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女科精要卷十七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女科精要卷十七 (18)

1. 子喑

經云:婦人重生九月而喑者,胞之絡脈絕也,無治,當十月復。謂人之受孕,一月肝經養胎,二月膽經養胎,三月心經養胎,四月小腸經養胎,五月脾經養胎,六月胃經養胎,七月肺經養胎,八月大腸經養胎,九月腎經養胎,十月膀胱經養胎。先陰經而後陽經,始於木終於水,以五行之相生言也。

然以理推之,十二經之脈晝夜流行無間,無日、無時而不共養胎氣也,必無分經養胎之理。今曰九月而喑,時至九月,兒體已長,胞宮之絡脈繫於腎經者,阻絕不通,故間有之。蓋腎經之脈上系舌本,脈道阻絕,則不能言,故十月分娩後而能言,不必加治,治之當補心腎。喑謂有言而無聲,故經曰不能言,不能非絕然不語之謂。

凡音出於喉嚨,發於舌本,因胎氣肥大,阻腎上行之經。腎脈入肺,循喉嚨,系舌本。喉者,肺之部,肺主聲音。其人竊竊私語,心雖有言,而人不能聽,故曰喑。肺腎子母之臟,故云不必治。若大全解作不語,則為心病,以心主發聲也,與子喑了不相干,若張子和有降心火之說,馬玄臺有補心腎之言。如果腎之脈絡絕,則其病不治,豈有產後自復之理乎。

故經云:胞之絡脈絕。此絕字當作阻字解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懷孕九個月時,有些女性會出現無法發聲的現象,這被稱為「子喑」。根據古籍記載,懷孕過程是按月由不同臟腑負責養護胎兒,從肝臟開始,到腎臟結束,象徵著五行相生的循環。

然而,實際上人體的十二條主要經絡是日夜不斷地流動,並沒有特定臟腑專門負責養護胎兒的道理。在懷孕九個月時,胎兒體型已經較大,有可能壓迫到連接腎臟與子宮的經絡,導致語言功能暫時受阻,因而產生子喑的現象。這是因為腎臟的經絡連結舌頭,一旦經絡受阻,就無法正常說話,但通常在分娩後就能恢復,無需特別治療。補充心臟和腎臟的功能或許有助於改善這種情況。

子喑指的是能思考卻無法發聲的狀態,所以經典中描述為無法言語,但並非完全無法溝通。聲音是由喉嚨發出,舌頭控制,由於胎兒成長可能影響腎臟向上通行的經絡,而腎臟的經絡進入肺部,沿著喉嚨,連結舌頭。喉嚨是肺部的一部分,肺臟主管聲音。因此,當一個人只能悄聲低語,心裡有話想說,卻無法讓人聽見,就稱為子喑。

肺臟和腎臟是母子相連的臟器,所以古籍提到不必特別治療。但如果將子喑理解為完全無法言語,那就涉及到心臟問題,因為心臟主管發聲。然而,子喑與心臟問題並無關聯。像張子和有降低心火的說法,馬玄臺則提議補充心臟和腎臟功能。如果腎臟的經絡真的完全斷裂,那病症應該無法自愈,何況產後還能自行恢復呢?

所以,經典中所說的「胞之絡脈絕」,這個「絕」字應理解為「阻塞」而非「斷裂」。

2. 中風

孕婦痰涎壅盛,忽然僵仆,或時發搐,不省人事,是血虛而陰火炎上,鼓動其痰,左脈微數,右脈滑大者,名曰子癇,宜四物養血,酒芩清熱,二陳化痰理氣。故《機要》云:風木為熱,熱甚則風動,宜靜勝其燥,是養血也。治法仍以安胎為主,勿過用中風之藥。蓋多由血虛則生熱,熱盛則生風,皆內起之風火,養血而風火自滅也。

若心肝風熱,用鉤藤湯;肝脾血虛,加味逍遙散;肝脾鬱怒,加味歸脾湯;氣逆痰滯,紫蘇飲;脾郁痰滯,二陳加竹瀝、薑汁。

白話文:

對於懷孕的女性,如果出現大量痰液積聚,突然間倒下,或者偶爾會抽搐,失去意識,這通常是由於血液不足,導致體內的陰性火氣上升,激發了痰液的產生。在診脈時,左手脈搏微弱且頻率較快,右手脈搏滑順且強壯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子癇」。治療應以四物湯滋養血液,黃芩泡酒來清除體熱,二陳湯來化痰和調理氣血。

因此,《醫學機要》提到:風和木象徵著熱度,當熱度過高,就會引發風的活動,應當使用靜態的方法來抑制燥熱,這就是滋養血液的意思。在治療過程中,首要任務是確保胎兒的安全,避免過度使用針對中風的藥物。因為這些疾病多由於血液不足導致熱度升高,熱度過高又引發風動,這些都是從體內產生的風和火,只要滋養血液,風和火自然會消滅。

如果心肝部位風熱過盛,可以使用鉤藤湯;如果肝脾部位血液不足,可以使用加味逍遙散;如果肝脾有鬱怒的情緒,可以使用加味歸脾湯;如果氣血逆流,痰液滯留,可以使用紫蘇飲;如果脾臟鬱悶,痰液滯留,可以在二陳湯基礎上添加竹瀝和薑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