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五 (5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五 (5)
1. 六氣分合六部時日診候之圖
《經》曰:脈氣有餘,形氣不足生,是重以脈也。又曰:形肉已脫,九候雖調猶死,是重以形肉也。何經言之,相反若是?此二者,均不可偏廢也。夫脈氣有餘,里無大病也。形氣不足,未至肉脫也,何死之虞?若至形肉俱脫者,必久病也。此時客病雖無所苦,然氣血虧竭,依稀一線之氣,留連未絕,所以九候如絲,似乎和緩之象,然形如柴立,大肉已敗,脾主肌肉,土崩脾絕矣。難無風雨之侵,油干燈自盡耳。
一以尺中為根,人之有尺,猶樹之有根,水為天一之元,先天命根也。王叔和曰:寸關雖無,尺猶不絕,如此之流,何憂殞滅,謂其有根也。若腎脈獨敗,是無根矣。一以沉候為根,《經》曰:諸浮脈無根者,皆死。是謂有表無里,謂之孤陽不生。夫造化所以亙萬古而不息者,一陰一陽,互為其根也。
陰既絕矣,孤陽豈能獨存乎?二說似乎不同,實則一致。兩尺為腎部,沉候之六脈皆腎也。然則兩尺之無根,與沉取之無根,總屬腎水絕矣。故曰:脈貴有神。有神者,即重按有根之謂,譬如樹木根本一壞,雖猛力培植,終無發生之理。
寸脈浮太陽也。又兼疾脈,此陽中之陽也,名曰重陽。尺內沉細,陰也。又兼遲脈,此陰中之陰也,名曰重陰。上部重陽,下部重陰,陽亢陰隔,癲狂乃成,六脈有表無里,如濡脈之類,此名脫陰。六脈有里無表,謂之陷下,如弱脈之類,此名脫陽。六脈暴脫,此陰陽俱脫也。《經》曰:脫陰者目盲,脫陽者見鬼,陰陽俱脫者危。
《經》曰:持脈有道,虛靜為保,春日浮,如魚之遊在波。夏日在膚,泛泛乎萬物有餘。秋日下膚,蟲蟄將去。冬日在骨,蟄蟲周密,君子居室。故曰:知內者,按而紀之;知外者,終而始之。此六者,持脈之大法。
衝陽者,胃脈也,在足跗上(即腳面也)五寸,骨間動脈,上去陷谷三寸,蓋土者,萬物之母,衝陽脈不衰,胃氣猶在,病雖危,尚可生也。太谿者,腎脈也。在足內踝,後跟骨上(即足跗後兩面圓骨,俗名孤拐骨),動脈陷中,蓋水者,天一之元,太谿不衰,腎猶未絕,病雖危,尚可生也。太衝者,肝脈也。
在足大指本節後,二寸陷中,蓋肝者,東方木也。生物之始,此脈不衰,則生生之機尚可望也,故名生死之門。女人尤以此為主,蓋以婦人主血,而肝為血海,且東方生物之始也。氣海穴,在臍下一寸半,氣海者,男子生氣之海也。丹田穴在臍下三寸,即關元穴,乃足少陰任脈之會及陰陽之門戶,人身之根本,為精神藏聚之所,二處之動氣,即脈之根源也。
《經》曰:榮行脈中,衛行脈外,是言榮衛所行之道路,豈足以盡脈之變化哉!故《經》曰:根於中者,命曰:神機脈之所以神其用者,皆元神上鍾,而主宰其機臟腑精華,而變現其體,若以脈中惟以氣血為用,則尺寸之膚,莫非血氣也。皆可以按脈驗病矣。
白話文:
脈象的氣如果太強,而形體的氣不足,這是因為過分看重脈象的表現。又說,如果形體肌肉已經消瘦,即使脈象平和,仍然會死亡,這是因為過分看重形體肌肉的表現。這兩句話,好像互相矛盾,是怎麼回事呢?這兩方面都不能偏廢。脈象強盛,代表身體內部沒有大病。形體氣不足,但還沒到肌肉消瘦的程度,怎麼會有死亡的危險?如果到了形體肌肉都消瘦的程度,必定是久病了。這個時候,即使沒有明顯的病痛,也是氣血已經極度虧損,只剩下一絲微弱的氣息,勉強維持著,所以脈象微弱,看似平和,但形體卻像柴火一樣,肌肉已經敗壞,脾主管肌肉,脾的功能衰竭了。這樣就難以抵抗風雨的侵襲,就像油盡燈枯一樣。
