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五 (3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五 (3)
1. 診五臟動數止脈
診心部脈:一動心,二動脾,三動肺,四動腎,五動肝。
診肝部脈:一動肝,二動心,三動脾,四動肺,五動腎。
診腎部脈:一動腎,二動肝,三動心,四動脾,五動肺。
診肺部脈:一動肺,二動腎,三動肝,四動心,五動脾。
診脾部脈:一動脾,二動肺,三動腎,四動肝,五動心。
以上不過明其生生循環不息之義,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,水生木,木生火,而無間斷一息不運也。
六動,七動,八動,九動,十動,十一,十二,十三,十四,十五,十六,十七,十八,十九,二十,二十一,二十二,二十三,二十四,二十五,二十六,二十七,二十八,二十九,三十,三十一,三十二,三十三,三十四,三十五,三十六,三十七,三十八,三十九,四十,四十一,四十二,四十三,四十四,四十五
以上各就本經等起動脈循環於五臟之中,周而復始,循遇何臟而得止脈,則以止脈之臟而斷其吉凶。如四十五動之中,而無止脈見者,則是無病也。
白話文:
在診斷五臟的脈搏時,其循環次序如下:
診斷心臟的脈象:第一次跳動與心臟相關,第二次跳動反映脾臟狀態,第三次跳動與肺臟相關,第四次跳動反映腎臟狀態,第五次跳動與肝臟相關。
診斷肝臟的脈象:第一次跳動與肝臟相關,第二次跳動反映心臟狀態,第三次跳動與脾臟相關,第四次跳動反映肺臟狀態,第五次跳動與腎臟相關。
診斷腎臟的脈象:第一次跳動與腎臟相關,第二次跳動反映肝臟狀態,第三次跳動與心臟相關,第四次跳動反映脾臟狀態,第五次跳動與肺臟相關。
診斷肺臟的脈象:第一次跳動與肺臟相關,第二次跳動反映腎臟狀態,第三次跳動與肝臟相關,第四次跳動反映心臟狀態,第五次跳動與脾臟相關。
診斷脾臟的脈象:第一次跳動與脾臟相關,第二次跳動反映肺臟狀態,第三次跳動與腎臟相關,第四次跳動反映肝臟狀態,第五次跳動與心臟相關。
這些脈象的跳動次序顯示了五臟間生生不息、循環不已的關係,心火可以養脾土,脾土可以養肺金,肺金可以養腎水,腎水可以養肝木,肝木又可以養心火,這個循環永不停歇。
從第六次跳動開始一直到四十五次跳動,每一個脈象的跳動都在五臟中循環。當脈象在某個臟器停止,即表示該臟器的健康狀況,可據此判斷病情的吉凶。如果在四十五次跳動中,沒有任何一次出現停止的脈象,那麼這個人應該是健康的。
2. 論脈緊要諸條
先哲有言,脈有神機,微而莫顯,胸中了了,指下難明,況胸中昧昧而思,指下全生,其可得乎?若不比類以晰其似,對舉以別其殊,辯兼至以定名,察平脈以昭治,分六氣以測證,按運政以觀應,審真臟以知仁,則臨視憑何?而治安之法奚賴,故逐條具後,使學者一覽無遺矣。
熱則脈數,寒則脈遲,沉主在裡,浮主在表,虛者脈虛,實者脈實,澀為血枯氣滯,滑為痰盛陰強,此八者,乃脈之大綱領也。長則氣治,短則氣病,數則煩心,大則病進,上盛則氣高,下盛則氣脹,代則氣衰,細則氣少,澀則心痛,此八者,乃病之見於脈也。
