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下 (28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下 (28)

1. 李東坦七方圖

此皆五臟之疾病機,由於內動者也。)諸禁鼓慄,如喪神守,皆屬於火。(熱之內作。)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。(太陽傷濕。)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(炎上之性用也。)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。(熱鬱於內,肺脹所生。)諸燥狂越,皆屬於火。(熱盛於胃及四末也。)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。

(陽內鬱而陰行於外。)諸病有聲,鼓之如鼓,皆屬於熱。(謂有聲也。)諸病胕腫,痛酸驚駭,皆屬於火。(諸氣多也。)諸轉反戾,水液混濁,皆屬於熱。(反戾,筋轉也。水液,小便也。)諸病水液,澄澈清冷,皆屬於寒。(上下所出,及吐出尿出也。)諸嘔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。

(酸,酸水及沫也。此皆十二經絡之邪,病機由於外入者也。)故《大要》曰:謹守病機,各司其屬,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盛者責之,虛者責之。必先五勝,疏其血氣,令其條達,而至和平,此之謂也。(深乎聖人之言,有無求之,虛盛責之,如大寒而甚,熱之不熱,是無火也;熱去復來,晝見夜伏,夜發晝止,時節而動,是無火也,當助其火。

又如大熱而甚,寒之不寒,是無水也;熱動復止,攸忽往來,時動時止,是無水也,當助其水。內格嘔逆,食不得入,是有火也。病嘔而吐,食入反出,是無火也。夫寒之不寒,責其無水;熱之不熱,責其無火。熱之不久,責心之虛;寒之不久,責腎之少,有者瀉之,無者補之,虛者補之,盛者瀉之,令上下無礙,氣血通調,則寒熱自和,陰陽調達矣。此言病機,計有十九而言善治之法也。

願言其制。君一臣二,制之小也;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;君一臣三佐九,制之大也。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,(夫病之微小者,猶人火也,遇草而炳,得木而燔,可以濕伏,可以水滅,故逆其性氣以折之、攻之。病之大甚者,龍火也,遇草而焰,遇水而燔,不知其性,以水濕折之,適足以光焰詣天,物窮方止矣。識其性者,反常之理,以火逐之,則燔灼自消,焰火撲滅。

夫逆之者,謂以寒攻熱,以熱攻寒;從之者,謂攻以寒熱從其性,用是以下方曰:逆者正治,從者反治,從多從少,觀其事也。)堅者削之,客者除之,勞者溫之,結者散之,留者攻之,燥者濡之,急者緩之,散者收之,損者益之,逸者行之,驚者平之,上之下之,摩之浴之,薄之劫之,開之發之,適事為故。(量病症候,適事用之。

)帝曰:何謂逆從?伯曰:逆者正治,從者反治,從少從多,觀其事也。(言逆者,正治也。從者,反治也。逆病氣而正治,則以寒攻熱,以熱攻寒,雖從順病氣,乃反治法也。)帝曰:反治何謂?伯曰:熱因寒用,寒因熱用,塞因塞用,通因通用,必伏其所主,而先其所因,其始則同,其終則異,可使破積,可使潰堅,可使氣和,可使必已。(熱因熱用,熱物冷服,下咽之後,冷體即消,熱性便發。

白話文:

這都是五臟的疾病機制,是由於內部活動引起的。

  • 各種發抖、戰慄,像是失了魂似的,都屬於火(是體內熱產生)。
  • 各種脖子僵硬,都屬於濕(是太陽經受到濕邪侵擾)。
  • 各種氣逆上衝,都屬於火(是火的向上炎升特性)。
  • 各種腹部脹大,都屬於熱(是熱鬱積在體內,導致肺氣壅塞)。
  • 各種躁動狂亂,都屬於火(是胃熱過盛以及影響四肢末端)。
  • 各種突然僵硬強直,都屬於風(是陽氣鬱積在內,陰氣外洩)。
  • 各種病有聲響,敲起來像鼓聲一樣,都屬於熱(指有聲響)。
  • 各種身體浮腫,伴隨疼痛、酸麻、驚恐,都屬於火(是體內氣機紊亂)。
  • 各種轉動反拗,以及小便混濁,都屬於熱(反拗指筋脈轉動,水液指小便)。
  • 各種排出水液,澄澈清冷,都屬於寒(包括上下排出的液體,如嘔吐物、尿液)。
  • 各種嘔吐酸水,突然腹瀉不止,都屬於熱(酸指酸水及泡沫)。

