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下 (25)
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下 (25)
1. 至真要大論篇
水行勝火,而心氣內絕,神氣已亡,不死何待?)所謂動氣,知其臟也。(所以診視而知死者何?以皆是臟之經脈動氣,知神藏之存亡爾。)司天之氣,風淫所勝,平以辛涼,佐以苦甘,以甘緩之,以酸瀉之。熱淫所勝,平以鹹寒,佐以苦甘,以酸收之。濕淫所勝,平以苦熱,佐以酸辛,以苦燥之,以淡泄之。
濕上甚而熱,治以苦溫,佐以甘辛,以汗為故而止。火淫所勝,平以酸冷,佐以苦甘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,以酸復之,熱淫同。燥淫所勝,平以苦溫,佐以酸辛,以苦下之。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,佐以苦甘,以咸瀉之,(此言六氣之司天淫勝為病者,各有治之之法也。
)治諸勝復,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溫者清之,清者溫之,散者收之,抑者散之,燥者潤之,急者緩之,堅者軟之,脆者堅之,衰者補之,強者瀉之,各安其氣,必清必淨,則病氣衰去,歸其所宗,此治之大體也。(太陽氣寒,少陰少陽氣熱、厥陰氣溫,陽明氣清,太陰氣濕,有勝復則各倍其氣以調之,故可使平也。宗,屬也。
調不失理,則余之氣自歸其所屬,少陰之氣自安其所居。勝復衰已,則各補養而平定之,必清必淨,無妄擾之,則六氣循環,五神安泰,若運氣之寒熱,治之平之,亦各歸司天地氣也。此總結言治勝復之大體也。)
身半以上其氣三矣,天之分也,天氣主之。身半以下,其氣三也,地之分也,地氣主之。以名命氣,以氣命處,而言其病。半,所謂天樞也。(身之半,正謂臍中也。或以腰為身半,當伸臂指天,舒足指地,以繩量之,中正當臍也,故又曰半,所謂天樞也。司天者其氣三,司地者其氣三,故身半以上三氣,身半以下三氣也。
以名言其氣,以氣言其處,以氣處寒熱,而言其病之形證也。欲知病診,嘗隨氣所在以言之,當陰之分,冷病歸之,當陽之分,熱病歸之,故勝復之作,先言病生寒熱者,必依此物理也。《六微旨大論》曰:天樞之上,天氣主之,天樞之下,地氣主之,氣交之分,人氣從之。
)
夫氣之勝也。微者隨之,甚者制之。氣之復也,和者平之,暴者奪之,皆隨其勝氣,安其屈伏,無問其數,以平其期,此其道也。(隨,謂隨之,安之。制,謂止制。平,謂平調。奪,謂奪其勝氣也。治此者,不以數之多少,但以氣平和為準度耳。此言復之,所以反病而有治之之法也。
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,有餘者折之,不足者補之,佐以所利,或以所宜,必安其主客,適其寒溫,同者逆之,異者從之。(高者抑之,制其盛也。下者舉之,濟其落也。有餘者折之,屈其類也。不足者補之,全其氣也。雖制勝扶弱,而客主須安,一其失所、內淫外並,而危敗之由作矣。
白話文:
水氣過盛會剋制火氣,導致心氣衰竭,神氣消散,這樣的情況還不死,要等什麼呢?(所謂的「動氣」,是知道臟腑機能的表現。之所以能透過診視來判斷生死,是因為觀察到的動氣都是臟腑經脈的氣,藉此可以判斷神氣是否還存在。)當年度的主氣是風氣過盛時,應以辛涼的藥物來調和,輔以苦甘的藥物,用甘味來緩和,用酸味來疏導。當年度的主氣是熱氣過盛時,應以鹹寒的藥物來調和,輔以苦甘的藥物,用酸味來收斂。當年度的主氣是濕氣過盛時,應以苦熱的藥物來調和,輔以酸辛的藥物,用苦味來乾燥,用淡味來排泄。
