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四 (1)

1. 幼科發熱證論

小兒氣稟純陽血氣壅實,故臟腑稍乖,陰陽氣變,即壅盛於內,熏蒸於外,乃發熱矣。蓋陰不能以配陽,血不能以配氣,故凡疾作,屬火俱多,肝熱則頰赤目直,手尋衣領,拘攣善驚,兩眼赤痛。心熱則煩叫唇鮮,上竄咬牙,虛痛志亂,口內生瘡,小便赤腫,肺熱則喘急不息,大便秘結,手捏眉口,鼻塞毛焦。脾熱則口流涎沫,目黃肚大,⿱夷貝齒好嗔。

心脾合熱,則重舌木舌。胃熱則口氣作臭。腎熱則停耳多膿,流臭不已,下竄畏明,五臟蘊蓄風熱毒氣,則面赤如緋,五心煩熱,四肢溫壯,目澀多渴。若上衝咽喉,則與血氣相搏,結聚壅盛,而成喉閉腮腫。若壅熱不散,留滯胸膈,熱則生風生悸矣。然發熱者,輕重不同,有所謂翕翕發熱者。

白話文:

小孩子天生陽氣旺盛,血液充盈,因此內臟功能稍有不調,陰陽氣機失衡,就會導致體內熱氣積聚,向外散发,造成發熱。這是因為陰氣不足以調節陽氣,血液不足以平衡氣機,所以一切疾病都帶有火熱的特性。

肝火旺盛,就會臉頰泛紅,眼睛直視,手摸衣領,身體僵硬易驚,雙眼紅痛。心火旺盛,就會煩躁哭鬧,嘴唇鮮紅,上半身躁動,咬牙,頭昏眼花,神志不清,嘴巴起瘡,小便赤黃,伴有腫脹。肺火旺盛,就會呼吸急促,喘不過氣,大便乾燥,手捏眉心,鼻子塞住,毛髮乾燥。脾火旺盛,就會口流涎沫,眼睛黃染,肚子鼓脹,牙齿突出,易怒。

心脾兩火旺盛,就會舌頭腫大,舌苔厚重。胃火旺盛,就會口氣臭。腎火旺盛,就會耳朵疼痛,耳屎多且有膿液,持續流出臭味,下半身發涼,畏懼光亮。五臟積聚風熱毒氣,就會臉色通紅,手心發熱,四肢溫熱,眼睛干澀,口渴。如果熱氣上衝咽喉,就會與血液氣機碰撞,聚集堵塞,形成喉嚨閉塞,腮幫子腫脹。如果熱氣積聚不散,停留在胸膈之間,熱氣會導致風邪入侵,引起心悸。

發熱的程度各有不同,有些發熱是忽冷忽熱的。

若合羽所覆,明其熱在外而屬表,乃風寒客於皮膚,陽氣怫鬱所致,宜汗而散之。所謂蒸蒸發熱者,似熏蒸之蒸,明其熱在內,而屬裡,乃陽氣下陷而入陰中也,當下以清之。是經汗下而熱不除者,此是表裡俱虛,氣不歸元,陽浮於外也。不可再用涼藥,及再汗下,當和胃氣,使陽氣收斂於內,其熱自止。

若表症未罷,而邪復得聚,是謂兩感,則舉按脈實,面黃頰赤,唇燥口乾,口鼻氣熱,小便赤澀,大便堅硬,是表裡俱熱也。故發熱惡寒者,是發於陽也。無熱惡寒者,是發於陰也。有表而熱者,謂之表熱。非表而熱者,謂之裡熱。然諸熱屬心,火之象也。小熱之氣,涼以和之:大熱之氣,寒以折之;甚熱之氣則汗發之,發之不去,則逆制之,制之不盡,求其屬以衰之。苦者,以治五臟,五腑屬陰而居於內;辛者,以治六腑,六腑屬陽,而在於外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像被羽毛覆蓋一樣,說明熱在體表,屬於表證。這是因為風寒入侵皮膚,陽氣鬱結導致的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散熱。

