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五 (7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五 (7)

1. 錦囊刪潤脈訣

人身之脈(總論氣血脈息),本乎榮衛,榮者,陰血,衛者陽氣,榮行脈中,衛行脈外,脈不自行,隨氣而至,氣動脈應,陰陽之義,氣如橐龠,血如波闌,血脈氣息,上下循環。十二經中,皆有動脈,手太陰經,可得而息(十二經動脈肺為大會)此經屬肺經曰:脈會太淵。太淵穴名,(即寸口也),上系吭嗌,脈之大會,息之出入。

初持脈時,(診脈法)令仰其掌,掌後高骨,是謂關上,關前為陽,關後為陰,陽寸陰尺,先後推尋,寸關與尺,兩手各有揣得高骨,上下左右,左手為陽,右手為陰,浮取為陽,沉取為陰,數躁為陽,遲慢為陰,有力為陽,無力為陰,長大為陽,短小為陰,男子之脈(男女脈病同異),左大為順,女之子脈,右大為順,男尺恆虛,女尺恆盛。

凡診病脈,平旦為準,虛靜凝神,調息細審,一呼一吸,合為一息,四至五至,平和之則,三至為遲(遲數冷熱),遲則為冷。六至為數,數即熱症。轉遲轉冷,轉數轉熱,在人消息,在人差別,遲數既得,即辨浮沉,浮表沉里(浮沉表裡),深淺酌斟。浮數表熱,沉數里熱,浮遲表虛,沉遲冷結。

察其六部(六部主候臟腑),的在何處?一部兩經,一臟一腑,左寸屬心,合於小腸,關為肝膽,尺腎膀胱,右寸主肺,大腸同條,關則脾胃,尺命三焦,不特臟腑(身分三部),身亦如是。上下中央,三部分之,寸候胸上,關候膈下,尺候於臍,直至跟踝,左脈候左,(左右)右脈候右,病隨所在,不病者否。

浮沉遲數,有內外因(浮沉遲數以應天人內外,風寒暑濕燥火),外因於天,內緣於人,天則陰陽,風雨晦明,人喜怒憂,思恐悲驚,外因之浮,則為表症,沉里遲寒,數則熱盛,內因浮脈,虛風所為,沉氣遲冷,數躁何疑?表裡寒熱,風氣冷躁。辨內外因,脈症參考,(五臟脈候輕重)浮沉之脈,亦有當然。

浮為心肺,沉屬腎肝;脾者中州,浮沉之間;肺重三菽,皮毛相得;六菽為心,得之血脈;脾九菽重,得於肌肉;肝與筋平,重十二菽;惟有腎脈,獨沉之極,按之至骨。舉指來疾,脈理浩繁,總括於四,六難七難,專衍其義。析而言之,七表八里,又有九道(七表八里九道,脈病形狀),六名乃備。

浮而無力是為芤脈(合則為四),有力為洪,形象可識。沉而有力,其脈為實,無力微弱,伏則沉極,脈遲有力,滑而流利,無力緩澀,慢同一例,數而有力,脈名為緊,小緊為弦,疑似宜審,合則為四。

離為七八,天機之秘,神授之訣,舉之有餘,按之不足(離為七八),泛泛浮浮,如水漂木,芤脈何似,絕類茲蔥,指下成窟,有邊無中,滑脈如珠,往來轉旋,舉按皆盛,實脈則然,弦如張弦,緊如細線,洪較之浮,大而力健,隱隱約約,微渺難尋,舉無按有,便指為沉,似遲不遲,是謂之緩,如雨沾沙,澀難而短,遲則極緩,伏按至骨,濡則軟軟,弱則忽忽,既知七表,更知八里,九迎之形,不可不記,諸家九道(九道脈),互有去取,不可相無,不可相有,過於本位,相引曰長,短則不及,來去乖張,形大力薄,其虛可知,長短二脈,勿診關中,蓋寸關尺,一氣貫通,焉能間斷,長短何蹤,惟於寸尺,二者常逢,促結俱止,促數結遲,代止不然,止難回之,三脈皆止,當審毫釐,牢比弦緊,轉堅轉勁,動則動搖,厥厥不定,細面一線,小而有力,弦大虛芤,脈曰改革,渙漫不收,其脈為散,急疾曰改,脈最易見,即脈求病,病無不明,病參之脈,可決死生,然有應病,(腎病不應)有不相應,此最宜詳,不可執定。人安脈病,是曰行屍,人病脈和,可保無危。

