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下 (29)
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下 (29)
1. 李東坦七方圖
寒固熱用,冷物熱服也。中滿下虛,乃疏啟其中,峻補於下,少服則資壅,多服則宣通,由是而中滿自除,下虛斯實,此則塞因塞用也。又大熱內結,注泄不止,熱宜寒療,結復須除,以寒下之,結散利止,此則通因通用也。投寒以熱,涼而行之,投熱以寒,溫而行之,始同終異,斯之謂也。
)逆之從之,逆而從之,從而逆之,疏氣令調,則其道也。(逆,謂逆病氣以正治。從,謂從病氣而反療。逆其氣以正治,使其從順,從其病以反取,令彼調和,故曰逆從也。下疏其氣,令道路開通,則氣感寒熱而為變。)
病之中外何如?從內之外者,調其內;從外之內者,治其外;(各絕其源。)從內之外,而盛於外者,先調其內,而後治其外;從外之內,而盛於內者,先治其外,而復調其內;(皆謂先除其根。)中外不相及,則治主病。(中外不相及,自各一病也。此言治表裡之病人三法:有標本,有先後,有分主也。
)治寒以熱,治熱以寒,而方土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。有病熱者,寒之而熱,有病寒者,熱之而寒,二者皆在,新病復起,奈何治?(謂治之而病不退,反因藥寒熱而隨生寒熱,病之新者。)伯曰:諸寒之而熱者取之於陰;熱之而寒者,取之於陽,所謂求其屬也。(言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,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,故曰求其屬也。
夫粗工偏淺,以熱攻寒,以寒療熱,治熱未已,而冷疾已生,攻寒日深,而熱病更起,熱起而中寒尚在,寒生外熱不除,欲攻寒則俱熱不前,欲療熱則思寒又止,進退交戰,危極已臻。豈知臟腑之源,有寒熱溫涼之主哉!夫取心者,不必齊以熱;取腎者不必齊以寒,但益心之陽,寒亦通行,強腎之陰,熱之猶可,或治熱以熱,治寒以寒,萬舉萬全。)帝曰:服寒而反熱,服熱而反寒,其故何也?伯曰:治其王氣,是以反也。
(物體有寒熱,氣性有陰陽,觸王之氣,則強其用也。夫肝氣溫和,心氣暑熱,肺氣清涼,腎氣寒冽,脾氣兼併之,故春以清治肝而反溫,夏以冷治心而反熱,秋以溫治肺而反清,冬以熱治腎而反寒,蓋由補王氣太甚,補王太甚,則臟之寒熱氣多也。)夫五味入胃,各歸其所喜,故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咸先入腎,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也。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
(夫入肝為溫,入心為熱,入肺為清,入腎為寒,入脾為至陰而四氣兼之,皆為增其味而益其氣,故各從本臟之氣用爾。故久服黃連、苦參而反熱者,此其類也,餘味皆然。但人意疏忽,而不能精候耳。故曰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也。氣增不已,臟氣偏盛,臟有偏絕,則有暴夭者,故曰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
白話文:
寒熱用藥的原則
對於寒證導致的身體凝滯,要用熱藥來治療,這是指用寒涼的藥物,卻以溫熱的方式服用。如果是中焦脹滿、下焦虛弱的情況,應該先疏通中焦,然後大力補益下焦。少量服用可能會導致壅塞,大量服用則能疏通氣血。這樣一來,中焦的脹滿自然消除,下焦的虛弱也能得到補養,這就是所謂的「塞因塞用」的治療方法。
此外,如果身體內部有過熱的結滯,導致持續的腹瀉,這種情況雖然應當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,但結滯也必須消除。所以,需要用寒涼的藥物來使結滯消散,腹瀉自然停止,這就是所謂的「通因通用」。