如果病人表現出蒸蒸發熱,像被熏蒸一樣,說明熱在體內,屬於裡證。這是因為陽氣下降進入陰中,應該用清熱的方法治療。

如果病人已經發汗,但熱仍然不退,說明表裡俱虛,氣機不歸元,陽氣浮於體表。此時不可再用涼藥,也不可再發汗,應該調理胃氣,讓陽氣收斂於內,熱就會自然消退。

如果表證尚未消除,邪氣又再次聚集,這就是所謂的“兩感”。此時病人脈象沉實,面黃頰赤,唇燥口乾,口鼻氣熱,小便赤澀,大便乾燥,這就說明表裡俱熱。

所以,發熱惡寒屬於陽證,無熱惡寒屬於陰證。有表證而發熱,叫做表熱。沒有表證而發熱,叫做裡熱。

一切熱證都屬於心火,是火象。對於輕微的熱症,可以用涼藥來緩解;對於嚴重的熱症,可以用寒藥來抑制;對於極度嚴重的熱症,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疏解。如果發汗後熱症仍然不退,就要逆著熱症的走向,加以控制;如果控制不住,就要尋求其屬性,並用相應的方法來削弱熱症。

苦味藥可以治療五臟,五臟屬陰,位於體內;辛味藥可以治療六腑,六腑屬陽,位於體外。

內者下之,外者發之,次宜養血益陰,其熱自愈。然古有八十種之分,不可具載。總之,諸病無不熱者,其熱總是本身之火發現,必求其所因以調之,切勿徒事寒冷,益令傷此身中陽氣也。有發早晚兩度者,諸之驚熱,世呼為潮熱,此是榮衛壅實,五臟生熱,熏發於外,故曰日晡朝熱者,陽明實熱也。實者,邪氣實,當利大便。

然久則為虛,非補土以藏陽,即滋陰而退火。有成於傷寒之後,餘熱不解者,有因痞氣有塊,陰傷不均者,有因癥瘕,並食冷成滯,脾胃不和者;有因臟腑虛怯,陰陽不和,或胃暑濕脾疳者:有因瘡疹未出,及餘毒不解者。然因積食等症而熱者,則必肚熱如火而腳冷,宜急下之。

白話文:

內在的病邪要向下引導排出,外在的病邪要讓它發散出去,接下來應該要滋養血液、補充陰液,這樣熱症就會自然痊癒。不過古書上記載了八十種不同的熱症,無法一一列舉。總之,所有的病症幾乎都跟熱有關,而熱症的本質都是人體本身的火氣發作,一定要找出病因,針對病因進行調理,絕對不要一味地使用寒涼之物,這樣只會損害人體的陽氣。

有些人會出現早晚兩次發熱的症狀,這種發熱伴隨驚恐,俗稱潮熱,這是因為氣血運行受阻,五臟積熱,熱氣外散所致,所以說白天傍晚發熱的人,是陽明經氣實熱。實者,指的是邪氣實證,應該要通利大便。

但是,時間久了就會變成虛證,必須要補脾土以固護陽氣,或者滋陰降火。有些人是在傷寒之後,餘熱未消;有些人是因脾胃氣滯、結塊,導致陰氣受損;有些人是因為癥瘕、吃冷食積滯,脾胃不和;有些人是因為臟腑虛弱、陰陽失衡,或者胃熱暑濕、脾虛疳積;有些人是因為瘡疹尚未發出,或者毒素未消。如果因為積食等原因導致發熱,那麼就會出現肚子熱如火、腳冷的症狀,應該要立即服用瀉下藥物。

若形瘦多渴,骨蒸盜汗,頭瘡發穗,飧泥食炭,五心長熱,吃食不長肌肉者,謂之疳熱。若因心脯有熱,當風解脫,是以風邪傷於皮毛,入於臟腑,而目澀頭昏,胸膈煩悶,惡風壯熱有汗者,謂之風熱。若面赤頭痛,唇焦咽疼,舌腫目赤,頰下結硬,口內生瘡,痰實不利,涕唾稠黏,睡臥不安,譫語狂妄,謂之膈熱。