白話文:

人體的脈象(總論氣血脈搏),根本於營衛之氣。營,指的是陰血;衛,指的是陽氣。營氣在脈管中運行,衛氣則在脈管外運行。脈搏本身不會動,是隨著氣的推動而產生的,氣一動,脈搏就會跟著應和,這就是陰陽的道理。氣就像風箱一樣,而血就像水波一樣,血脈氣息,上下循環不止。十二經絡中,都有動脈。手的太陰經可以感覺到脈搏(十二經脈的動脈以肺經為大會),這條經脈屬於肺經,叫做「脈會太淵」。太淵是穴位的名稱(也就是寸口),向上連接著喉嚨,是脈搏的大會,氣息的出入之處。

初次把脈時(診脈的方法),要讓病人手掌向上,手掌後方的高骨,就叫做關,關的前面是陽,關的後面是陰。陽在寸口,陰在尺部,要先後仔細推尋。寸、關、尺這三部,兩手都有各自可以摸到高骨的地方。上下左右來看,左手為陽,右手為陰。輕輕按下去取脈為陽,重重按下去取脈為陰。脈搏跳動快而急躁的為陽,慢而遲緩的為陰。脈搏有力為陽,無力為陰。脈搏長而大的為陽,短而小的為陰。男性的脈象(男女的脈象和疾病的同異),左手脈大為順,女性的子宮脈,右手脈大為順。男性的尺部脈象通常較虛,女性的尺部脈象通常較盛。

凡是診斷疾病的脈象,以早晨為準,保持虛靜,精神集中,調整呼吸仔細審視。一呼一吸,合為一息。一息脈搏跳動四到五次,表示平和。一息脈搏跳動三次為遲(遲數表示冷熱),遲就表示身體寒冷。一息脈搏跳動六次為數,數就表示身體有熱症。脈搏越來越慢,表示身體越來越冷;脈搏越來越快,表示身體越來越熱,要根據每個人的情況來判斷,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。判斷出脈搏是遲還是數之後,接著要分辨是浮脈還是沉脈,浮脈主表證,沉脈主裡證,要斟酌深淺。浮脈且脈象快,表示表證有熱;沉脈且脈象快,表示裡證有熱。浮脈且脈象慢,表示表證虛弱;沉脈且脈象慢,表示裡證寒冷凝結。

觀察六部脈象(六部分別主候臟腑),它們都在哪個位置?一部脈象對應兩條經脈,對應一個臟和一個腑。左手寸部屬於心,與小腸相合;關部屬於肝膽;尺部屬於腎和膀胱。右手寸部主候肺,與大腸同道;關部屬於脾胃;尺部屬於命門三焦。不僅僅是臟腑(身體分三部),身體也是如此。分為上中下三部分,寸部主候胸部以上,關部主候膈膜以下,尺部主候肚臍到腳踝的地方。左手的脈象主候左邊的身體,右手的脈象主候右邊的身體,疾病出現在哪裡,脈象就會在哪裡表現出來,沒有病的地方,脈象就正常。

