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女科精要卷十七 (17)
女科精要卷十七 (17)
1. 尿血
娠婦勞傷經絡,熱乘於血,血得熱則滲入於脬,故令尿血。胎漏自人門下血,尿血自尿門下血。妊娠尿血屬胞熱者,多四物加山梔、發灰,或阿膠、熟地、麥冬、五味子之類。
白話文:
懷孕的婦女如果勞累過度,導致經絡受損,熱氣侵入血液,血液受到熱氣影響就會滲入膀胱,因而導致尿血的情況。胎漏是指從產道出血,而尿血則是從尿道出血。對於懷孕期間因子宮過熱而出現尿血的婦女,治療上多會使用四物湯加上山梔、髮灰,或是阿膠、熟地、麥冬、五味子等藥材來調理。
2. 子淋
孕婦小便澀少淋漓,名曰子淋。由氣血聚養胎元,不及敷榮滲道,遂使膀胱鬱熱,宜歸、芍調血;人參補氣;麥冬清肺以滋腎水之源;滑石通導利小便以清鬱滯,名安榮散。古方內有滑石,石乃鎮重之劑,恐致墮胎,若臨月極妙。如在七八月前,宜去此味,加石斛、山梔尤穩。
若日久倦怠,右脈微弱者,此氣虛下陷,而時墜下,然氣弱腸虛而難流通,惟大服人參運之,其便自易。
白話文:
孕婦如果出現小便不暢、尿量少且斷斷續續的情況,這被稱為子淋。這是因為孕期氣血集中供養胎兒,無法充分滋養泌尿系統,導致膀胱產生熱氣。治療上,會使用當歸和白芍來調節血液,人參來補充氣力,麥冬清涼肺部以滋潤腎臟,滑石則用於疏通導引,促進小便排出並清除鬱積的熱氣,這個處方叫做安榮散。古方中有滑石成分,但滑石性質偏重,可能引起墜胎風險,所以在懷孕末期使用效果較好。如果是在懷孕七八個月之前,應該避免使用滑石,可改用石斛和山梔,這樣更安全穩定。
如果長時間感到疲憊,且右手脈搏顯得微弱,這可能是氣虛導致的下陷,常伴隨頻繁的排便。這是由於氣力不足和腸胃虛弱,導致消化功能不佳。這種情況下,大量服用人參可以提升氣力,從而改善排便困難的情況。
3. 轉胞病
胞轉證候臍下急痛,小便不通。凡強忍小便,或風急疾走,或飽食忍尿,或忍尿入房,使水氣上逆,氣逼於胞,故屈戾不得舒張所致,非小腸、膀胱受病而用藥所能利也。法當落其氣則愈,若胞落即殂。凡病人稟受弱者,憂悶多郁、性躁急者,食味厚者,多有之。古方用滑利藥鮮效。
因思胞水自轉,為胎所壓,胎若舉起,胞系自疏,水道自通矣,宜補中益氣湯。服後探吐,以提其氣自通。通後即用參、耆大補,恐胎墮也。
丹溪曰:有婦妊孕九月轉胞,小便不出,下急腳腫不堪步,診脈右澀左稍和,此飽食氣傷,胎系弱不能自舉,下墜著膀胱,偏在一邊,氣急為其所閉,故水竅不能出,方用參、朮、陳皮、炙草、歸、芍、半夏、生薑,補血養氣,氣血既旺,胎系自舉,頓飲之,探喉令吐,如是四服,小便通下皆黑水,復重調補而愈。
又妊娠七八月,小便不通,診之脈細弱,此由中氣虛怯,不能舉胎,胎壓其膀胱下口,因不得溺,用補中湯,加升舉之藥。因藥力未至,脹痛難忍,遂令老婦用香油塗手,自產戶托起其胎,溺出如注,脹急頓解,隨以大劑參耆補之。至三日後,胎漸起,小便如故。《證治》曰:轉胞之說,胞為所逼而側,名胞者,即膀胱也。
然子淋與轉胞相類,但小便頻數,點滴而痛地得,為子淋,膀胱小腸虛熱也。虛則不能制水,熱則不能通利,故淋若頻數,出少不痛者,為轉胞,間有微痛,終與子淋不同。
《經》曰:婦子胞氣。又曰:胞移熱於膀胱。又曰: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。凡此胞字皆音包,以子宮為言也。《靈樞》曰:膀胱之胞薄以懦,音拋,以當溲脬而為言也。胞物有三,而字則相同,奈何後人不解其意,或忍膀胱與尿胞為二物,又因《類纂》曰:膀胱者,胞之室,反以子胞與膀胱為一物,其誤甚矣。夫膀胱即脬,脬即膀胱也。