若在胎母服熱藥,及糟酒爆炙,熱毒入胞,兒生之後,身體黃赤,眼閉呻吟,面赤身熱,口熱如湯,或生瘡疥,謂之胎熱。夜熱則夕發旦止;客熱則來去不定,寒熱則發和瘧狀;血熱則辰己發熱,驚熱則癲叫恍惚,食熱則肚背先熱;積熱則頰赤口瘡而頻渴煩熱,則焦躁不安而善啼,虛熱則困倦無力,癖熱則涎嗽飲水。熱而實者,必面赤氣粗,口熱煩渴,唇腫便難,掀揭衣被,煩啼躁叫。

白話文:

如果身形消瘦、口渴頻繁,骨頭發熱盜汗,頭部長出瘡,喜歡吃泥土和炭,五心煩熱,吃東西卻不長肉,這就是疳熱。如果因為胸膛有熱,遇到風寒就發作,這是因為風寒傷了皮膚和毛髮,侵入內臟,導致眼睛乾澀、頭昏腦脹、胸悶煩躁、怕風發熱、伴隨出汗,這就是風熱。

如果臉頰發紅、頭疼,嘴唇乾裂、咽喉疼痛,舌頭腫脹、眼睛紅腫,下巴下有硬塊,口腔內長瘡,痰多不暢,鼻涕和口水黏稠,睡覺不安,胡言亂語,這就是膈熱。

如果孕婦服用了熱性藥物,或飲用糟酒、食用爆烤的食物,導致熱毒侵入胎兒,孩子出生後,身體發黃發紅,閉眼呻吟,臉頰發紅、全身發熱,嘴巴熱得像燒開水一樣,或者長出瘡疥,這就是胎熱。

夜熱是指夜晚發熱,早晨停止;客熱是指發熱時間不固定,忽冷忽熱;寒熱是指發熱像瘧疾一樣;血熱是指辰時(早上7-9點)和已時(早上9-11點)發熱;驚熱是指發熱時神志恍惚,驚叫亂跑;食熱是指吃東西後背部和腹部先發熱;積熱是指臉頰發紅、口長瘡,經常口渴煩躁;焦熱是指焦躁不安,容易哭鬧;虛熱是指困倦無力;癖熱是指流口水、咳嗽、喜歡喝水。

發熱且實熱的人,一定會臉頰發紅、呼吸急促,嘴巴發熱口渴,嘴唇腫脹、排便困難,喜歡掀開衣服,煩躁哭鬧。

熱而虛者,必面色青白,身則微熱,口中氣冷,兩便皆利,手足心皆冷,恍惚神慢,噓氣軟弱,虛汗自出。然虛熱不可峻攻,蓋熱去則寒易起。又不可太補,蓋餘熱得補,則熱復作,必求其屬以衰之,所謂不求其屬投之不入。更有因邪熱在心,心本屬火,又為其熱所乘,故乃炎上而焦,哭啼時有汗,面紅便赤,口氣亦熱,仰身煩啼,畏見燈火,如見麻痘之狀者。

然凡欲出麻痘而熱者,必中指鼻尖及耳皆冷,乳食不貪,目澀眼赤,常如睡狀,或時寒熱,困亂心煩,耳後紅絲纏繞是也。其候最似傷寒,但傷寒是從表入里,瘡疹是從里出表耳,更有驚風熱者,必咬乳流涎,仰視驚啼而入候症見,更有疫毒熱者,因感冒四時不正之氣,頭痛壯熱,與傷寒相似,但一時所行之症人人相類是也。夜熱有三,有因血熱,有因宿食,有因疳勞者。

白話文:

體內有熱但虛弱的人,臉色會顯得青白,身體稍微發熱,但口中氣息冰冷,大小便都頻繁,手腳心冰冷,精神恍惚、反應遲緩,呼吸微弱,容易出虛汗。不過,這種虛熱不能急著用寒涼的藥物治療,因為熱氣消退後,寒氣容易侵入。也不能過度進補,因為補品會助長體內的餘熱,導致熱症復發。治療要緩慢,慢慢讓熱氣消退,就像水滴石穿一樣,急躁反而會適得其反。還有一些人,是因為邪熱入侵心臟,心臟本來就屬火,再加上熱氣侵襲,就會導致心火上炎,出現焦躁不安的症狀,哭鬧時會出汗,臉紅,口氣也熱,仰臥著身體煩躁啼哭,怕見燈光,看起來像是患上麻疹的樣子。