濕氣過盛向上發展到極點會轉變成熱,治療上應以苦溫的藥物為主,輔以甘辛的藥物,使之發汗後停止。當年度的主氣是火氣過盛時,應以酸冷的藥物來調和,輔以苦甘的藥物,用酸味來收斂,用苦味來發散,用酸味來恢復。熱氣過盛的處理方式相同。當年度的主氣是燥氣過盛時,應以苦溫的藥物來調和,輔以酸辛的藥物,用苦味來向下引導。當年度的主氣是寒氣過盛時,應以辛熱的藥物來調和,輔以苦甘的藥物,用鹹味來疏泄。(以上說明了六種氣在主導年度時,若過盛引起的疾病,各自有不同的治療方法。)
治療各種過盛和反復出現的情況,對於寒證要用熱藥來治療,對於熱證要用寒藥來治療,溫證要用清涼的藥來治療,清涼證要用溫熱的藥來治療,發散的要用收斂的藥來治療,抑制的要用發散的藥來治療,乾燥的要用滋潤的藥來治療,急迫的要用緩慢的藥來治療,堅硬的要用柔軟的藥來治療,脆弱的要用堅固的藥來治療,衰弱的要用補益的藥來治療,強盛的要用瀉下的藥來治療。讓各種氣都能安定,達到清淨的狀態,那麼病氣就會衰退,回歸其本源,這是治療疾病的大原則。(太陽之氣為寒,少陰、少陽之氣為熱,厥陰之氣為溫,陽明之氣為清,太陰之氣為濕。若出現過盛或反覆的情況,就要用加倍的氣來調和,使其平衡。這裡所說的「宗」,是指歸屬。
調和不失其理,那麼其他的氣自然會回歸其所屬,少陰之氣自然會安定在其所處的位置。當過盛和反覆的情況衰退後,就要各自加以補養並使其平定,必須保持清淨,不要妄加擾亂,這樣六氣才能順暢運行,五臟才能安泰。如同運氣中的寒熱變化,治療時要使其恢復平衡,各自回歸其司掌天地之氣的位置。這總結了治療過盛和反覆情況的大原則。)
身體上半部的氣屬於天的部分,共有三種氣,由天氣主導。身體下半部的氣屬於地的部分,也有三種氣,由地氣主導。根據不同的名稱來命名氣,根據不同的氣來命名所在位置,以此來描述疾病。身體的「半」,指的是天樞穴的位置。(身體的「半」,指的就是肚臍的位置。有些人以腰部為身體的「半」,應該將手臂向上伸直指向天空,腳向下伸直指向地面,用繩子量取,中間的位置正好在肚臍,所以又說「半」,也就是天樞穴的位置。主導年度的天氣有三種氣,主導年度的地氣也有三種氣,所以身體上半部有三種氣,身體下半部也有三種氣。
根據不同的名稱來說明氣,根據氣來說明所在位置,根據氣所處的寒熱情況,來說明疾病的形狀和症狀。想要了解疾病的診斷,可以依照氣所處的位置來判斷,當陰氣過盛時,寒冷的病症會歸屬於陰;當陽氣過盛時,熱性的病症會歸屬於陽。因此,過盛和反復的產生,首先會出現寒熱的病症,這必然遵循這樣的自然規律。《六微旨大論》中說:天樞穴以上,由天氣主導;天樞穴以下,由地氣主導;在氣交界的地方,人氣會跟隨。)
當氣過盛時,較輕微的可以順應它,較嚴重的就要加以控制。當氣復發時,平和的要用平穩的方法來調和,猛烈的要用奪取的方法來控制,都要順應其過盛的氣,使其屈服,不論其次數,只要達到平衡的狀態即可,這是其治療的方法。(順應,是指順著它,安撫它。控制,是指阻止和控制。平調,是指平和的調和。奪取,是指奪取其過盛之氣。治療時,不以次數的多少為標準,只要以氣平和為準。)這是說明氣復發後,如何治療的方法。
高亢的要抑制,下陷的要提升,多餘的要減損,不足的要補益,輔助以適宜的藥物,或用適合的方法,一定要使主客雙方都安穩,適應其寒熱變化。性質相同的要反向治療,性質不同的要順應治療。(高亢的要抑制,是控制其過盛。下陷的要提升,是幫助其衰落。多餘的要減損,是減少其同類。不足的要補益,是補全其氣。雖然要控制過盛,扶持衰弱,但主客雙方都必須安穩。若其中一方失衡,就會導致內外兼損,產生危險和失敗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