比類者,所以明相類之脈,洪與虛皆浮也。浮而有力為洪,浮而無力為虛。沉與伏皆沉也,沉脈行於筋間,重按即見,伏脈行於骨間,重按不見,必推筋至骨,乃可見也。數與緊皆急也。數脈以六至得名,緊則不必六至,惟弦急而左右彈,狀如切緊繩也。遲與緩皆慢也。遲則三至,極其遲慢,緩則四至,徐徐不迫。
實與牢皆兼弦大實長之四脈也。實則浮中沉三取皆然,牢則但以沉候取也。洪與實皆有力也。洪則重按少衰,實則按之亦弦也。革與牢皆大而強也。革則浮取而得,牢則沉取而見也。濡與弱皆細小也。濡在浮分,重按即不見也。弱主沉分,輕取不可見也。細與微皆無力也。細則指下分明,微則似有若無,模糊難見矣。
短與動皆無頭尾,短為陰脈,其來遲滯,動為陽脈,其來數滑,促結澀代,皆有止者也。數時一止為促,緩時一止為結,往來遲滯,似止非止為澀,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,止有定數為代。
對舉者、所以明相反之脈。浮沉者,脈之升降也。遲數者,脈之急慢也。滑澀者,脈之通滯也。虛實者,脈之剛柔也。長短者,脈之盈縮也。洪微者,脈之盛衰也。緊緩者,脈之張弛也。牢革者,脈之內外也。動伏者,脈之出處也。促結者,脈之陰陽也,濡弱者,脈之窮於進退者也。
芤弦者,脈之見於盛衰者也。《經》曰:前大後小,前小後大,來疾去徐,來徐去疾,去不盛,來反盛,去盛來不盛,乍大乍小,乍長乍短,乍數乍疏,是又二脈之偶見者也。
兼至者,合眾脈以成一脈也。浮而細,且軟為濡。沉而細,且軟為弱,浮而極細極軟,似有若無為微,浮而且大且弦且長之合為革,沉而且大且長且弦之合為牢,且大且長,浮中沉皆有力為實。
平脈者,各部之本脈也。輕以取腑,重以取臟,諸陽脈為腑,諸陰脈為臟。然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浮亦有臟,沉亦有腑,故取脈有權,不可執也。足厥陰肝,沉而弦長,足少陰腎,沉石而滑;足太陰脾,中和而緩。足少陽膽,弦大而浮。足陽明胃,浮長而澀。足太陽膀胱,洪滑而長。
白話文:
先賢曾說,脈象之中藏有微妙的運作機制,雖然細微卻影響深遠,醫生心裡清楚,但在指尖感受卻難以言喻,更何況心中糊塗,指尖的感受更是模糊不清,這樣如何能準確診斷呢?如果不通過比較相似的脈象來釐清差異,對照不同脈象來辨別特徵,辨識複雜脈象以定義命名,觀察正常脈象以明確治療,根據六氣變化來預測病情,按照運行規律來觀察反應,審視真臟脈象來瞭解病態,那麼醫生臨牀診斷依據什麼呢?而治療的原則又從何而來呢?因此,以下逐條詳細說明,讓學習者可以一目瞭然,不留遺漏。
熱病脈搏會加快,寒病脈搏會減慢,脈象沉是病在內臟,脈象浮是病在表皮,虛症脈象虛弱,實症脈象強實,脈象澀表示血液乾涸或氣滯,脈象滑表示痰多或陰氣過盛,這八種脈象是基本脈象的要點。脈象長表示氣息調理,脈象短表示氣息紊亂,脈象快表示心煩,脈象大表示病情加重,上半身脈象旺盛表示氣息亢奮,下半身脈象旺盛表示氣息膨脹,脈象停頓表示氣息衰弱,脈象細表示氣息微弱,脈象澀表示心痛,這八種情況是疾病在脈象上的表現。
