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1)
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1)
1. 小兒急慢驚風
急慢驚風,古所為陰陽癇。急驚屬陽,陽盛而陰虧;慢驚屬陰,陰盛而陽虧,故陽病煩躁,陰病沉緩也。然驚邪入心,則面紅頰赤,惕惕夜啼;入肝則面目俱青,眼睛竄視;入腎則面黑惡叫,齧齧咬牙;入肺則面色淡白,喘息氣乏;入脾則嘔吐不食,虛汗多睡,而色淡黃。《經》曰:諸躁狂越皆屬心火;諸風悼眩,皆屬肝木。
風非火不動,火非風不發,風火相搏,而成驚風。故手少陰足厥陰主之,然火盛則金傷,水失其母,而火無所畏,且木無所制,則脾上又受傷矣。
白話文:
急慢驚風的中醫解釋:
急慢驚風,古人稱為陰陽癇。 急驚屬於陽證,陽氣盛而陰氣虛;慢驚屬於陰證,陰氣盛而陽氣虛。因此,陽證表現為煩躁不安,陰證則表現為沉緩遲滯。
當驚邪侵入心臟時, 人會面紅頰赤,夜裡驚恐啼哭。驚邪侵入肝臟時, 面目會呈現青色,眼睛會亂看。驚邪侵入腎臟時, 面色會發黑,會發出惡聲尖叫,並緊咬牙關。驚邪侵入肺臟時, 面色會變得蒼白,呼吸急促氣喘,體力不足。驚邪侵入脾臟時, 會出現嘔吐、食慾不振、虛汗、嗜睡,面容會呈現淡黃色。
《經》書中記載: 諸如躁狂、失控等症狀都屬於心火過旺;諸如風眩、頭昏等症狀,則屬於肝木過盛。
風非火不動,火非風不發, 風火相搏,就會導致驚風發作。因此,手少陰經和足厥陰經是主治驚風的關鍵經脈。然而,火盛則傷金,水失去母親(指腎水,腎水是金的母親),火便失去畏懼,木也失去制約,脾臟也會受到損傷。
2. 急驚風
急驚者,陽症也。小兒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,故易於生熱,熱盛則生風、生痰、生驚。且食飲難節,喜怒不常,《經》曰:暴喜傷陽,暴怒傷陰。書曰:傷陰則瀉,傷陽則驚。小兒暴喜傷乳。
夫乳甘緩戀膈,又兼外感寒邪,則痰涎壅塞,鬱滯熏蒸,內有食熱,外感風邪,心家熱盛則生驚,肝家風盛則發搐,肝風心火,二臟交爭,因乃痰生於脾,風生於肝,驚出於心,熱出於肺。驚風痰熱四症若具,八候生焉。(搐搦掣顫反引竄視是也。)一曰搐。搐者,肘臂伸縮。
書云:肝風則發搐。二曰搦。搦者,十指開合,或握拳,男握拇指,出外為順,入里為逆,女則反之,出入相半者,難痊。三曰掣。掣者,肩頭相撲,或連身跳起。四曰顫。顫者,或頭或身,或手足口目,偏動不止。五曰反。反者,身仰向後,勢如反張。六曰引。引者,臂如攣弓,男左手直,右手曲為順,否則為逆。
白話文:
急驚是一種陽性症狀。小孩陽氣通常旺盛,陰氣卻不足,因此容易生熱,熱盛就會引起風、痰、驚。而且小孩飲食難以節制,喜怒無常,《經》上說:過度喜悅傷陽,過度憤怒傷陰。書上說:傷陰會導致瀉痢,傷陽會導致驚恐。小孩過度喜悅會傷害脾胃。
