舌咬牙,聲音沉小,睡中搖頭,四肢微搐,冷而不收,身則有冷有熱,痰涎凝滯,神志昏迷,手空摸人,沉沉喜睡,逐風則無風可逐,療驚則無驚可療,乃至重之候,十難救一二也。其脈沉微遲緩,其紋紅紫絲於風關者輕。
若青絲紫絲黑絲,隱隱相雜於風關者重,於氣關者為更重。治法大要,生胃養脾,回陽益志,鎮心定魄,化痰順氣而已。若眼半開半合,手足不冷,二便皆難,此尚有陽症,須溫和化痰理氣,不可即用回陽。然亦不可因有陽症而用清涼之劑,此僅虛火往來,會成如陽症耳。
若至身額汗多,頻嘔腥臭,瀉遺黑色,氣急殊常,是脾胃絕,及命關有青黑紫絲,隱隱相雜,或至射甲,純黑色者,並皆不治。
凡診三歲以上,須看男左女右,虎口三關。左手之紋應在心肝,右手之紋應在脾肺。青者,主驚。紫者,風邪在表。淡紅者,寒熱在表。深紅者,傷寒痘疹,青而紅者,驚熱。紋亂則病久。紋細則腹前多啼,乳食不消。紋粗直射甲,驚風惡候。紋黑者,不救。見於風關為輕氣關為重,過於命關,為難治。
然介賓曰:三關乃手陽明之浮絡,不足以候臟腑之氣,且有病無病,紋色常見,難有濃淡之殊,何足辨其雷驚水驚,或風或食之確?近者習以為常,全不究脈,及考《內經》,並無三關名目,惟《脈經》云:有察手魚之色,是概言診法,非獨小兒也。故診小兒者,必察氣口之脈,面部之色,呼吸之聲,或兼察手魚可也。
但小兒三歲以下,純陽之體,脈來周行駛而應指疾,七至為率,太過為數,不及為遲。且小兒易虛易實,動靜之間,脈有變遷,故脈之七八,亦難為準,必於色候手魚兼察可也。(寸口者,脈之大會,但小兒氣血未定,其脈常大常小,常數常滑,寸口難憑。故取三關占之,亦謂此處為手太陰肺經散見之餘耳。
)
小兒睡中驚動者,因臟腑嬌嫩,血氣未固,神氣浮越,且多由心腎不足所致。蓋天之神氣在於日月,人之神氣在於兩目,寤則棲於心,寐則歸於胃。心腎既虛,則神無所依,氣無所歸,不能寧攝,故睡中驚動也。若平居聞響跳掣,睡中驚哭者,由肝肺有虧,魂魄受傷,精神失守故也。
宜補肝肺,不可用驚風藥治之。即驚風多是熱症,蓋心有熱而肝有風,二臟乃陽中之陽,二陽相鼓,風火相搏,肝魂心神浮越而成矣。惟宜導去心經邪熱,其驚自散。且每臟俱有陰陽,如肝氣為陽為火,肝血為陰為水,肝氣旺則肝之血愈衰火妄動,則水被煎熬益甚,火旺陰消,勢所必至。況小兒多稟腎陰不足,虛火內動,熱極生風,風從火出,非外症也。
故尤宜滋水,是以最忌風藥者,辛能助熱,風能燥血也。忌辛藥者,走散真陰也。忌驚藥者,寒傷胃氣也。忌瀉肺者,子氣虛而母愈虛也。忌伐肝者,肝未平而脾先困也。用藥太溫,則消無陽;用藥太冷,則傷真氣。截驚截搐者,未得病原之至,輕攻輕下者,何如固本之方?有餘者,病氣也。
不足者,元氣也。邪氣盛則實,正氣奪則虛,故宜認患預防,斯少失矣。若至口中出血,或瀉黑血,惡叫兩三聲者,是心絕也。目睛反轉,爪甲青黑者,是肝絕也。瀉無止息者,是脾絕也。吐止又吐者,是胃絕也。兩目不開不合,忽作鴉聲者,是肺絕也。口吐白沫者,是腎絕也。
並四肢俱軟,神昏氣促,通關不嚏者,並皆不治。
慢驚者,屬木火土虛也。未虛則搐而力小,似搐而不甚搐,《經》曰:木不及。曰委和其症,搖動注恐。謂手足搐動,腹注泄,心恐恐也。火虛則身口氣冷,土虛則吐瀉露貼,故其治合宜溫補。至於慢脾,陰氣極盛,胃氣極虛,病傳已極,總歸虛處,推脾所受,故曰脾風,即慢驚傳變而為極虛之候,初非別有一名也。
凡急驚手足發搐,切不可按伏,待其自定,蓋風力遍行經絡,自然息止不傷。夫筋乃肝之合,若一用力按束,則經絡為風邪痰氣所閉,氣血偏勝,致成固疾,至老難治矣。
驚疳吐瀉,症候雖四,其原則一。驚者,火乘肝之風木也。疳者,熱乘脾之濕土也。吐者,火乘胃膈而上行也。瀉者,火乘脾與大腸而下注也。夫乳者,血從金化而大寒,小兒食之,肌肉充實,然其體為水,故傷乳過多,反從濕化,湯熱相兼,吐利作矣。醫者,過用燥熱峻攻,則去濕留熱,熱病生焉。
或謂小兒純陽之體,多以清涼施治,其說亦誤。蓋女子二七,男子二八,而天癸至。天癸者,陰氣也。陰氣未至,故曰:純陽,原非謂陽氣有餘之論,特稚陽耳。稚陽之陽,其陽幾何?使陽本非實,而誤用寒涼,則陰既不足,又伐其陽,多致陰陽兩敗脾腎俱傷,又將何所依賴,而望其生長耶?!故貴宜審其稟賦,陰陽偏盛,而濟之以平,斯無弊矣。
急驚多在初病,尚為實症。或因驚觸,或因風熱,或因痰熱,或因食鬱,隨所因而施治,佐以驚門類藥,從標清理。至於慢驚、慢脾,用投治未當,由客病而累及本病,客邪之去期難定,依希之元氣無幾,苟不顧本卻邪,猶徒宅而忘身矣。此時絕不可用驚門類藥。脾虛者,力補脾元;陰虛者,力滋真水;虛火旺者,甘溫退之;虛寒甚者,溫補保之。
正氣得力,微邪自解。治客病者,以其元氣未甚虛,不必便為瞻顧,去病以保命也。扶正氣者,以其元氣既甚虛,不容再有遷延,以致命也。治病而不顧人元氣,徒存治病之名,而無保命之實,噫嘻。
小兒驚風及泄瀉,並宜用五苓散,以瀉丙火,滲土濕,蓋內有肉桂能抑肝風而扶脾土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