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五 (6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五 (6)
1. 六氣分合六部時日診候之圖
上魚者,脈上於魚際也。世人常有此脈,脈同病異,不可以一例論也。有兩手上魚者,有一手上魚者,若平人神色充實,而有此脈者,此天稟之厚,元神充滿,上溢於魚也,其人必壽。若人素無此脈,一若上魚者,此病脈也。《難經》曰:關之前者,陽之動也。脈當九分而浮,減者,法曰不及,過者,法曰太過,遂上魚為溢,為外關內格,此陰乘陽之脈也。
陽實者,人知其脈之洪大矣。至其極也,而脈反匿伏焉。此乾之上九,亢龍有悔也。陰虛者,人知其脈之微細矣。至其極也,而脈反躁疾焉。此坤之上六,龍戰於野也。是皆陰陽亢制之理,惟明者知之。
脈有乘侮,假令肺病而見心脈,雖云克我者為賊邪,然本臟實有以致之。《經》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猶國無君子故奸人得乘之。又如肺病而見肝脈,我克者為微邪,然本臟之衰可占也。故《經》曰:氣不足則已所勝者,輕而侮之,惟君子道消,故小人道長也。餘臟可推。
男子以陽為主,兩寸之脈,常旺於尺,若兩寸反弱,尺反盛者,腎不足也。女子以陰為主,兩尺之脈常旺於寸。若尺反弱,而寸反盛者,上焦有餘也。不足固病,有餘亦病,所為過猶不及也。
老弱之人,脈宜緩弱,若脈過旺者,病也。少壯之人,脈宜充實,若脈過弱者,病也。然猶有說焉。老者脈旺而不躁,此天稟之厚引年之叟也,名曰壽脈。若脈躁疾,有表無里,此孤陽也。其死迅矣。壯者脈細而和緩,三部同等,此天稟之靜清逸之土也,名曰陰脈,若脈來細而勁直,前後不等,可與之決死期矣。
病之陰脈,有沉有緊有數,而仲景統以微細言之,蓋沉必重按始得,緊數亦在沉細中見,不似陽症浮大而緊數也。
薛氏曰:人知數為熱,不知沉細中見數為寒甚,真陰寒症,脈嘗有七八至者,但按之無力而數耳,宜深察之。
脈法倡自岐黃,不過測病情,決生死而已,安得有所謂太素也?自楊上善主《太素脈法》,徵休徵咎,比於神靈,皆風鑑者之流託名《太素》,以神其說耳。然亦有可採之句,如曰:脈形圓淨,至數分明,謂之清。脈形散澀,至數模糊之謂濁。質清,脈清,富貴而多喜,質濁脈濁,貧賤而多憂,質清脈濁,外富貴而內貧賤,失意處多,得意處少也。
質濁脈清,外貧賤而內富貴,得意處多,失意處少也,富貴而壽,脈清而長,貧賤而夭,脈濁而促,清而長者,富貴而夭,濁而促者,貧賤而壽,此皆可採之句,實為窮通休咎之徵,然亦不能外乎風鑑也。
白話文:
六氣分合六部時日診候之圖
所謂「上魚」,是指脈搏在魚際這個部位特別明顯。一般人常常會有這種脈象,但同樣的脈象可能對應不同的疾病,不能一概而論。有些人兩手都有「上魚」脈,有些人只有一手有。如果一個健康的人,精神飽滿,卻有這種脈象,那是因為他天生稟賦好,元氣充足,向上溢到魚際的表現,這樣的人一定長壽。如果一個人本來沒有這種脈象,突然出現,那是一種病脈。《難經》說:「關的前面是陽氣發動的地方。」正常的脈搏應該浮在皮膚九分的位置。如果脈搏浮不到九分,就稱為不及;如果超過九分,就稱為太過。如果脈搏往上到魚際,就表示陽氣太過,這是外關內格的表現,是陰氣乘虛侵襲陽氣的脈象。