乳汁甘甜,容易停留在喉嚨,再加上外感寒邪,就會導致痰涎阻塞,鬱積蒸騰,內有食積熱,外感風邪,心臟熱盛則生驚恐,肝臟風盛則發抽搐,肝風心火,兩臟爭鬥,因此痰由脾生,風由肝生,驚由心出,熱由肺出。驚風、痰熱四症齊備,就會出現八種徵兆。(抽搐、痙攣、顫抖、反張、牽引、竄視都是。)第一種是抽搐,抽搐就是肘臂伸縮。
書上說:肝風就會導致抽搐。第二種是搦,搦就是十指開合,或是握拳,男性握住拇指,向外伸出為順,向內收縮為逆,女性則相反,出入相半者,難以痊癒。第三種是掣,掣就是肩膀互相碰撞,或是全身跳躍。第四種是顫,顫就是頭部或身體,或是手足口目,不停地偏動。第五種是反,反就是身體仰向後方,姿勢如同反弓。第六種是引,引就是手臂像彎弓一樣,男性左手直,右手彎曲為順,否則為逆。
女則反之。七曰竄。竄者,直目似怒,男眼上竄為順,下竄為逆,女則反之。八曰視。視者,男引睛視左為順,視右為逆。但順則無聲,逆則有聲,何也?左者,肝部也。引睛竄視者,又肝候也。以肝候而現於肝症,故無聲而為順。右者,肺部也。不視左而反視右,是肝木乘金,金欲剋木,故相爭有聲而為逆,更必三焦煩悶,狂叫頻頻,其聲浮者,易治,沉而不響者,難痊,更必睡臥不寧,牙關緊閉,便堅壯熱,喉有鋸聲。如若牙關不緊,喉無痰鳴,此發痘瘡之候而非驚也。
然陽症急迫,治之不可稍緩,須急截風化痰,疏通順氣,涼臟鎮驚,隨候加減而已,截風不可過用防風辛味之劑,以其辛能助火,能使熱識,而致殺人。又不可過用腦麝等劑,以致陽虧陰盛,而變慢驚,故治搐先於截風。搐者,肝家有風,其筋不舒轉而致,風去而搐自止也。
白話文:
女性則相反。第七種症狀叫竄。竄是指眼睛直視,好像生氣的樣子。男性眼睛向上竄是順,向下竄是逆,女性則相反。第八種症狀叫視。視是指男性眼睛向左看是順,向右看是逆。但順則無聲,逆則有聲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左邊是肝臟部位,眼睛向左看,也是肝氣的表現。以肝氣的表現來顯示肝臟的病症,所以無聲而為順。右邊是肺臟部位,不看左邊而反看右邊,是肝木乘金,金欲剋木,所以彼此相爭而有聲,就稱為逆。而且必然會出現三焦煩悶、狂叫不止的情況,聲音浮者容易治癒,聲音沉而不響的,則難以痊癒,還一定會出現睡覺不安穩、牙關緊閉、大便乾燥發熱、喉嚨有鋸齒摩擦的聲音。如果牙關不緊,喉嚨沒有痰鳴,這是長痘瘡的徵兆,而不是驚恐。
然而陽性症狀非常緊急,治療不可稍加延緩,必須立即止風化痰,疏通氣血,清涼臟腑,鎮定驚悸,根據病情加減藥物。止風不可過度使用辛味藥物,因為辛味藥物能助長火氣,使熱氣更盛,而導致病人死亡。也不能過度使用腦麝等藥物,以免陽氣虧虛,陰氣過盛,而轉變為慢驚。因此治療搐搦要先於止風。搐搦是指肝臟有風,筋脈不舒展而導致,風去掉後,搐搦自然停止。
治風先於利驚,驚在則熱熾,熱熾則生風,驚散而風自己也。治驚先於豁痰,痰塞氣壅,則百脈凝滯,驚何由而散也?治痰先於解熱,蓋痰非火不升,熱退而痰自息也。最所要者,宜於祥症處方,外感者,疏其表,內傷者,調其中,則有據之疾病既除,而無形之驚氣自散。若於鎮驚起見,一概牛黃、腦麝、硃砂,則反引外邪迸入,為害益甚矣。