為得復有一物,居膀胱之內,者乎?其以子胞與膀胱為一物者,試不思轉胞下壓膀胱,以致小便不通者,則胞在上,更膀胱在下,則其部位各別,而非一物更明矣。
白話文:
[轉胞病]的症狀表現為肚臍下方急劇疼痛,無法排尿。一般來說,強忍小便、在風大時快速奔跑、飯後憋尿、憋尿進行房事等情況,會導致水氣上沖,氣息堵在胞宮,造成胞宮無法正常舒展,這不是因為小腸或膀胱生病,用藥物來利尿就能解決的。治療方法應是順暢氣息,若胞宮能恢復正常位置則病情會好轉,否則可能危及生命。通常體質較弱、常感憂鬱或焦躁、飲食口味重的人比較容易出現這種情況。古代的治療方式用滑利藥物效果有限。
思考到胞宮水氣自行轉動,被胎兒壓迫,如果胎兒能夠抬高,胞宮的壓力自然會減輕,水路也會順暢,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。服用後,嘔吐可幫助提升氣息,達到通暢的效果。通暢後立即使用人參、黃耆等藥材大力補身,避免胎兒流產。
丹溪先生記載:有位懷孕九個月的婦女,轉胞導致無法排尿,下腹部緊急且雙腳浮腫,無法行走。脈象顯示右手脈搏滯澀,左手脈搏較平穩,判斷為飽食後氣息受傷,胎兒力量不足無法自動抬高,胎兒下墜影響膀胱,偏向一邊,使得氣息受阻,水路因此堵塞,無法排出尿液。處方使用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炙甘草、當歸、白芍、半夏、生薑等藥材,以補血養氣。當氣血旺盛,胎兒自然抬高,一次性大量服用藥物後,引發嘔吐,這樣四次後,小便排出黑色液體,再進行深度調理補充身體,最終痊癒。
另外,懷孕七八個月的婦女,出現小便不通的情況,診斷脈象細弱,原因是中氣虛弱無法抬起胎兒,胎兒壓迫膀胱出口,導致無法排尿。使用補中湯加上提升胎兒的藥物。由於藥力尚未完全發揮,疼痛難忍,於是請經驗豐富的婦女用手塗抹香油,從產道將胎兒輕輕抬高,尿液瞬間如注,疼痛感瞬間緩解,接著大量服用人參、黃耆補身。三天後,胎兒逐漸抬高,小便功能恢復正常。
《證治》提到:轉胞的解釋是胞宮受到外力壓迫而偏斜,其中「胞」指的是膀胱。
然而,子淋與轉胞的症狀類似,但子淋的特徵是頻繁小便,每次排尿量少且伴有疼痛,這是膀胱和小腸虛熱的表現。虛弱的膀胱無法控制水分,熱度則妨礙了排尿的順暢,所以子淋會出現頻繁排尿的情況。而轉胞的特徵是偶爾微痛,但整體上與子淋不同。
《經》提到:婦女的子宮氣息。又說:胞宮移動熱氣到膀胱。還說:衝脈和任脈都起源於胞宮。在這裡提到的「胞」字,發音為包,指的是子宮。《靈樞》提到:膀胱的胞壁薄且柔軟,發音為拋,指的是膀胱本身。胞宮和膀胱雖然發音相同,但實際上是指不同的器官。後世的人對此產生誤解,有人認為膀胱和尿囊是兩個不同的器官,又因為《類纂》提到:膀胱是胞宮的室間,反而將子宮和膀胱視為同一個器官,這樣的誤解非常嚴重。膀胱就是尿囊,尿囊也就是膀胱。
難道在膀胱內部還有另一個器官存在嗎?那些認為子宮和膀胱是同一個器官的人,沒有考慮到轉胞下壓膀胱導致小便不通的情況,這表示子宮在上方,膀胱在下方,兩者的位置是分開的,顯然它們並非同一個器官,這一點非常清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