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四 (3)
雜症大小合參卷四 (3)
1. 人參柴胡散
治邪熱客於經絡,肌熱痰喘,五心煩躁,頭目昏痛,夜有盜汗,婦人虛勞骨蒸。
白茯苓,赤芍藥,人參,白朮,柴胡,當歸,半夏曲,葛根,甘草,薑棗水煎服。
白話文:
針對邪熱入侵經絡,導致肌膚發熱、痰喘、五心煩躁、頭昏眼花、夜間盜汗,以及婦女虛勞骨蒸的症狀,可以用茯苓、赤芍、人參、白朮、柴胡、當歸、半夏曲、葛根、甘草,以薑棗水煎服治療。
2. 鱉甲地黃湯
沽虛勞煩熱,心下怔悸,婦人血室燥涸,身體羸瘦。
柴胡,當歸,麥門冬,鱉甲(醋炒),石斛,白朮(麩炒),茯苓,熟地,秦艽(各一錢),官桂(三分),人參,甘草(各五分),生妻(一片),烏梅(一個),水煎溫服。
白話文:
如果感到虛弱勞累、心煩發熱、胸口跳動不安,婦女則可能出現血虛乾燥的情況,導致身體瘦弱,可以服用柴胡、當歸、麥門冬、鱉甲(醋炒)、石斛、白朮(麩炒)、茯苓、熟地、秦艽(各一錢)、官桂(三分)、人參、甘草(各五分)、生薑(一片)、烏梅(一個),加水煎煮溫服。
3. 知母散
治虛勞心肺蘊熱,咳嗽膿血。用此解勞熱調榮衛。
黃耆(蜜炙,七分),白芍,生地,黃芩,麥冬,人參,白茯苓,桔梗,知母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,生薑(一片),小麥(一撮),竹葉(十片)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這方劑用於治療因虛勞導致心肺積熱,並出現咳嗽帶有膿血的症状。藥物能解虛勞之熱,調和營衛之氣。
方劑中包括:黃芪(蜜炙,七分)、白芍、生地、黃芩、麥冬、人參、白茯苓、桔梗、知母(各一錢)、甘草(五分)、生薑(一片)、小麥(一撮)、竹葉(十片)。用水煎服。
4. 樂令建中湯
治臟腑虛損,身體消瘦,潮熱自汗,將成勞瘵。
前胡,細辛,黃耆(蜜炙),人參,桂心,橘紅,當歸,白芍,茯苓,麥冬(去心),甘草(炙),半夏(湯洗,七次),薑棗水煎服。
白話文:
針對臟腑虛損、身體消瘦、潮熱自汗,有發展成勞瘵趨勢的患者,可以用前胡、細辛、蜜炙黃耆、人參、桂心、橘紅、當歸、白芍、茯苓、去心麥冬、炙甘草、湯洗七次的半夏,以薑棗水煎服。
5. 秦艽鱉甲散
治骨蒸壯熱,肌肉消瘦,困倦盜汗。
地骨皮,柴胡,鱉甲,秦艽,知母,當歸,加烏梅一個,青蒿數莖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用於治療骨蒸壯熱、肌肉消瘦、困倦盜汗等症狀。
藥材:
- 地骨皮
- 柴胡
- 鱉甲
- 秦艽
- 知母
- 當歸
- 烏梅(一個)
- 青蒿(數莖)
用法:
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6. 小草湯
治虛勞憂思過度,遺精白濁,虛煩不安。
小草,黃耆,當歸,麥冬,酸棗仁,石斛,人參,甘草,姜水煎溫服。
白話文:
治療虛勞、憂思過度、遺精白濁、虛煩不安,可以用小草、黃耆、當歸、麥冬、酸棗仁、石斛、人參、甘草,用水煎煮溫服。
7. 加味逍遙散
治血虛倦怠,發熱口乾,自汗盜汗,或月經不調,腹痛重墜,水道澀痛等症。
當歸,白芍(酒炒),白茯苓,白朮(土炒),柴胡(各一錢),炙甘草,丹皮,梔子(薑汁炒黑,各五分),水煎服。去丹皮、梔子,即逍遙散原方。
藏血者,肝也。一有拂逆,則將軍之官,謀慮不決,而血治為之動搖。《經》曰:暴怒傷陰。成為血虛諸症,婦人尤甚也。以白朮、茯苓,固其脾,恐木旺則土衰,所謂不治已病治未病也。《經》曰:「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」,故用甘草。《經》曰:「以辛散之」,故用當歸。
白話文:
這個藥方主治血虛引起的倦怠、發熱口乾、自汗盜汗、月經不調、腹痛墜脹、小便澀痛等症狀。方劑由當歸、白芍(酒炒)、白茯苓、白朮(土炒)、柴胡(各一錢)、炙甘草、丹皮、梔子(薑汁炒黑,各五分)組成,水煎服用。去除丹皮、梔子,即為逍遙散原方。肝臟主藏血,一旦肝氣不順,就會影響脾胃功能,導致血虛。女性更容易出現血虛症狀。因此方劑以白朮、茯苓補脾,預防肝氣過旺導致脾胃虛弱。同時用甘草緩解肝氣急躁,用當歸補血養血。
《經》曰:「以酸瀉之」,故用芍藥。柴胡氣涼散其怒火。山梔味苦,抑其下行。丹皮和血通經。所以導血中之氣,而無壅塞之虞,由是而察其平肝補血之泛,可謂婉而至矣。
白話文:
經典上說,使用酸性來泄熱,因此選擇芍藥。柴胡性涼,可以散去過旺的火氣。山梔味苦,能夠抑制火氣向下走。丹皮能調和血液,通利經絡。這樣可以引導血液中的氣,避免阻塞的情況,從這裡可以看出其平肝補血的作用,可以說是非常婉轉而到位的。
8. 清心蓮子飲
治熱在氣分,夜安晝甚,口渴便濁,或口舌生瘡,咽乾煩躁,小便赤淋,遇勞即發。
黃芩(炒),麥冬,地骨皮,車前子,甘草(各一錢五分),石蓮肉,白茯苓,黃耆,人參(各一錢),水煎服。
心臟主火,火者,元氣之賊,熱不兩立者也。小腸與心為表裡,心火妄動,小便必澀,故以門冬、石蓮寧其天君,毋使有自焚之憂;黃芩、茯苓清其至高,毋使有銷鑠之患;參耆之用,肋氣化以達州都;車前之功,開決瀆以供受盛;甘草一味,可上可下,調和諸藥,共底成功。若小便既通,則心清而諸火自息,竟宜治本,不必兼標矣。
白話文:
如果熱症表現在氣分,夜晚症狀減輕,白天症狀加重,口渴、小便混濁,甚至口舌生瘡、咽喉乾燥煩躁、小便赤色灼熱,勞累後症狀更明顯,可以服用以下藥方:炒黃芩、麥冬、地骨皮、車前子、甘草(各一錢五分)、石蓮肉、白茯苓、黃耆、人參(各一錢),用水煎服。
心臟主火,火是元氣的敵人,熱氣不能共存。小腸與心臟互為表裡,心火妄動,小便就會澀滯。因此使用門冬、石蓮滋養心臟,避免心火自燃;黃芩、茯苓清熱解毒,避免心火過盛而損傷身體;人參和黃耆補氣益氣,輔助氣血運行;車前子利尿消腫,促進水液代謝;甘草性平,可以調和藥性,使各藥物發揮最佳療效。
如果小便順暢,心火自然消退,則應該注重調養根本,不必再追求表面的症狀改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