但如果真的是要出麻疹的熱症,手指、鼻尖和耳朵都會冰冷,不愛吃奶或食物,眼睛乾澀泛紅,常常昏昏欲睡,偶爾會出現寒熱交替,煩躁不安,耳後會有紅色的絲線狀血管出現。這些症狀和傷寒很像,但傷寒是從體表侵入體內,而麻疹是從體內往外發散。另外,還有一些是因熱邪引起驚風的,會表現出咬乳、流口水、仰頭、驚恐哭鬧等症狀。還有一些是因感染疫毒造成的熱症,因為受到四時不正之氣的影響,會出現頭痛、發熱,和傷寒很像,但同一時間發病的病人,症狀都非常相似。晚上發熱有三個原因,可能是因為血熱,可能是因為積食,也可能是因為疳積勞損。

更有溫壯熱者,是由臟腑不調,或內有伏熱,或內挾宿寒,搏於胃氣,故令不和。血氣壅塞,蘊積體熱,名曰溫壯。若大便黃而臭者,伏熱也。若大便白而酸臭者,挾宿寒也。又曰:修灶缺唇,食姜余指。有因小兒在胎,其母好食姜竦,姜性至熱,攻入血脈,傳入經絡,輕則令兒遍體生丹發疥,或頭額生核,重則令兒發大癰癤,潰爛肌肉,十死一生,此謂之榮熱。

有小兒在胎母傷和氣,或飢飽勞役,或憂愁思慮,是以動之真氣,乘襲虛邪,干亂神魂,流入胎臟,兒乃受之。既生之後,兒常昏困,腹急氣粗,重則喘急,睡思不穩,狂啼煩哭,肌肉不滋,亦生瘡疾,熱發早晚,此謂之衛熱。爰有病久則皿氣虛,氣虛則發厥,血虛則發熱,氣血俱虛,是以手足厥而身發熱者,然凡病熱而左臉先赤,是肝受熱也。右臉先赤,是肺受熱也。

白話文:

此外,還有一些人體溫熱,這是由於臟腑失調,可能是體內有伏熱,或是有宿寒,跟胃氣相搏,導致身體失衡。血氣阻塞,積聚體內熱量,就稱為溫壯。如果大便顏色偏黃且有臭味,就是伏熱;如果大便顏色偏白且帶有酸臭味,就是挾宿寒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:修灶缺唇,食姜余指。意思是說,有些人懷孕時,母親喜歡吃辛辣的食物,例如生薑,而生薑性熱,容易侵入血脈,傳入經絡,輕則導致孩子全身長疹子或頭額長瘡,重則孩子生長大膿包,潰爛肌肉,十死一生,這稱為榮熱。

還有一些孩子在胎中時,母親損傷了身體元氣,可能是由於飲食不節,勞役過度,或者憂愁思慮過度,導致真氣被擾亂,虛邪乘虛而入,干擾神魂,流入胎臟,孩子因此受到影響。孩子出生後,經常昏昏沉沉,腹部脹痛,呼吸急促,嚴重者會喘不過氣,睡眠不安,經常啼哭,身體發育不良,還會長瘡,發熱時間不定,這稱為衛熱。

再者,如果疾病長期存在,就會導致身體元氣虛弱,氣虛則容易出現厥證,血虛則容易發熱。如果氣血雙虛,就會出現手腳厥冷而身體發熱的情況。總的來說,如果生病發熱時,左邊臉頰先變紅,代表肝臟受熱;如果右邊臉頰先變紅,代表肺臟受熱。

額上先赤,是心受熱也。頤間先赤,是腎受熱也。鼻上先赤,是脾受熱也。有發熱而吐酸口穢,頭仰不臥,上熱下冷額汗胸脹,氣逆多啼,掌心倍熱,人迎脈實,頭痛脈數者,此傷食也。若發熱身重體疼而黃者,是濕也。若增寒發熱,惡風自汗,脈浮胸痞者,是痰也。若寸口脈微,則陽不足,故陰氣上入陽中,而惡寒。

