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2)

1. 疝症大小總論合參

血疝者,狀如黃瓜,在於小腹兩傍,橫骨兩端,俗名便癰,此乃得之重感春夏大燠勞動,使內氣血流溢,滲入脬囊,結成癰腫也。氣疝者,上連腎區,下及陰囊,是或號哭忿怒,氣鬱急迫而脹疼,此必因父精怯陰痿,強力入房成胎,乃胎病也。狐疝者,其狀如瓦,臥則入腹,行則乃出。

筋疝者,陰莖腫脹,或潰膿而痛,裡急筋縮,或莖中痛,痛極則癢,或陰不收,白物如精,而隨溺出,此得於房勞,或邪術所致也。更有木腎者,蓋心火下行,腎水自溫,真陽下降,腎氣自和,既溫且和,焉有木強者哉!此因嗜欲內戕腎虛,以致陰陽水火不接,乃沉寒脹大而痛硬也。

然五臟皆有疝症,故曰:腎脈大急沉為腎疝,肝脈大急沉為肝疝,心脈搏滑急為心疝,肺脈沉搏為肺疝,三陽急為瘕,三陰急為脾疝,三陽者,足太陽膀胱也。三陰者,足太陰脾經也。蓋太陽受寒,血則凝而為瘕,太陰受寒,氣則聚而為疝,故血為瘕,疝為氣,間亦有氣血相兼者,於此可見五臟之各有疝也。

在小兒多因啼怒不止,有動陰氣閉擊於下,結聚不散而得之,或因胎婦啼泣過傷,令兒生下,小腸氣閉,亦變此候,凡虎口紋赤者為胎疝,紋青者是啼怒所致也。更有陰腫者,是因少陰之經不足,而風冷乘之,少陰之經通於陰,風冷與血氣相搏,故結聚成腫,及夫啼怒不止,氣閉於下,加以水濕外襲,亦令陰腫。

更有外腎膚囊赤腫通明,及女陰戶腫脹而痛者,皆心火移熱於膀胱,如光浮而不燥不痛者,此肝虛不能疏達也。若陰丸偏腫,結聚一邊,獨大極痛者,此名偏墜,非怒氣傷肝,即寒束內熱,或被暑邪所侵,傳注膀胱,侵凌外腎也。

是症專主肝經,治法風則散之,寒則溫之,暑則解熱,濕則滲水,驚怒則調其心氣,氣水相搏,則行其小便,然未有不內因氣結,外因寒濕,故寬小腸之氣,及溫暖疏風滲濕,皆所必要。

《經》以任脈為病,而結七疝,總言病之原也。所云:沖狐㿗厥瘕㿉㿉癃,分言疝之狀也。巢氏強分厥癥寒氣盤胕狼之七種,宜張子和非之曰:此俗工所立,謬名是矣。反其立論,但辨陰器專屬肝經受病,與小腸膀胱腎絕不相干,又分寒水筋血氣狐㿗之七名,此其謬與巢氏無異矣,不知《內經》自有七疝,而任脈為七疝之原,疝為筋病,皆挾肝邪則可,若言止在厥陰,不幾與經相反耶,學者當以《內經》為正,不得惑於多歧,大抵寒則多痛,熱則多縱,濕則腫墜,虛者亦然,在血分者不移,在氣分者多動也。蓋睪丸有兩,左丸屬水,水生肝木,木生心火,三部皆司血,統納左之血者,肝也。

右丸屬火,火生脾土,土生肺金,三部皆司氣,統納右之氣者,肺也。故諸寒收引則血泣而歸肝,下注於左丸,諸氣憤郁,則濕聚而歸肺,下注於右丸,且睪丸所絡之筋,非盡由厥陰,而太陰陽明之筋,亦入絡也。故患左丸者,痛多腫少,患右丸者,痛少腫多也。

白話文:

疝氣大小總論綜合參考

血疝,外觀像黃瓜,長在小腹兩側、恥骨兩端,俗稱便癰。這是因為春夏天氣濕熱,過度勞動,導致體內氣血流散,滲入陰囊,凝結成癰腫。氣疝,向上連到腎臟部位,向下到陰囊。可能是因為大聲哭鬧、憤怒,導致氣鬱急迫而脹痛。這種情況通常是父親精氣虛弱、陰莖萎軟,勉強行房懷孕,屬於胎兒的疾病。狐疝,形狀像瓦片,躺下時會縮回腹部,站立或行走時才會跑出來。