其脈弦數浮洪,其紋色紅而見於風氣二關者為輕,現於命關者為重。如鼻中出血者,此熱已泄,易治。若口中出血,啼哭無淚,尋衣摸縫,口鼻乾黑,自頭至足,偏動不止,其紋三關通度,色青紫黑,或紋射甲者,並皆不治。又有一症,身發壯熱,噤口咬牙,宛似驚風,但發無度數,又似瘧疾,此名鎖腸疳,必死之候也。
白話文:
治療風邪,要先從消除驚悸入手。驚悸發作時,體內熱氣旺盛,熱氣旺盛就會生風,驚悸消除後,風邪也會自然消失。治療驚悸,要先從化痰入手。痰濁阻塞氣道,導致氣機鬱結,全身經絡凝滯,驚悸怎麼可能消散呢?治療痰濁,要先從退熱入手。因為痰濁沒有熱氣就不會上升,熱退了,痰濁自然就會消散。最重要的是,要根據症狀來處方,外感風寒者,疏通其表;內傷者,調理其內,這樣既能有效治療有形的疾病,也能消除無形的驚氣。如果為了鎮驚,一味使用牛黃、麝香、硃砂,反而會將外邪引入體內,加重病情。
如果患者脈象弦數浮洪,體表出現紅色斑紋,並且出現在風氣二關者,病情較輕;出現在命關者,病情較重。如果鼻出血,表示熱邪已經宣洩,比較容易治癒。如果口出血、啼哭無淚、尋衣摸縫、口鼻乾燥發黑、全身抽搐不止、脈紋遍佈三關,顏色青紫黑色,或者脈紋射向指甲,這些都是不治之症。還有一種病症,患者發熱、緊閉口齒、牙關緊閉,看似驚風,但是發作沒有規律,又像瘧疾,這種病叫做鎖腸疳,是必死無疑的。
3. 慢驚風(附暑風)
慢驚者,陰症也。夫心以神為主,神以陽為用,有因久吐瀉,有因暴洞瀉,脾胃虛弱,亡陽而成者;有因急驚過用寒冷,以致陽虧陰盛,心神鎮墜而成者;有因傷寒下早,表邪未去,元氣已虛,致風邪伏內,痰壅氣塞而成者;有因久嗽不已,肺氣受傷,肝木無制而成者。凡脈沉細遲緩,其紋色赤而微帶青紫,伸來縮去,於風關者,稍輕。
於氣關者,為重。其候手足必冷,口鼻氣出亦冷,十指開撒,手足瘛瘲,昏睡露睛,涎鳴微喘,腮間現紋紫赤,眉間唇間青黯,驚跳搐搦,虛熱住來,然症屬陰。治宜詳察,如果無陽症,須速生胃回陽,於溫暖劑中少加截風化痰,疏通順氣,鎮心定魄,隨候加減,便閉當使不閉,不可再輕迅攻,便瀉當使不瀉,僅可分利陰陽。若身熱者,是虛熱使然耳。
白話文:
慢驚症屬於陰症。心臟以神志為主,神志需要陽氣來運作。慢驚症的成因有許多,例如長期嘔吐腹瀉、暴飲暴食腹瀉導致脾胃虛弱,陽氣不足;或是因過度驚嚇,又過度使用寒涼之物,導致陽氣虧損,陰氣盛旺,心神鎮靜不下來;又或是傷寒發病初期就服用寒涼藥物,表邪未除,元氣已虛,導致風邪內伏,痰濁阻礙氣機;還有可能是久咳不止,肺氣受損,肝氣失控。
慢驚症患者的脈象通常沉細遲緩,脈絡顏色偏紅,略帶青紫色,伸縮不靈活,在風關處的脈象較輕,在氣關處的脈象較重。患者的手腳冰冷,口鼻呼吸的氣息也冷,手指張開,手腳抽搐,昏睡但眼睛微露,流口水,呼吸微弱,腮幫子出現紫紅色紋路,眉心和嘴唇顏色青黑,驚恐抽搐,虛熱時有時無,但整體症狀屬於陰症。