若尺部脈弱,則陰不足,故陽氣下入陰中而發熱,若失治焉,則陰陽不歸其分,以致寒熱交爭而不已。蓋陽盛則熱,虛則寒,陰盛則寒,虛則熱,總之陰陽相勝也。然寒為陰,熱為陽,表為陽,里為陰。若邪客於表,則與陽爭而為寒,邪入於裡,則與陰爭而為熱,邪在半表半裡,則外與陽爭為寒,內與陰爭為熱也。若晝靜夜熱,是陽氣下陷入陰,晝熱夜靜,是陽氣旺於陽分,晝夜俱熱者,是重陽無陰也。

白話文:

額頭先發紅,代表心臟受熱。下巴先發紅,代表腎臟受熱。鼻子先發紅,代表脾臟受熱。如果發燒、吐酸水、頭仰著睡不下去、上半身熱下半身冷、額頭出汗、胸口悶脹、呼吸急促、愛哭、手掌特別熱、人迎脈搏有力、頭痛脈搏快,這是傷食造成的。如果發燒、身體沉重疼痛、皮膚發黃,這是濕氣造成的。如果突然發冷發燒、怕風、自汗、脈搏浮、胸口悶,這是痰濕造成的。如果寸口脈搏微弱,代表陽氣不足,陰氣因此上行入侵陽氣,導致怕冷。

如果尺部脈搏微弱,代表陰氣不足,陽氣因此下行入侵陰氣而發燒。如果沒有及時治療,陰陽就會失去平衡,導致寒熱交替不斷。總之,陰陽互相制約。寒冷屬陰,溫熱屬陽,表層屬陽,內在屬陰。如果邪氣入侵表層,就會與陽氣爭奪而表現出寒冷,邪氣入侵內在,就會與陰氣爭奪而表現出溫熱。邪氣處於半表半裡,就會在外與陽氣爭奪而表現出寒冷,在內與陰氣爭奪而表現出溫熱。如果白天安靜晚上發熱,代表陽氣下降進入陰分;如果白天發熱晚上安靜,代表陽氣旺盛於陽分;如果白天晚上都發熱,代表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。

宜亟瀉其陽,而峻補其陰,故晝病則在氣,夜病則在血也。若身熱而脈弦數,戰慄而不惡寒者,是癉瘧也。若發熱惡寒,而脈浮數者,是溫病也。若四肢發熱,口苦咽乾,煩躁悶亂者,是火乘土位,濕熱相合,故煩躁悶亂也。身體沉重,走注疼痛,乃濕熱相搏,風熱鬱而不得伸也。

若發熱惡寒,大渴不止,煩躁肌熱,不欲近衣,厥脈洪大,按之無力,或兼鼻乾目痛者,是陰血虛發燥熱也,治當補血。若不能食,身熱自汗者,是氣虛也,治宜補氣。若滑泄頻頻,唇乾咽燥者,是虛陽上浮也。尺寸脈俱滿者,為重實,尺寸脈俱弱者,為重虛,脈洪大,或緩而滑,或數而鼓,此熱甚拒陰,雖形症似寒,實非寒也。熱而脈數按之不鼓,此寒盛格陽,雖形症似熱,實非熱也。

白話文:

應該要趕快瀉掉陽氣,並大力補益陰氣,所以白天病症在於氣,晚上病症則在於血。如果身體發熱,脈搏弦緊而數,發抖卻不畏寒,這是癉瘧。如果發熱畏寒,脈搏浮而數,這是溫病。如果四肢發熱,口苦咽乾,煩躁不安,這是火氣侵入脾胃,濕熱結合,所以煩躁不安。身體沉重,疼痛遊走,是濕熱相互搏鬥,風熱鬱積而無法舒展。

如果發熱畏寒,口渴不止,煩躁肌熱,不喜歡穿衣服,脈搏洪大無力,或者伴隨鼻乾目痛,這是陰血虛弱導致燥熱,治療應該補血。如果不能進食,身體發熱自汗,這是氣虛,治療應該補氣。如果經常腹瀉,嘴唇乾裂咽喉乾燥,這是虛陽上浮。寸關尺脈都滿,是重實,寸關尺脈都弱,是重虛,脈搏洪大,或者緩慢滑利,或者數而跳動,這是熱氣很盛排斥陰氣,雖然症狀像寒證,實際上並非寒證。發熱而脈搏數按之不跳動,這是寒氣很盛阻礙陽氣,雖然症狀像熱證,實際上並非熱證。