筋疝,陰莖會腫脹,甚至潰爛流膿而疼痛,內部會感到緊張筋縮,或是陰莖內部疼痛,痛到極點時會轉為搔癢,或是陰莖無法收縮,有白色像精液的液體隨著小便排出。這是因為房事過度勞累,或是受到邪術的影響。還有一種木腎,是因為心火下行,腎水自然溫暖,真陽下降,腎氣調和,既溫暖又調和,怎麼會有僵硬的情況呢?這是因為慾望過多,內部損傷腎虛,導致陰陽水火不協調,造成陰囊冰冷脹大而疼痛僵硬。

其實五臟都可能有疝氣,所以說:腎脈浮大急促且沉,是腎疝;肝脈浮大急促且沉,是肝疝;心脈浮滑急促,是心疝;肺脈沉而搏動,是肺疝。三陽脈急是瘕,三陰脈急是脾疝。三陽指的是足太陽膀胱經。三陰指的是足太陰脾經。太陽經受到寒氣,血液會凝結成瘕。太陰經受到寒氣,氣會聚集而形成疝。所以血凝為瘕,氣聚為疝,偶爾也有氣血兼有的情況。從這裡可以看出五臟都有各自的疝氣。

在幼兒身上,多是因為啼哭不止、生氣,導致陰氣受到擾動,閉塞於下方,結聚不散而發生。也可能是因為孕婦哭泣過度,導致胎兒出生後小腸氣閉塞,也可能發生這種情況。凡是虎口紋路發紅的,是胎疝;紋路發青的,是哭鬧生氣導致的。還有一種陰囊腫脹,是因為少陰經脈虛弱,受到風寒侵襲,少陰經脈連通陰部,風寒與血氣相搏,因此結聚成腫脹。加上啼哭不止,氣閉於下,又受到濕氣侵襲,也會導致陰囊腫脹。

另外,外陰的皮膚囊發紅腫脹、透明發亮,以及女性陰戶腫脹疼痛,都是因為心火移熱到膀胱。如果只是微微發亮而不乾燥、不疼痛,這是肝虛無法疏通。如果陰囊某邊偏腫,結聚在一邊,特別腫大且劇痛,這叫做偏墜。不是因為怒氣傷肝,就是寒氣束縛體內熱氣,或是受到暑邪侵襲,傳到膀胱,侵犯外陰。

這個疾病主要與肝經有關。治療方法是:風邪就用疏散的方法,寒氣就用溫熱的方法,暑氣就用解熱的方法,濕氣就用滲濕利水的方法,驚恐憤怒就調和心氣,氣和水相搏就用利小便的方法。但沒有不因內在氣結、外在寒濕而導致的。所以疏通小腸的氣機,溫暖身體、疏散風邪、滲濕利水,都是必要的。

醫書認為,任脈的病變會導致七種疝氣,總體來說明了疾病的根源。其中提到的衝疝、狐疝、㿗疝、厥疝、瘕疝、㿉疝、癃疝,是分別說明了疝氣的不同症狀。巢元方強行區分厥證為寒氣盤踞在腹股溝的七種情況,張子和反對說:這些是庸醫創造出來的錯誤名稱。他反駁這種說法,只認為陰部疾病專屬肝經受病,與小腸、膀胱、腎臟無關,又把疝氣分為寒疝、水疝、筋疝、血疝、氣疝、狐疝、㿗疝七種,這種錯誤和巢元方沒什麼區別。他們不知道《內經》自有七疝的說法,而且任脈是七疝的根源,疝氣屬於筋病,都可能夾雜肝邪。如果說只在厥陰經,豈不是和《內經》的說法相反嗎?學習醫學的人應該以《內經》的說法為準,不能被多種歧見迷惑。一般來說,寒氣導致的疝氣多疼痛,熱氣導致的疝氣多鬆弛,濕氣導致的疝氣多腫脹下墜,虛弱也可能這樣。在血分的疝氣,不會移動;在氣分的疝氣,多會移動。睾丸有兩個,左邊的睾丸屬水,水生肝木,木生心火,這三個部分都主管血液。統管左邊的血液的是肝臟。

右邊的睾丸屬火,火生脾土,土生肺金,這三個部分都主管氣。統管右邊的氣的是肺臟。所以各種寒氣收縮時,血液就會凝滯而歸於肝,下注到左邊的睾丸。各種氣憤鬱結時,濕氣就會聚集而歸於肺,下注到右邊的睾丸。而且睾丸所連的筋脈,不完全是由厥陰經所主,太陰、陽明經的筋脈也會連入其中。所以患左邊睾丸疾病時,多是疼痛而腫脹較少;患右邊睾丸疾病時,多是腫脹而疼痛較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