比類,是用來釐清相似脈象的方法,如洪脈和虛脈都屬於浮脈,但是浮脈有力的是洪脈,無力的是虛脈。沉脈和伏脈都屬於沉脈,沉脈在筋膜之間跳動,用力按壓才能感受到,伏脈在骨膜之間跳動,即使用力按壓也感覺不到,必須推開筋膜直到骨膜,才能感受到。數脈和緊脈都屬於急脈,數脈以每分鐘跳動六次命名,緊脈不一定每分鐘跳動六次,只有一種緊繃感,像拉緊的繩子一樣。遲脈和緩脈都屬於慢脈,遲脈每分鐘跳動三次,非常緩慢,緩脈每分鐘跳動四次,緩慢但不至於停頓。
實脈和牢脈都兼有弦脈、大脈、實脈和長脈四種脈象,實脈在浮、中、沉三種位置都能感受到,牢脈只能在沉的位置感受到。洪脈和實脈都有力,洪脈在用力按壓時力量會減弱,實脈在按壓時仍保持弦脈。革脈和牢脈都是大而強的脈象,革脈在輕按時就能感受到,牢脈在深按時才能感受到。濡脈和弱脈都是細小的脈象,濡脈在浮的位置,用力按壓就感覺不到,弱脈在沉的位置,輕按時感覺不到。細脈和微脈都是無力的脈象,細脈在手指下清晰可感,微脈則似有若無,模糊難以捉摸。
短脈和動脈都沒有明顯的頭尾,短脈是陰脈,脈搏到來遲緩,動脈是陽脈,脈搏到來快速滑順,促脈、結脈、澀脈、代脈都有停頓的情況。脈搏快速時突然停頓的是促脈,脈搏緩慢時突然停頓的是結脈,脈搏來回緩慢,看似停頓卻不是真正停頓的是澀脈,脈搏中斷,無法自行恢復,且停頓次數固定的為代脈。
對舉,是用來釐清相反脈象的方法。浮脈和沉脈,代表脈象的上下運動。遲脈和數脈,代表脈象的快慢。滑脈和澀脈,代表脈象的流暢度。虛脈和實脈,代表脈象的硬度。長脈和短脈,代表脈象的長短。洪脈和微脈,代表脈象的強弱。緊脈和緩脈,代表脈象的鬆緊。牢脈和革脈,代表脈象的內外。動脈和伏脈,代表脈象的出現位置。促脈和結脈,代表脈象的陰陽。濡脈和弱脈,代表脈象的進退困難。
芤脈和絃脈,代表脈象的盛衰。經典中提到:前大後小,前小後大,來得快去得慢,來得慢去得快,去得不強烈,來得反而強烈,去得強烈來得不強烈,忽大忽小,忽長忽短,忽快忽慢,這些是偶爾出現的兩種脈象。
兼至,是將多種脈象合併成為一種脈象。浮脈且細且軟是濡脈,沉脈且細且軟是弱脈,浮脈且極細且極軟,似有若無是微脈,浮脈且大且弦且長的合併為革脈,沉脈且大且長且弦的合併為牢脈,且大且長,浮、中、沉三種位置都有力的脈象是實脈。
平脈,是各部位的基本脈象。輕按取的是腑部脈象,重按取的是臟部脈象,陽脈是腑部脈象,陰脈是臟部脈象。然而,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浮脈也有臟部脈象,沉脈也有腑部脈象,因此取脈時需要靈活掌握,不能固守成規。足厥陰肝脈象沉且弦長,足少陰腎脈象沉且堅硬且滑,足太陰脾脈象中和且緩慢。足少陽膽脈象弦且大且浮,足陽明胃脈象浮且長且澀,足太陽膀胱脈象洪且滑且長。
手少陰心脈象洪且大且散,手太陰肺脈象浮且澀且短,手厥陰心包絡脈象浮且大且散,手少陽三焦脈象洪且大且急,手陽明大腸脈象浮且短且滑,手太陽小腸脈象洪且大且緊。肝脈弦、心脈洪、脾脈緩、肺脈浮、腎脈沉,都要求中和,太過或不足都會導致疾病。太過指的是脈象強實,不足指的是脈象虛微。
以上所述,都是對於各種脈象的詳細解析和理解,對於臨牀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