如大熱而以手久按,重按之不甚熱者,此皮毛之熱,而熱在表也。若重按久按之而愈熱,輕安之而不甚熱者,此筋骨之熱,而熱在裡也。若不輕不重,按之而熱者,此肌肉之熱,而熱在半表半裡也。更凡壯熱而惡風寒者,乃元氣不足,是表之虛熱也。若壯熱而不惡風寒者,乃外邪所客,是表之實熱也。

若壯熱而好飲湯者,是津液短少里之虛熱也。若壯熱而好飲水者,是內火消爍里之實熱也。更凡掌中熱者,腹中熱:掌中寒者,腹中寒;時所獨熱者,腰以上熱;手所獨熱者,腰以下熱;肘前獨熱者,胸前熱;肘後獨熱者,肩背熱;臂中獨熱者,腰腹熱;肘後以下三四寸熱者,腸中有蟲。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非常熱,用手長時間按壓,用力按壓後感覺不那麼熱,表示熱氣停留在皮膚和毛髮,屬於表熱。如果用力按壓很久後反而更熱,輕輕按壓則不那麼熱,表示熱氣深入筋骨,屬於裡熱。如果按壓時不輕不重都覺得熱,表示熱氣停留在肌肉,屬於半表半裡熱。

如果身體發熱並且怕冷,表示元氣不足,屬於表虛熱。如果身體發熱但不怕冷,表示外邪入侵,屬於表實熱。

如果身體發熱並且喜歡喝湯,表示津液不足,屬於裡虛熱。如果身體發熱並且喜歡喝水,表示內火旺盛,屬於裡實熱。

手掌發熱表示腹部也熱;手掌發冷表示腹部也冷。單獨感到頭部熱表示腰部以上發熱;單獨感到手部熱表示腰部以下發熱;單獨感到肘前熱表示胸前熱;單獨感到肘後熱表示肩背熱;單獨感到手臂中間熱表示腰腹熱;單獨感到肘後以下三四寸熱表示腸道有蟲。

又胃居臍上,胃熱則臍以上熱;腸居臍下,腸熱則臍以下熱;肝膽居脅,肝膽熱則脅亦熱;脯居胸背,脯熱則胸背亦熱;腎居腰,腎熱則腰亦熱,可類推也。然凡重陽必陰,重陰必陽,陽主熱,陰主寒,寒甚則熱,熱甚則寒,故曰:寒生熱,熱生寒。此陰陽之變,是以治寒者,須防熱,治熱者,尤須防寒也。

凡諸熱症,皆忌飲酒,否則抱薪救火,終於無功。若脈陰陽俱虛而熱不止,及下痢發熱,或熱不為汗衰,或汗後復熱,而脈躁及狂言不能食者,皆為凶候也。

白話文:

胃位於肚臍上方,胃火旺盛就會感到肚臍以上發熱;腸位於肚臍下方,腸火旺盛就會感到肚臍以下發熱;肝膽位於兩肋,肝膽火旺盛就會感到兩肋發熱;肺位於胸背,肺火旺盛就會感到胸背發熱;腎位於腰部,腎火旺盛就會感到腰部發熱,其他的部位也以此類推。不過,凡事過猶不及,過於燥熱就會轉為寒涼,過於寒涼就會轉為燥熱,因此說:「寒氣過盛會生熱,熱氣過盛會生寒。」這就是陰陽相互轉化的道理,所以治療寒症時要預防熱症,治療熱症時更要預防寒症。

各種熱症都要忌酒,否則就像用柴火救火一樣,最終徒勞無功。如果脈象顯示陰陽氣虛但發熱不退,或是腹瀉發熱,或者發熱不冒汗,或者出汗後又繼續發熱,並且脈象躁動、神志不清、無法進食,這些都是凶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