用寒性藥物治療熱性病,藥性要偏涼且能通行;用熱性藥物治療寒性病,藥性要偏溫且能通行。開始的藥性雖然相同,但最終的效果卻不同,這就是用藥的奧妙。
治療原則的順逆
治療疾病,有順應病氣的治法,也有逆著病氣的治法。順應病氣的治法,有時候也需要逆向思考。疏通身體的氣機,使其調和,這就是治療的要點。(所謂「逆」,是指針對病邪的性質,採取相反的治療方法;所謂「從」,是指順應病邪的性質,採取與之相反的治療策略。要逆轉病氣,使其順從;要順從病邪的表現,採取相反的治法,使身體的氣機調和,這就叫做「逆從」。 疏通身體的氣機,使經絡暢通,氣機就會因應寒熱而產生變化。)
疾病的內外表現
疾病的表現如果從內部發展到外部,就要調理身體內部;如果從外部發展到內部,就要治療身體外部(要從根本上斷絕病源)。如果疾病從內部發展到外部,且外部症狀明顯,要先調理內部,再治療外部;如果疾病從外部發展到內部,且內部症狀明顯,要先治療外部,再調理內部(這些都強調要先去除病根)。如果疾病的內部和外部沒有關聯,就針對主要的病症進行治療。(內部和外部沒有關聯,說明是各自獨立的疾病。這裡說明治療表裡疾病的三種方法:有標本兼治、有先後順序、有分別主次。)
寒熱病症的治療
治療寒證要用熱藥,治療熱證要用寒藥,這是醫學的準則,不能隨意改變。有熱性病的人,用了寒藥卻反而發熱;有寒性病的人,用了熱藥卻反而發寒。這兩種情況同時出現,而且新的病症又不斷產生,應該如何治療?(這裡是指,經過治療,病情沒有好轉,反而因為藥物的寒熱屬性,導致新的寒熱病症。)黃帝問岐伯,岐伯回答說:對於用寒藥反而發熱的病症,要從陰的角度來考慮;對於用熱藥反而發寒的病症,要從陽的角度來考慮,這就是所謂的「求其屬」。 (意思是說,要補益陽氣,以消除陰邪的影響;要壯大陰液,以制約陽氣的過盛,所以說要「求其屬」。)
庸醫之過
那些醫術淺薄的醫生,只知道用熱藥攻克寒病,用寒藥治療熱病。熱病還沒治好,寒病又產生了;攻克寒病過度,熱病又加重了。熱病產生時,體內寒邪還沒消除;寒病產生時,體外熱邪也沒去除。想要攻克寒病,又擔心加重熱病;想要治療熱病,又擔心寒邪更盛。這樣進退兩難,情況非常危險。他們不知道臟腑有寒熱溫涼的主導力量!治療心臟疾病,不一定只用熱藥;治療腎臟疾病,不一定只用寒藥。只要能補益心臟的陽氣,寒邪也能被驅散;只要能強盛腎臟的陰液,熱邪也能被抑制。有時用熱藥治療熱病,用寒藥治療寒病,反而能達到萬全的效果。
黃帝問:服用寒性藥物反而發熱,服用熱性藥物反而發寒,這是什麼原因呢?岐伯回答說:這是因為藥物影響了臟腑的本氣,所以才產生這種反向的作用。(藥物有寒熱之分,氣機有陰陽之別,接觸到臟腑的本氣,就會加強它的作用。肝氣溫和,心氣暑熱,肺氣清涼,腎氣寒冷,脾氣兼具這些特性。所以,春天用清涼的藥物治療肝病反而會感到溫熱,夏天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心病反而會感到燥熱,秋天用溫熱的藥物治療肺病反而會感到清涼,冬天用熱性的藥物治療腎病反而會感到寒冷。這是因為過度補益了臟腑的本氣,導致臟腑的寒熱之氣過盛。)
五味與臟腑
五味進入胃後,各自歸屬於它所喜愛的臟腑。酸味先歸於肝臟,苦味先歸於心臟,甘味先歸於脾臟,辛味先歸於肺臟,鹹味先歸於腎臟。長期攝取,會增強臟腑之氣,這是物質轉化的常態。如果氣增長過度,就會導致早夭。(進入肝臟的藥物屬性溫,進入心臟的藥物屬性熱,進入肺臟的藥物屬性清涼,進入腎臟的藥物屬性寒冷,進入脾臟的藥物屬性極陰,同時兼具四氣的特性。這些藥物都會增強其所屬臟腑的氣,因此各從其本臟之氣而起作用。所以長期服用黃連、苦參等苦味藥反而會產生熱象,其餘的味道也是一樣。只是人們粗心大意,不能仔細觀察。所以說長期服用會增長臟腑之氣,這是物質轉化的常態。如果氣增長過度,臟腑之氣就會偏盛,臟腑功能失衡,就會導致暴死,所以說氣增長過度,就會導致早夭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