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五 (4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五 (4)
1. 論脈緊要諸條
手少陰心,洪大而散。手太陰肺,浮澀而短。手厥陰心胞絡,浮大而散。手少陽三焦,洪大而急。手陽明大腸,浮短而滑。手太陽小腸,洪大而緊。凡肝弦、心洪、脾緩、肺毛、腎石、俱要中和,太過固病,不足亦病。太過者,脈來強實是也。病在外不及者,脈來虛微是也。
病在中。
白話文:
手少陰心經的脈象,如果呈現洪大而散亂,這是不正常的。手太陰肺經的脈象,如果呈現浮、澀而短促,這也是不正常的。手厥陰心包絡經的脈象,如果呈現浮、大而散亂,這也是不正常的。手少陽三焦經的脈象,如果呈現洪大而急促,這也是不正常的。手陽明大腸經的脈象,如果呈現浮、短而滑利,這也是不正常的。手太陽小腸經的脈象,如果呈現洪大而緊繃,這也是不正常的。
總而言之,肝的脈象應該像琴弦般柔和,心的脈象應該洪大有力但不散亂,脾的脈象應該和緩,肺的脈象應該輕柔如毛,腎的脈象應該沉穩如石。這些脈象都應該保持中和,太過或不及都會導致疾病。所謂太過,就是脈來強勁有力;所謂不及,就是脈來虛弱細微。
如果脈象反映出疾病在中焦。
2. 六氣分合六部時日診候之圖
時令者;四時之變脈與之應也。十二月大寒,至二月春分,為初之氣,厥陰風木主令,《經》云:厥陰之至,其脈弦。春分至小滿為二之氣,少陰君火主令,《經》云:少陰之至,其脈鈞。小滿至六月大暑,為三之氣,少陽相火主令,《經》曰:少陽之至,大而浮。大暑至八月秋分,為四之氣,太陰濕土主令,《經》曰:太陰之至,其脈沉。
秋分至十月小雪,為五之氣,陽明燥金主令,《經》曰:陽明之至,短而澀。小雪至十二月,大寒為六之氣,太陽寒水主令,《經》曰:太陽之至大而長。
以平治之紀為例,若太過之紀,其氣未至,而至從節前十二日為度,不及之紀其氣至而未至,從節後十三日為度。太過之歲,從左尺浮分起立春,不及之歲,從左關中分起立春,依次而推之,此六氣至理,而方書所未發者,必於平旦,陰氣未散,陽氣未動,飲食未進,言語未吐之時,清心調息,逐部細究,則時令之病,可以前知。
診得六部俱平則已,若有獨大、獨小、獨浮、獨沉、獨長、獨短,與各部不同,依圖斷之,無不驗者。假如左關中候,脈獨弦大,已知雨水後,驚蟄邊,有風熱之病,蓋弦主風,而大主熱也。且左關又為風木之令故也。如右尺沉分,脈獨緩滯而實大,已知芒種後,夏至邊,有濕熱之病,蓋緩滯主濕,實大主熱也。若緩滯虛大,乃濕熱相火為患,蓋緩滯為濕,而虛大為相火也。
且在沉分,沉亦主濕,又在相火之位故也。久病之人,六脈俱濁滯,惟右寸中候,脈得從容和緩,清淨無滯,已知霜降後,立冬邊必愈,其餘仿此而推之,百不一失也。
夫按政運者,所以明不應之脈,蓋不應者,沉細也,有其診則見矣。凡值此不應,乃歲運合宜,不必求治,誤治之,反伐天和。
土運為南政,土位居中,面南行令故也。其餘四達以蓋事之,北面受令,故為北政。
甲已二年,為土運南政,如運少陰司天,則兩寸不應,厥陰司天,則右寸不應,太陰司天,則左寸不應。少陰在泉,則兩尺不應,厥陰在泉,則右尺不應,太陰有泉,則左尺不應。
乙丙丁戊庚辛壬發八年,皆為北政,如遇少陰司天,則兩尺不應,厥陰司天,則右尺不應,太陰司天,則左尺不應。少陰在泉,則兩寸不應,厥陰在泉,則右寸不應,太陰在泉,則左寸不應。
如尺當不應,而反浮大,寸當浮大,而反沉細,寸當不應,而反浮大,尺當浮大,而反沉細,是謂尺寸反,《經》曰:尺寸反者,死。如右當不應而反浮大,左當浮大而反沉細,左當不應而反浮大,右當浮大而反沉細,是謂左右反,《經》曰:左右反者,死。
真臟者,所以明不治之脈,蓋人以胃氣為本,胃氣脈者,應手中和,意思忻忻,悠悠揚揚,難以名狀是也。太過不及者,病。但得真臟脈,不得胃氣者,死。
白話文:
時令與脈象的關係:
時令變化與脈象是相互對應的。從十二月大寒到二月春分,這段時間屬於初之氣,由厥陰風木主導,此時的脈象應該是像弓弦一樣的弦脈。《內經》說:厥陰當令時,脈象會呈現弦脈。從春分到小滿,屬於二之氣,由少陰君火主導,此時的脈象應該是均勻調和的鈞脈。《內經》說:少陰當令時,脈象會呈現鈞脈。從小滿到六月大暑,屬於三之氣,由少陽相火主導,此時的脈象應該是寬大且浮在表面的浮脈。《內經》說:少陽當令時,脈象會呈現大而浮的脈象。從大暑到八月秋分,屬於四之氣,由太陰濕土主導,此時的脈象應該是沉在底下的沉脈。《內經》說:太陰當令時,脈象會呈現沉脈。從秋分到十月小雪,屬於五之氣,由陽明燥金主導,此時的脈象應該是短而澀的脈象。《內經》說:陽明當令時,脈象會呈現短而澀的脈象。從小雪到十二月大寒,屬於六之氣,由太陽寒水主導,此時的脈象應該是寬大且長的長脈。《內經》說:太陽當令時,脈象會呈現大而長的脈象。
氣運的偏頗與時機:
以正常平和的氣運為標準,如果氣運過盛,雖然還沒到時令,但氣機往往會提早到來,通常會提前十二天。如果氣運不足,雖然已經到了時令,但氣機卻會延遲到來,通常會延後十三天。氣運過盛的年份,從左手寸口浮位起算立春;氣運不足的年份,從左手關中位置起算立春。依此類推,便可得知六氣的運行規律。這是醫書上沒有闡明的道理。診脈時,必須在清晨、陰氣未散、陽氣未動、還沒飲食、還沒開口說話的時候,靜心調息,仔細按摸各部位的脈象,才能預知時令疾病的發生。
診脈的要點:
如果六部脈象都平和,就沒有問題。如果出現單獨某一部脈象特別大、特別小、特別浮、特別沉、特別長、特別短,或者與其他部位不同,就必須根據圖解來判斷,通常都很準確。例如,如果左手關中脈象獨自呈現弦而大的脈象,就知道在雨水之後、驚蟄前後,可能會發生風熱的疾病,因為弦脈代表風,大脈代表熱,而且左關又屬於風木主導的位置。如果右手尺部沉位脈象獨自呈現緩慢、遲滯而且實大的脈象,就知道在芒種之後、夏至前後,可能會發生濕熱的疾病,因為緩滯代表濕,實大代表熱。如果脈象緩滯且虛大,表示是濕熱與相火共同作祟,因為緩滯代表濕,虛大代表相火,且位置在沉位,沉也代表濕,而且又屬於相火的位置。如果久病的人,六脈都呈現混濁遲滯,只有右手寸口脈象呈現從容和緩、清淨無滯,就知道在霜降之後、立冬前後,病就會痊癒。其他情況可以依照這個原則來推論,通常都不會出錯。
不應脈與歲運:
觀察「政運」是為了了解「不應」的脈象。所謂的「不應」是指脈象沉細。如果診脈時出現這種情況,表示該年歲運與身體相合,不需要治療,如果誤用藥物反而會損害身體的自然平衡。
土運屬於南政,因為土位於中央,面向南方主導氣運。其他的氣運分布於四面,覆蓋所有事物,而北方則接受氣運的號令,所以屬於北政。
甲己兩年為土運南政。如果當年是少陰司天,兩手寸部脈象會不應;如果當年是厥陰司天,右手寸部脈象會不應;如果當年是太陰司天,左手寸部脈象會不應。如果當年是少陰在泉,兩手尺部脈象會不應;如果當年是厥陰在泉,右手尺部脈象會不應;如果當年是太陰在泉,左手尺部脈象會不應。
乙丙丁戊庚辛壬發這八年都屬於北政。如果當年是少陰司天,兩手尺部脈象會不應;如果當年是厥陰司天,右手尺部脈象會不應;如果當年是太陰司天,左手尺部脈象會不應。如果當年是少陰在泉,兩手寸部脈象會不應;如果當年是厥陰在泉,右手寸部脈象會不應;如果當年是太陰在泉,左手寸部脈象會不應。
脈象的異常與危險:
如果尺部本來應該不應,反而呈現浮大的脈象;寸部本來應該呈現浮大,反而呈現沉細的脈象;寸部本來應該不應,反而呈現浮大的脈象;尺部本來應該呈現浮大,反而呈現沉細的脈象,這就稱為「尺寸反」,《內經》說:「尺寸反,死。」如果右邊脈象本來應該不應,反而呈現浮大的脈象;左邊脈象本來應該呈現浮大,反而呈現沉細的脈象;左邊脈象本來應該不應,反而呈現浮大的脈象;右邊脈象本來應該呈現浮大,反而呈現沉細的脈象,這就稱為「左右反」,《內經》說:「左右反,死。」
真臟脈與胃氣:
觀察「真臟脈」是為了了解「不治」的脈象。人的根本在於胃氣,胃氣的脈象應該是應手中和、心平氣和、悠閒自在、難以用言語形容的狀態。如果脈象過盛或不及都表示有病。如果診到真臟脈,但沒有胃氣,就表示生命垂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