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女科精要卷十七 (6)
女科精要卷十七 (6)
1. 蓄血似孕
《折肱錄》曰:子媳申氏多鬱怒,勿患不月,腹漸大,以為妊也。十餘月勿產,諸證漸見,疑之,醫者亦疑為蓄血欲下,以體弱不勝,可暗消,久用行血調血藥,竟至不起。後閱盛啟東治東宮妃一案,大悔掉,永樂東宮妃張氏,經不通者,已十越月,醫以為胎也。脹愈甚,上命啟東診視,一一如見,其方皆破血之劑,下血數斗而疾平。
子媳病正與此合,當十月外既確知非妊,宜大膽下之,可得生矣。惜醫者,無此膽識,不亦傷乎!(此蓄血子門為血病)。
白話文:
《折肱錄》中提到,媳婦申氏常有鬱悶和怒氣,沒有月經,腹部逐漸變大,大家都以為她是懷孕了。然而超過十個月仍沒有生產,各種症狀開始顯現,大家開始感到疑惑,醫生也懷疑是體內積存的血液想要排出,但因為她的身體太虛弱,不敢輕易動手,於是長期使用活血和調血的藥物,最後病情卻越來越嚴重,不幸去世。
後來讀到盛啟東治療東宮妃的一個案例,才深深懊悔。永樂東宮妃張氏也有經期不通的問題,已經超過十個月,當時的醫生認為她懷孕了。然而她的腹部越來越腫脹,皇上命令盛啟東來診斷,他一眼就看出實際情況,所開的藥方都是破血的藥物,最終她排出了數斗的血液,病情得以平復。
媳婦的病情正好與此相符合,如果在超過十個月後確定不是懷孕,應該大膽地進行治療,可能還有生存的機會。可惜的是,醫生沒有這樣的膽識和判斷力,這實在令人痛心!(這種病情是由於子宮內積存的血液造成的疾病)。
2. 產前總論
產前諸症,皆因胎氣所致。夫胎動、胎漏皆下血,但胎動有腹痛,胎漏無腹痛,故胎動宜行氣,胎漏宜清熱也。惡阻者,噁心而阻隔飲食也,肥者多因痰,瘦者多因熱,宜二陳湯加減。子煩者,煩躁悶亂心神也。子癇者,痰涎潮搐,目吊口噤也。子腫者,面目虛浮,肢體腫滿也。
子氣者,兩足浮腫也。子淋者,小便艱少也。轉胞者,小便不通也。子懸者,胎氣不順,湊心脹痛也。蓋脾主運化水穀,婦人有胎則運化水穀不利而生濕,濕則生痰,痰生熱,熱生風也。子腫、子氣者,濕也。惡阻者,痰也。子煩、子淋者,熱也。子癇者,風也。子懸者,氣也。
轉胞者,虛也。濕則滲之,痰則消之,熱則清之,風則平之,氣則散之,虛則補之,總以去邪保胎為要。保胎之法,三月以前宜養脾胃,四月以後宜壯腰腎、補血順氣,佐以清熱,此大法也。然尤宜以人陰陽盛衰、氣血偏勝而調之。
《簡便方》治頻慣墮胎,或三、四月即墮者,於兩月前,以杜仲八兩、糯米煎湯浸透,炒去絲,續斷二兩酒浸焙乾為末,山藥五、六兩為末,糊丸如梧子大,每服五十丸,空心米飲下。
懷妊受物,乃肝一臟之虛,其肝氣止能生胎,無別用也,若血少不能榮其肝,則肝虛,故愛酸物。產前安胎,白朮、黃芩為妙藥也。條芩安胎之聖藥,俗人不知,以為寒而不敢用,反為溫熱之藥可養胎,殊不知產前宜清熱,令血循經而不妄行,故能養胎。惟脈沉遲,脾胃虛弱者,非其所宜。
生產如抱船過壩一般,凡難產者,多由於氣血虛也,有因九、十月之時不謹守者有之;有氣血凝滯不轉運者。故於九個月內便須順氣調中,服達生散十數帖,臨產自易也。
凡妊婦脈細勻者,是胎元已足,如果熟香飄之象也。易產。大浮緩者,是養胎而中氣大虛,火氣散也,難產。故產前脈宜洪大,產後脈宜沉小。凡男女之別,以左右取,左疾為男,右疾為女。沉實在左,浮大在右,右女左男,可以預剖。離經六至,沉細而滑,陣痛達腰,胎立時脫。半產漏下,革脈主之,弱即血耗,立見傾危。
一婦妊娠,久吐不已,諸藥不受,張立後方,服之而愈。兩寸俱洪大而數,右尤甚焉。金體本燥,今燥益甚矣。左關洪弦,是肝主藏血,今無血受藏也。右關弦細而數,是久生穀氣,肝家虛火來侮,因而弦數。其細者,胃氣虧極之象也。左尺細極若無,右尺洪大而疾,此皆津滋燥涸,少陰虛火上浮,厥陰鬱火上達,少陽伏火上乘,燥涸之土為三火所爍,焉能濕潤化育乎。經曰諸嘔吐酸皆屬於熱,此之謂也。
具方於後,為救急治標之法。嘔愈之後,仍當以六味加麥冬、阿膠為丸,久服調理,以治其本。
條實芩(一錢二分),麥門冬(去心三錢),懷生地(三錢),廣桔紅(鹽湯泡七分),白茯苓(一錢二分),生白芍藥、肥白知母(各一錢二分),甘草(二分),白葛根(一錢,能提胃中真氣,而清疏胃熱故用之),竹茹(二錢,用鮮淡竹刮去青,取向里黃皮)
白話文:
產前總論
懷孕期間出現的各種不適症狀,都是因為胎氣所引起的。像是胎動和胎漏都會有出血的情況,但胎動會伴隨腹痛,而胎漏則沒有腹痛。因此,胎動應該用行氣的方式處理,胎漏則應該用清熱的方式處理。