陽氣過盛的人,通常脈搏會洪大有力,但如果陽氣盛到極點,脈搏反而會變得隱伏不見,這就像《易經》乾卦的「亢龍有悔」;陰氣虛弱的人,通常脈搏會微細無力,但如果陰氣虛到極點,脈搏反而會變得躁動急促,這就像《易經》坤卦的「龍戰於野」。這都是陰陽失衡的道理,只有明智的人才能了解。
脈搏的表現有乘侮的現象,例如肺病卻出現心脈,雖然說「克我者為賊邪」,但其實是肺臟本身實質上存在問題。就像《黃帝內經》說的:「邪氣侵入的地方,一定是正氣虛弱的時候。」好比一個國家沒有君子,奸臣才會趁虛而入。又如肺病卻出現肝脈,雖然說「我克者為微邪」,但其實是肺臟衰弱的徵兆。所以《黃帝內經》又說:「當氣不足時,就會被它所能剋制的事物輕視欺侮。」就好比君子道衰弱,小人道才會興盛一樣。其他臟腑的道理可以以此類推。
男子以陽氣為主,所以兩手寸部的脈搏通常比尺部強盛。如果寸部反而弱,尺部反而強盛,那就是腎氣不足。女子以陰氣為主,所以兩手尺部的脈搏通常比寸部強盛。如果尺部反而弱,寸部反而強盛,那就是上焦陽氣有餘。不足是病,有餘也是病,這就是所謂的「過猶不及」。
年老體弱的人,脈搏應該是和緩無力的。如果脈搏過於強盛,那就是病態。年輕力壯的人,脈搏應該是充實有力的。如果脈搏過於虛弱,那就是病態。但還有另一種情況,年老的人脈搏雖然強盛但不躁動,這是因為天生稟賦好,是長壽的徵兆,稱為「壽脈」。如果脈搏躁動急促,浮在表面卻沒有根基,這是孤陽外越的現象,很快就會死亡。年輕力壯的人脈搏細微而和緩,三部脈搏同樣有力,這是天生安靜平和的體質,稱為「陰脈」。如果脈搏細微而僵硬,前後脈象不一致,就可以判斷此人將不久於人世。
陰性疾病的脈搏,有沉、緊、數等表現,張仲景將這些統稱為「微細」。因為沉脈必須用力按壓才能摸到,而緊脈和數脈也隱藏在沉細的脈搏中,不像陽性疾病的脈搏那樣浮大而緊數。
薛氏說:人們只知道數脈是熱證的表現,卻不知道沉細的脈搏中出現數脈,其實是寒邪很重,是真正的陰寒證。這種脈搏有時會達到七八次,但按下去卻沒有力量,只是次數多而已,應該仔細觀察。
脈法起源於岐伯和黃帝,主要用來測量病情、判斷生死而已,哪有什麼太素的說法呢?自從楊上善推崇《太素脈法》後,把脈象與吉凶禍福聯繫起來,說得神乎其神,都是那些江湖術士假託《太素》的名義,來神化他們的說法而已。不過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參考的地方,例如:脈搏圓潤清淨,跳動次數分明,稱為「清脈」;脈搏散亂澀滯,跳動次數模糊不清,稱為「濁脈」。體質清且脈象清的人,富貴多喜事;體質濁且脈象濁的人,貧賤多憂愁;體質清但脈象濁的人,外表富貴但內心貧賤,失意的時候多,得意的時候少;體質濁但脈象清的人,外表貧賤但內心富貴,得意的時候多,失意的時候少。富貴長壽的人,脈象清而長;貧賤夭折的人,脈象濁而短促。脈象清而長的人,雖然富貴但可能早夭;脈象濁而短促的人,雖然貧賤但可能長壽。這些說法都是可以參考的,確實能作為判斷人生際遇的依據,但也不能脫離相面術的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