治療時應仔細觀察,若無陽氣不足的症狀,則需迅速溫補脾胃,回陽救逆,在溫暖藥物中適度添加祛風化痰、疏通氣機、鎮定心神的藥物,並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調整藥方。大便閉塞的患者,應盡力使其通便,不可過於急躁攻下;腹瀉的患者,應盡力使其止瀉,但可適度使用溫和的藥物以調和陰陽。如果患者出現發熱,是虛熱所致。
如症原由急驚傳變,手足熱而果有陽症,不可過用溫暖燥熱之劑。蓋小兒易虛易實,可圖度用之,均平陰陽而已。若爪甲青黑者,主肝絕。目睛下陷,黑睛或無光力者,主腎絕。身額汗出如珠,不流者,是衛氣已亡,心氣欲絕。咬人是齒癢,主骨絕。嘔吐頻頻,瀉遺無度,面色如土,喘急腹脹,班色紫黑,口穢唇堅,繞口青黑者,主脾胃絕。氣急痰鳴,鼻管中黑,魚口鴉聲,主肺絕。
舌黑,下便黑血,額頰深赤,如塗胭脂,主心絕。吹鼻不嚏,下藥不得,口中有痰枯塞者,是五臟咸傷。囟腫囟陷,挖舌囊縮,啼哭無淚,眼下青紋,胃中作痛,四肢攤軟,目閉失神,天柱骨倒,唇青眼紅,腳心不知痛癢,咬齒搖頭,拳禁胸高,心陷氣喘,目睛紅色,咬唇不休,赤脈上貫瞳神,風關紋色青黑,或至純黑,直透命關,或紋射甲者,並皆不治。
白話文:
如果孩子生病是因為受到驚嚇而導致急劇變化,手腳發熱且出現陽證,就不能使用溫燥的藥物。因為小孩容易虛弱也容易實證,用藥要根據病情輕重,保持陰陽平衡即可。如果指甲呈現青黑色,表示肝臟功能衰竭。眼睛下陷,黑眼珠無光澤,表示腎臟功能衰竭。全身和額頭出汗如珠,但汗水不流動,表示衛氣已消失,心氣快要衰竭。咬人可能是因為牙齒發癢,表示骨頭功能衰竭。頻繁嘔吐,拉肚子不止,面色蒼白,呼吸急促,肚子脹,身上出現紫黑色斑點,嘴巴臭,嘴唇僵硬,嘴巴周圍發青,表示脾胃功能衰竭。呼吸急促,有痰鳴聲,鼻孔裡發黑,嘴巴像魚嘴,聲音像鴉叫,表示肺臟功能衰竭。
舌頭發黑,大便帶黑色血,額頭和臉頰深紅色,像是塗了胭脂,表示心臟功能衰竭。鼻塞吹氣不出,吃藥也沒有效果,嘴巴裡有痰液堵塞,表示五臟都受傷了。頭頂囟門腫脹或凹陷,舌頭僵硬縮回,哭泣沒有眼淚,眼下方出現青色紋路,胃部疼痛,四肢癱軟,眼睛閉合神志不清,脖子後面的天柱骨歪斜,嘴唇青紫,眼睛發紅,腳底板感覺不到疼痛,咬緊牙齒搖頭,拳頭握緊胸部隆起,心臟下陷呼吸急促,眼球發紅,咬嘴唇不停,紅色血管向上貫穿瞳孔,風關穴紋路呈現青黑色,甚至變成純黑色,一直延伸到命門穴,或者紋路射到指甲,這些都是無法治療的徵兆。
又有冒暑而手足微搐,眼閉昏睡,身熱頭痛,面赤大渴,候與慢驚相似,此名暑風。須當解暑,不可妄投驚劑。
喻嘉言曰:驚風一症,乃古人鑿空妄談。後之小兒,受其害者,不知千百億兆。蓋小兒初生,陰氣未足,性稟純陽,惟陰不足,陽有餘,故身內易至生熱,熱甚生痰,生風生驚,亦所恆有,乃以驚風命名,隨有八候之目。