所謂的「惡阻」,指的是噁心想吐、食慾不振的情況。體型肥胖的孕婦大多是因為痰濕所致,體型瘦弱的孕婦則多半是因為體內有熱。這時候適合使用二陳湯做加減來調理。「子煩」指的是孕婦感到煩躁不安、心神不寧。「子癇」則是孕婦出現痰液壅盛、抽搐、眼睛上吊、牙關緊閉等症狀。「子腫」指的是孕婦臉部、眼睛浮腫,四肢也腫脹。「子氣」指的是孕婦雙腳浮腫。「子淋」指的是孕婦小便困難且量少。「轉胞」指的是孕婦小便不通暢。「子懸」則是指胎氣不順,導致心口脹痛。
基本上,脾臟主要負責運化水穀,孕婦懷孕後,運化水穀的功能會受到影響,導致體內濕氣產生,濕氣進而產生痰,痰又會化熱,熱又會生風。因此,子腫和子氣屬於濕的症狀,惡阻屬於痰的症狀,子煩和子淋屬於熱的症狀,子癇屬於風的症狀,子懸則屬於氣的症狀。轉胞則屬於虛的症狀。
針對這些問題,濕氣要用滲濕的方法處理,痰要用化痰的方法處理,熱要用清熱的方法處理,風要用平息的方法處理,氣要用疏散的方法處理,虛則要用補益的方法處理。總體來說,重點是要祛除邪氣,同時保護胎兒。保護胎兒的方法,懷孕三個月前應該著重調養脾胃,四個月後應該加強腰腎功能、補血理氣,並適當搭配清熱的藥材。這是一個大的原則。然而,實際運用上,更應該根據個人體質陰陽盛衰、氣血偏盛的情況來進行調整。
《簡便方》:治療習慣性流產,或懷孕三、四個月就流產的婦女,可以在懷孕兩個月前,用杜仲八兩、糯米煎湯浸泡透,炒乾去除絲;續斷二兩用酒浸泡後焙乾磨成粉;山藥五、六兩磨成粉,然後用糊狀物將這些藥粉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天早晨空腹服用五十丸,用米湯送服。
懷孕時,肝臟容易虛弱,肝氣只能用來孕育胎兒,沒有其他的功能。如果血液不足無法滋養肝臟,肝臟就會虛弱,因此孕婦會喜歡吃酸的東西。產前安胎,白朮和黃芩是很好的藥材。其中黃芩更是安胎的聖藥,但一般人不知道,認為它是寒性的,不敢使用,反而使用溫熱的藥材來養胎,實在是錯誤的。產前應該清熱,使血液正常運行,才能養胎。但如果孕婦脈象沉遲、脾胃虛弱,就不適合使用黃芩。
生產就像抱著船過壩一樣,非常艱難。難產的原因,多半是因為氣血虛弱,有的是因為懷孕九、十個月時沒有好好調養,有的則是氣血凝滯不通暢。因此,在懷孕九個月內,就應該調理氣機,服用達生散十幾帖,臨產時就會比較順利。
一般來說,孕婦脈象細而均勻,表示胎兒發育良好,就像水果成熟時散發香氣一樣,容易順產。如果脈象浮大而緩,表示孕婦養胎導致中氣大虛,火氣渙散,容易難產。所以,產前脈象應該洪大有力,產後脈象則應該沉細。判斷胎兒性別,可以通過把脈的左右手來判斷。左手脈象快而有力,表示是男孩,右手脈象快而有力,表示是女孩。如果左手脈象沉實,右手脈象浮大,表示是女孩;反之,右手脈象沉實,左手脈象浮大,則表示是男孩。這可以預先判斷胎兒性別。如果脈搏每分鐘跳動六次,沉細而滑,並且陣痛感達到腰部,表示胎兒即將娩出。如果半產或流產時出現脈象虛弱的情況,表示孕婦氣血耗損嚴重,情況危險。
一位孕婦長期嘔吐不止,吃任何藥都沒效。使用張立的處方後,嘔吐就止住了。她的兩寸脈象都洪大而快,尤其是右手脈象更甚。金體質的人本來就比較乾燥,現在燥熱的情況更加嚴重。左關脈洪而弦,表示肝臟本來應該儲藏血液,現在卻沒有血可以儲藏。右關脈弦細而快,表示長期有穀氣產生,導致肝臟虛火上炎,所以脈象弦數。而脈象細弱,表示胃氣非常虛弱。左尺脈微弱到幾乎摸不到,右尺脈則洪大而急促。這些都表示體內的津液已經枯竭,少陰虛火上浮,厥陰鬱火上達,少陽伏火上乘,乾燥的身體被三種火灼燒,自然無法濕潤滋養,孕育胎兒。正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說,所有嘔吐酸水的症狀都屬於熱證。
以下是治療嘔吐的處方,用來應急處理:黃芩(一錢二分)、麥門冬(去心三錢)、懷生地(三錢)、廣陳皮(鹽水浸泡七分)、白茯苓(一錢二分)、生白芍藥(一錢二分)、肥知母(一錢二分)、甘草(二分)、白葛根(一錢,能夠提升胃中的真氣,並清除胃熱)、竹茹(二錢,使用新鮮淡竹刮去青皮,取內層黃色部分)。
嘔吐停止後,仍然應該用六味地黃丸加入麥門冬、阿膠做成藥丸,長期服用調理,才能根治病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