浮沉遲數,有內外的原因(浮沉遲數用來應對天時和人身內外,風寒暑濕燥火)。外因來自於自然,內因來自於自身。自然有陰陽,風雨,明暗;人有喜怒憂思恐悲驚。外因造成的浮脈,表示表證,沉脈遲緩表示寒,脈象快則表示熱盛。內因造成的浮脈,通常是虛風所導致,沉脈且脈象遲緩表示寒冷,脈象快而躁則表示有熱。表裡、寒熱、風氣、冷熱。分辨內外的原因,脈象和症狀要相互參考(五臟的脈象有輕重之分)。浮沉的脈象,也有其一定的道理。

浮脈多為心肺的問題,沉脈多為腎肝的問題;脾居於中,脈象在浮沉之間;肺脈按下去的感覺像三菽那麼重,對應的是皮膚毛髮;心脈按下去的感覺像六菽那麼重,對應的是血脈;脾脈按下去的感覺像九菽那麼重,對應的是肌肉;肝脈與筋同等,按下去的感覺像十二菽那麼重;只有腎脈,沉在最深處,按到骨頭才能感受到。舉起手指就感受到脈搏的快慢,脈象的道理非常繁雜,總括起來是四種,還有六難、七難的脈象,這裡專門闡述它們的意義。具體分析,有七表、八里,還有九道(七表八里九道,脈的病狀),六種名稱才算完整。

浮而無力的脈象,是芤脈(合起來就是四種脈象),浮而有力的脈象,是洪脈,形象可以辨識。沉而有力的脈象,是實脈,沉而無力的脈象,是微弱脈,伏脈則沉到極點。脈搏跳動慢而有力,脈象滑利流暢,脈搏跳動慢而無力,脈象遲緩澀滯,和慢脈一樣。脈搏跳動快而有力,脈名為緊,小緊脈象像琴弦,需要仔細分辨。合起來就是四種脈象。

再擴展為七、八種,這是天機的秘密,神仙傳授的口訣,輕輕按下去有餘力,重重按下去不足力(擴展為七八種)。脈象輕飄飄的,像水面漂浮的木頭,芤脈像什麼呢?就像空心蔥一樣,手指按下去中間是空的,只有邊緣,沒有中間。滑脈像圓珠一樣,來回轉動流利,輕按重按都感到充盛,實脈就是這樣。弦脈像繃緊的琴弦,緊脈像細線一樣。洪脈比浮脈大且有力。微脈隱隱約約,難以尋覓,輕按沒有,重按才有的,就稱之為沉脈。似慢非慢,就叫做緩脈。像雨水打在沙子上,澀滯短促的,就是澀脈。脈象非常慢的,就是遲脈。伏脈按到骨頭才能感覺到。濡脈柔軟無力。弱脈時有時無。知道七表的脈象之後,就能更清楚了解八里的脈象。九種迎脈的形態,不可不記住。各家對九道的脈象,有所取捨,不能沒有,也不能全有。脈象超過本位,相互牽引的就叫做長脈。短脈則是不及,來去的形態不合常規。脈象形大而力薄,可以知道這是虛證。長短這兩種脈象,不要在關部診斷,因為寸關尺脈象,是一氣貫通的,怎麼會有間斷呢?長短的脈象,通常在寸尺兩部才能遇到。促脈,結脈,代脈都會出現停頓,促脈是快而停頓,結脈是慢而停頓,代脈是停頓後又有規律的復起,這三種脈象都停頓,需要仔細分辨。牢脈類似弦脈和緊脈,更加堅實有力。動脈跳動搖曳,時快時慢,不穩定。細脈像一根細線,小而有力。弦脈脈大而虛,芤脈脈空,這種脈象就叫做革脈。渙散而無收斂的,這種脈象就叫做散脈。脈象跳動急促,就叫做疾脈,這種脈象最容易分辨。根據脈象去尋找疾病,沒有不清楚的。根據疾病參照脈象,可以判斷生死。然而有些脈象與疾病相應,有些不相應,這點要特別留意,不可以執著於某一種判斷。人體安好,脈象卻有病態,這叫做行屍走肉。人體有病,脈象卻平和,可以保證沒有危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