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五 (11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五 (11)
1. 七絕脈
一曰彈石,如指彈石,在筋肉間,劈劈然硬,尋即散者,腎絕也。二曰雀啄,如雀啄食,連連搏指,忽然止絕,良久復來,肝絕也。三曰屋漏,如屋殘漏下,良久一滴,胃絕也。四曰解索,如索之解,指下散亂,無復次序,乍疏乍數,脾絕也。五曰蝦游,如蝦之遊,在於皮膚,始則冉冉不動,少焉而去,久之忽然一躍,大腸絕也。
六曰魚翔,如魚之翔,本不動而未強搖,似有似無,心絕也。七曰釜沸,如釜湯沸,在於皮膚,有出無入,湧湧如羹上波,肺絕也。
有等脈氣尚得,而脈見三四至而一止者,或五六而一見者,必是傷精損血,房勞所致,或老痰氣逆,不可攻也。如果不幹斫喪者,或因跌撲傷損,瘀血積結於內,不散而然,或七情憂慮致虛,或恣食膏粱為補,以致食積痰結,壅塞於臟腑經絡,而得此脈也。未可例為怪脈言之,然亦非享遐年之兆可知矣。
寸有尺無,尺有寸無必死,代脈必死。結、促、代,皆動而中止,結促脈能自還生,代脈不能自還死。至脈。(一呼再至曰平,三至曰離經,四至曰奪精,五至曰死,六至曰命盡。)損脈。(一呼一吸為一息,四五至為平,三至曰遲,六至曰數,若二至曰損,一至曰敗,必死。)
白話文:
[七種斷絕脈象]
一、彈石脈:就像手指彈擊石頭般,脈象在筋肉間堅硬地跳動,劈劈然,但隨即消失,這是腎臟功能衰竭的現象。
二、雀啄脈:就像小鳥啄食般,脈象連續地搏動,忽然停止,過一段時間又出現,這是肝臟功能衰竭的現象。
三、屋漏脈:就像老舊房屋漏水,脈象久久纔出現一次,這是胃部功能衰竭的現象。
四、解索脈:就像繩索解開,脈象散亂,失去規律,忽快忽慢,這是脾臟功能衰竭的現象。
五、蝦遊脈:就像蝦子游動,脈象起初靜止不動,稍後開始移動,過一段時間突然跳躍,這是大腸功能衰竭的現象。
六、魚翔脈:就像魚兒悠遊,脈象看似不動,實則微弱搖動,似有似無,這是心臟功能衰竭的現象。
七、釜沸脈:就像鍋中的水煮沸,脈象在皮膚下湧動,只出不進,像鍋中湯汁上的波紋,這是肺臟功能衰竭的現象。
有些脈象雖然仍能感觸到,但每三、四次跳動就停頓一次,或每五、六次跳動纔出現一次,這必定是精血耗損,房事過度所致,或是因年老痰濕阻滯,這種情況不宜進行劇烈治療。如果不是因縱欲過度,可能是因為跌打損傷,內部瘀血積聚,未能散去導致,或者是由於情緒憂慮造成虛弱,或是暴飲暴食高脂食物,導致食積和痰結,阻塞臟腑和經絡,才會出現這種脈象。這種脈象不能一概視為異常脈象,但也不代表能長壽。
如果手腕脈搏的寸部有脈象,但尺部卻沒有,或尺部有脈象,但寸部卻沒有,這必定是瀕臨死亡的徵兆,代脈也是死亡的徵兆。結脈、促脈、代脈都是在跳動中突然停止,結脈和促脈可以自行恢復,但代脈一旦停止就不能自行恢復,代表死亡。至於脈搏的跳動次數,正常的情況是在一次呼吸中跳動兩次,三次表示脫離正軌,四次表示精氣耗損,五次表示瀕死,六次表示生命盡頭。損脈的情況是,在一次呼吸中,脈搏跳動四五次為正常,三次表示緩慢,六次表示快速,若只有兩次表示損耗,一次表示敗亡,必定死亡。
2. 辨訛
蓋夫診候者,通神達微之事,總不能出乎《內經》之範圍。《內經》之診法,左寸候心與膻中為上焦,左關候肝與膈中為中焦,左尺候腎與小腸膀胱為下焦,右寸候肺與胸中為上焦,右關候胃與脾為中焦,右尺候腎與大腸為下焦,前以候前,後以候後,上竟上者,胸喉中事也。下竟下者,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。
腑不及膽者,寄與肝部也。不及大腸小腸膀胱也。統於腹中也。左手為春為夏,為南為東為前為外,右手為秋為冬,為西為北,為後為內,左之寸口,即人迎也,名曰前。前之所候,皆胸之前膺及膻中之事,右之寸口,即氣口也,名曰後。
後之所候,皆胸之後背及氣管之事,此《內經》以生身之定位,而上下前後相候之法若此,故滑伯仁以左尺主小腸膀胱前陰之病,右尺主大腸後陰之病,深得《內經》之旨,何高陽生之偽訣,以大小腸列於寸上三焦配於左尺,命門列於右尺,膻中置而不言,雖心與小腸為表裡,肺與大腸為表裡,殊不知經絡表裡,自有相通,而診法上下,各有定位,豈可紊亂耶?此背經者一也。
《金匱真言篇》曰: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,五臟為陰,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六腑太陽,此止十一經耳。則手厥陰之一經,竟何在乎?《靈蘭秘典篇》曰: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肺者,相傳之官,治節出焉。肝者,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。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