一個方面是以尺脈作為根本,人有尺脈,就像樹有根一樣,水是先天之氣的來源,是生命的根本。王叔和說:即使寸脈和關脈沒有脈象,只要尺脈還在,這樣的人就不必擔心死亡,因為他還有根本。如果腎脈單獨衰敗,就代表沒有根本了。另一個方面是以沉脈作為根本,《黃帝內經》說:所有浮脈沒有根的,都是死亡的徵兆。這是因為只有表面的脈象,而沒有內在的根本,稱為孤陽不生。天地萬物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,是因為陰陽互相為根本。
陰氣已經斷絕,單獨的陽氣怎麼可能獨自存在呢?這兩種說法看似不同,其實是一致的。兩尺脈屬於腎的部位,沉脈中的六脈都與腎相關。那麼,兩尺脈沒有根,和沉脈沒有根,都代表腎水已經斷絕。所以說:脈象貴在有神。有神,指的就是重按下去有根的感覺,就像樹木的根本已經壞掉,即使再用力栽培,也沒辦法讓它重新生長。
寸脈浮在表面,屬於太陽,如果同時又脈搏跳動快速,就屬於陽中之陽,稱為重陽。尺脈沉在裡面而且細弱,屬於陰,如果同時又脈搏跳動遲緩,就屬於陰中之陰,稱為重陰。上部出現重陽,下部出現重陰,陽氣過盛,陰氣被阻隔,就會造成癲狂。六脈只有表面而沒有內在的,像是濡脈那樣,稱為脫陰。六脈只有內在而沒有表面的,稱為陷下,像是弱脈那樣,稱為脫陽。如果六脈突然完全消失,就代表陰陽都脫離了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脫陰的人會失明,脫陽的人會看到鬼怪,陰陽都脫離的人就會有生命危險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診脈有方法,要保持虛靜。春天診脈,脈象浮在表面,像魚在水中游泳一樣。夏天診脈,脈象在皮膚表面,像萬物生長繁榮一樣。秋天診脈,脈象下沉到皮膚裡面,像蟲子準備冬眠一樣。冬天診脈,脈象深入到骨頭裡面,像蟲子完全蟄伏一樣,君子安居在屋內。所以說:了解身體內在狀況的,要用按壓的方式來記錄;了解身體外在狀況的,要從頭到尾去觀察。以上六點,是診脈的重要法則。
衝陽脈是胃脈,在腳背上五寸(就是腳面),兩骨之間的動脈處,向上到陷谷穴三寸,土是萬物之母,衝陽脈不衰弱,代表胃氣還在,即使病情危急,也還有生存的機會。太谿脈是腎脈,在腳踝內側,跟骨的後方(就是腳後兩側的圓骨,俗稱孤拐骨),動脈凹陷的地方,水是先天之氣的來源,太谿脈不衰弱,代表腎氣還沒斷絕,即使病情危急,也還有生存的機會。太衝脈是肝脈,在腳大拇指本節後兩寸的凹陷處,肝是東方之木,是萬物生長的開始,這個脈不衰弱,就代表還有生機,所以稱為生死的門戶。對女性來說尤其重要,因為婦女的根本是血,而肝是血的海洋,而且東方是萬物生長的開始。氣海穴在肚臍下寸半,氣海是男子元氣匯聚的場所。丹田穴在肚臍下三寸,就是關元穴,是足少陰任脈交會的地方,也是陰陽的門戶,是人身的根本,是精神藏聚的地方,這兩個地方的氣機,就是脈象的根源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榮氣在脈中運行,衛氣在脈外運行,這句話是說榮衛之氣運行的道路,難道能完全概括脈象的變化嗎?所以《黃帝內經》說:根源在身體內部的,稱為神機。脈象之所以能發揮神奇的作用,是因為元神凝聚,主宰著臟腑的功能,讓臟腑精華在身體上顯現出來。如果認為脈象中只有氣血在運行,那麼身體每一寸的皮膚,不都是氣血嗎?都可以透過按脈來檢驗病情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