這些都是十二經絡的邪氣,疾病的發生機制是由於外邪入侵。

所以《大要》說:要謹慎掌握疾病的機制,各種病症歸屬於不同病因,有這種病因就去尋找這種病因,沒有這種病因也要去尋找病因,病勢旺盛就用瀉法,病勢虛弱就用補法。一定要先了解五種勝衰的狀況,疏通氣血,使其順暢,達到平和的狀態,這就是這個道理。(這句話說得很深刻,要考慮疾病是有還是沒有,虛還是實。就像大寒非常嚴重,卻不覺得熱,就是沒有火;熱退了又來,白天出現晚上消失,晚上發作白天停止,按照時節發作,這就是沒有火,應該要幫助它生火。

又比如大熱非常嚴重,卻不覺得寒,就是沒有水;熱動一下又停了,忽隱忽現,時發時停,這就是沒有水,應該要幫助它生水。體內隔拒嘔吐,食物無法進入,這是有火;生病嘔吐,食物吃進去又吐出來,這是沒有火。寒冷卻不覺得寒,是因為沒有水;發熱卻不覺得熱,是因為沒有火。熱持續不久,是因為心氣虛;寒冷持續不久,是因為腎氣不足。有這種病因就用瀉法,沒有這種病因就用補法,虛弱就用補法,強盛就用瀉法,讓上下氣機沒有阻礙,氣血通暢,那麼寒熱自然平和,陰陽自然協調。這說明疾病的機制,總共歸納為十九種,都是說明如何正確治療的方法。)

現在來說說治療的原則。君藥一味,臣藥二味,這是小方;君藥一味,臣藥三味,佐藥五味,這是中等方;君藥一味,臣藥三味,佐藥九味,這是大方。寒證用熱藥治療,熱證用寒藥治療,病情輕微的用反向治療,病情嚴重的用順向治療。(病情輕微的,就像人為的火,遇到草就燃燒,遇到木頭就更旺盛,可以用濕氣來壓制,可以用水來滅火,所以可以用反向的藥性來折損它、攻克它。病情非常嚴重的,就像龍的火焰,遇到草就起火,遇到水反而更旺,不了解它的屬性,用水和濕氣來壓制,只會讓它火焰衝天,直到燃燒殆盡才停止。了解它屬性的人,反而要用反常的道理,用火來驅逐它,那麼火焰自然消散,火勢撲滅。

反向治療,是指用寒藥來攻熱證,用熱藥來攻寒證;順向治療,是指用寒藥或熱藥來順應病情的屬性。總之,下方說明:逆向就是正治,順向就是反治,順向的藥用多用少,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看。)

堅硬的要削弱它,外來的邪氣要去除它,勞累過度的要溫補它,阻塞的要疏散它,滯留的要攻克它,乾燥的要滋潤它,急躁的要舒緩它,散亂的要收斂它,虛損的要補益它,安逸的要使它活動,驚嚇的要平定它,向上衝的要向下引導它,可以按摩,可以沐浴,可以外敷,可以劫奪,可以開竅,可以發散,要根據病情來適當用藥。(根據疾病的症狀,來適當用藥。)

黃帝問:什麼是逆和順?岐伯回答:逆就是正治,順就是反治,順治的藥用多用少,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看。(意思是說,逆就是正治,順就是反治。逆著病氣來治療,就是用寒藥攻熱證,用熱藥攻寒證,雖然順著病氣,卻是反治法。)

黃帝問:什麼是反治?岐伯回答:熱證用寒藥,寒證用熱藥,阻塞用阻塞藥,通暢用通暢藥,一定要先掌握它所主的病因,然後再治療它引起的病症,開始的治療方法可能相同,但最終的結果卻不同,可以使積聚消散,可以使堅硬軟化,可以使氣血調和,可以使疾病痊癒。(熱證用熱藥治療,熱藥冷服,下咽後,冷感會立即消失,熱性隨即發揮作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