膻中者,臣使之官,喜樂出焉。脾胃者,倉稟之官,五味出焉。大腸者,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。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腎者,作強之官,伎巧出焉。三焦者,決讀之官,水道出焉。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。氣化則能出矣。此以膻中足十二臟之數,是則配手厥陰者,實膻中也。
及《靈樞》敘經脈,又有胞絡而無膻中,然曰:動則喜笑不休,正與「喜樂出焉」之句相合。夫喜笑者,心火所司,則知與心應也。獨膻中稱臣使者,君主之親臣也。由是則胞絡即為膻中,斷無可疑,膻中以配心臟,自有確據,乃偽訣竟不之及,則手厥陰為虛懸之位矣。背經者二也。
《靈樞》曰:上焦出於胃上口,並咽以上,貫膈而布胸中,中焦亦並胃中,出上焦之後,沁糟粕,蒸津液,化精微而為血,下焦者,別迴腸,注於膀胱,而滲入焉。水穀者居於胃中,成糟粕,下大腸而成下焦。又曰: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瀆,由是則明以上中下分三焦矣。
偽訣列於右尺,不亦妄乎,背經者三也。心肝脾肺腎,俱各一候,惟腎一臟,而分兩尺候者,為腎有兩枚,形如豇豆,分列於腰脊之左右耳。偽訣以左為腎,右為命門,考諸明堂銅人等經,命門一穴,在督脈第十四椎下陷中,兩腎之間,蓋一陽居於二陰之中,所以位乎北而成乎坎也。
白話文:
診斷病情,是極其精細微妙的事情,總不能超出《黃帝內經》的範圍。《內經》的診脈方法是,左手寸脈診心臟和膻中(胸部正中)屬於上焦,左手關脈診肝臟和膈膜中間屬於中焦,左手尺脈診腎臟和小腸膀胱屬於下焦。右手寸脈診肺臟和胸部屬於上焦,右手關脈診胃和脾屬於中焦,右手尺脈診腎臟和大腸屬於下焦。前面是診斷身體前面的疾病,後面是診斷身體後面的疾病,上部對應的是胸腔和喉嚨的疾病,下部對應的是小腹、腰部、大腿、膝蓋、小腿、腳部的疾病。
膽附屬於肝臟,所以歸於肝部診斷。大腸、小腸、膀胱統屬於腹部。左手脈象代表春天和夏天,南方和東方,身體的前面和外面。右手脈象代表秋天和冬天,西方和北方,身體的後面和裡面。左手寸口,就是人迎脈,稱為「前」。這個部位診斷的是胸前、胸膛、和膻中的疾病。右手寸口,就是氣口脈,稱為「後」。這個部位診斷的是胸後背和氣管的疾病。這是《內經》根據人體位置,制定的上下前後診脈方法。所以,滑伯仁認為左手尺脈診斷小腸膀胱和前陰的疾病,右手尺脈診斷大腸和後陰的疾病,非常符合《內經》的精髓。但是高陽生卻偽造診脈口訣,把大小腸放在寸脈上,把三焦配在左手尺脈,命門配在右手尺脈,卻不提膻中,雖然心臟和小腸,肺臟和大腸有表裡關係,但要知道經絡表裡是互相連通的,診脈的方法上下各有定位,怎麼可以混亂呢?這是違背經典的第一點。
《金匱真言篇》說: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,五臟屬於陰;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六腑屬於陽,這裡總共只有十一條經脈。那麼手厥陰心包經在哪裡呢?《靈蘭秘典篇》說:心是君主之官,神明由此而出;肺是輔相之官,負責調節;肝是將軍之官,負責謀劃;膽是中正之官,負責決斷;膻中是臣使之官,負責喜樂;脾胃是倉儲之官,負責消化五味;大腸是傳導之官,負責變化;小腸是受盛之官,負責消化食物;腎是作強之官,負責技巧;三焦是決瀆之官,負責水道;膀胱是州都之官,負責儲藏津液,氣化才能排出。這裡用膻中補足了十二臟的數量,也就是說,和手厥陰心包經相對應的,其實是膻中。
《靈樞》描述經脈時,有胞絡(心包),卻沒有提到膻中,但是說「動則喜笑不休」,正好和「喜樂出焉」相符合。喜笑是心火所主管,由此可知它和心臟相關。膻中被稱為臣使,是君主最親近的臣子。因此,胞絡就是膻中,毫無疑問。膻中配屬心臟,是有確切證據的,但是偽造的口訣卻不提及,導致手厥陰心包經成為虛懸的經脈。這是違背經典的第二點。
《靈樞》說:上焦從胃的上口開始,向上連通咽喉,穿過膈膜分佈於胸中;中焦也從胃中開始,在上焦之後,腐熟食物殘渣,蒸發津液,化生精微物質形成血液;下焦區分迴腸,注入膀胱,並滲入體內。水穀食物在胃中,形成殘渣,向下到達大腸成為下焦。又說,上焦像霧一樣,中焦像水泡一樣,下焦像水溝一樣。由此可知,上中下是區分三焦的。
偽造的口訣把三焦放在右手尺脈,豈不是荒謬嗎?這是違背經典的第三點。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,各有一條脈象對應診斷,只有腎臟分為兩個尺脈來診斷,是因為腎臟有兩個,形狀像豇豆,分別位於腰椎左右兩側。偽造的口訣把左側定為腎,右側定為命門。考證《明堂》、《銅人》等醫書,命門穴位於督脈第十四椎下的凹陷處,在兩腎之間,是陽氣存在於兩陰之中,所以它位於北方,屬坎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