然小兒腠理不密,更易感冒寒邪,寒邪中人,必先中太陽之經,太陽之脈,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入腦,還出別下項,夾脊,抵腰中,是以病則筋脈牽強,遂有抽掣搐搦,角弓反張,種種不通名目,妄用金石腦麝開關鎮墜之藥,引邪深入臟腑,千中千死。
白話文:
夏天中暑,可能會出現手腳輕微抽搐、眼皮閉合昏睡、身體發熱頭痛、臉色發紅口渴,症状和驚風相似,這叫做暑風。必須解暑,不能隨便使用治療驚風的藥物。
喻嘉言說:驚風這種病症,是古人空穴來風,胡亂說出來的。後來很多小孩因此受到傷害,不知道有多少。其實嬰兒出生時,陰氣不足,天生陽氣旺盛,正是因為陰虛陽盛,所以容易體內生熱,熱極生痰,生風生驚,這是正常的現象,卻被命名為驚風,還分成八種症狀。
然而小孩的皮膚毛孔疏鬆,更容易受寒氣入侵,寒邪入體,必然先侵犯太陽經脈,太陽經脈從眼角內側起,經過額頭到頭頂,再從脖子後方下降,沿著脊柱到腰部,所以生病時就會出現筋脈緊繃,抽搐痉挛,角弓反張等症状。如果胡亂使用金石腦麝等開竅鎮靜的藥物,會把寒邪引進臟腑,十死無生。
徒據八歲以前無傷寒之說,而立驚風一門,殊不知小兒不耐傷寒,故初傳太陽一經,早已身強多汗,筋脈牽動,人事昏沉,病勢已極,湯藥妄投,危亡接踵、何由得至傳經解散,故言小兒無傷寒也。小兒易於外感,故傷寒為獨多,而世所妄稱驚風者,即是也。是以小兒傷寒,要在三日內即愈為貴。
若至傳經,則無方以耐之矣。且傷寒門中,剛痙無汗,柔痓有汗,小兒剛痓少,柔痓多,世醫見其汗出不止,神昏不醒,便以慢驚為名,妄用參耆朮附,閉塞腠理,熱邪不得外越,亦為大害,但此金石略差減耳。所以凡治小兒之熱,切須審其本元虛實,察其外邪重輕,或陰或陽,或表或里,但當徹其外邪出表,不當固其入里也。仲景原有桂枝法,若舍而不用,從事東垣內傷為治,毫里千里,最宜詳細。
白話文:
很多人以為小孩子八歲以前不會得傷寒,因此單單重視驚風,卻不知道小孩子抵抗力弱,很容易得傷寒。剛開始得病時,太陽經受風寒入侵,就會出現發燒出汗、筋脈疼痛、神志不清等嚴重症狀,如果胡亂用藥,很容易造成生命危險,根本無法等到病症發展到傳經階段。所以說小孩子不會得傷寒是不對的。小孩子容易受外邪侵襲,因此傷寒很常見,而世俗所說的驚風,其實就是傷寒的一種表現。所以治療小兒傷寒,要在三日內治好才是關鍵。
如果等到病症發展到傳經階段,就沒有藥方可以治癒了。傷寒的症狀分為剛痙無汗和柔痓有汗兩種,小孩子多半是柔痓有汗。很多醫生看到小孩子不停出汗,神志昏迷,就誤認為是慢驚,胡亂用人參、黃芪、白朮、附子等藥物,堵塞毛孔,導致熱邪無法排出,反而更加危險。這些藥物只是比金石類藥物稍微溫和一點而已。所以治療小兒發熱,一定要仔細辨別虛實寒熱,觀察外邪輕重,是陰是陽,是表是裡,重點是要把外邪逼出體外,而不是把它逼入內臟。張仲景的桂枝湯方非常有效,如果不用而改用李東垣的內傷法治療,就會南轅北轍,效果相差甚遠。這方面需要更加細緻的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