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1)

1. 合歡保元膏

外用諸方甚多,功少害深者六七,蓋不過辛熱香竄,斂澀而已。惟此二方,一則溫潤和平,一則監製得所,倘補藥得力,久則陽強,亦勿從此外治本病治標,終無濟也。

人參(一兩),當歸身(一兩二錢),白朮(一兩五錢),枸杞子(一兩),大附子(半隻),川椒(三錢)

水煎成膏,入麝二分,藏錫盒中,臨事津化用之。

白話文:

【合歡保元膏】

外用的各種藥方非常多,但功效小且副作用大的約佔了六七成,這些藥方通常不外乎是辛辣、熱性、香氣濃鬱和收斂作用的成分。只有這兩個藥方比較特別,一個藥方溫和滋潤且平衡,另一個則是在製造過程中控制得宜。如果補藥的效果好,長期使用後會讓身體的陽氣更強盛。然而,如果只是單純從外部治療,而忽略了根本的病因,最終還是無法解決問題。

所需材料如下:人參(一兩),當歸身(一兩二錢),白朮(一兩五錢),枸杞子(一兩),大附子(半隻),川椒(三錢)。

將以上材料用水煎煮成膏狀,再加入麝香二分,放入錫盒中保存。在需要時,可將藥膏溶化後使用。

2. 種子金丹

此當湖張虎侯之秘方也。內有桂附倭硫之熱,更有黃柏之苦寒以濟之,有蟾酥之毒,有雄黃之解以除之,復慮燥熱蘇油潤之。昔人立方周匝極矣。士君子苦於陽痿必欲外治,惟此二方可無大害。

川附子(一隻),草烏(一兩),川烏(一兩),母丁香(一兩),紫梢花(一兩),官桂(一兩),雄黃(五錢),蟾酥(一兩),良薑(五錢),五倍子(五錢),倭硫(七錢五分),黃柏(一兩),牡蠣(一兩),蛇床子(二兩),蘇合油(一兩),以上制度為末,白朮煎膏溶化,蟾酥為錠,夢遺水磨塗臍中,種子酒磨潤陽,午前用之,臨事時洗去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古代的一個祕方,名為「種子金丹」,原創者是當湖的張虎侯。該藥方成分複雜,包括了性質溫熱的肉桂、附子和硫磺,但又加入了黃柏這種苦寒的藥材來平衡其熱性。此外,雖然藥方中有蟾酥這種有毒成分,但也添加了雄黃來解毒。同時,為了避免藥物過於燥熱,還使用了蘇合油來增加濕潤度。前人設計這個配方時,考慮得非常周到。對於那些患有陽痿的紳士們,如果想通過外部治療的方式來改善,這個藥方或許是一個相對安全的選擇。

具體藥方如下:炮附子一顆,草烏、川烏、母丁香、紫梢花、官桂各一兩,雄黃五錢,蟾酥一兩,良薑、五倍子各五錢,硫磺七錢五分,黃柏、牡蠣各一兩,蛇牀子二兩,蘇合油一兩。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後,再以白朮煎煮的膏狀物調和,將蟾酥製成錠狀。使用時,可將藥錠用水磨碎,塗抹在肚臍上;或者用酒磨碎後,塗抹在陽具上以增強其功能,最好是在上午使用,在需要時清洗掉。

3. 疝症大小總論合參

《經》曰:任脈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,(任脈起於中極之下,以上毛際,循腹裡,上關元,總諸陰之會,故諸種疝症,無不由任脈為之原,諸經為之派耳。)從少腹上衝心而痛,不得前後為沖疝。(既上衝心,又不得大小便,能上而不能下也。)肝所生病為狐疝,(臥則入腹,立則出腹入囊,似狐之晝出穴而溺,夜入穴而不溺,故名狐疝也。蓋環陰器,上抵少腹者,乃肝經之部分,是受疝之處也。

一切疝證,非肝木受邪,即肝木自病,此言狐疝,乃肝經自病也。)三陽為病,發寒熱其傳為癲疝,(三陽者,手太陽小腸、足太陽膀胱、足少陽膽也。小腸膀胱皆在下部,膽與肝為夫婦,且支脈出氣街,繞毛際,故三陽皆能病疝也。㿗者,頑痹不仁,睪丸腫大如升如斗者是也。

)黃脈之至也,大而虛,積氣在腹中,有厥氣名曰厥疝。(黃脈,土脈也。肝木乘脾,故大而虛也。厥者,逆也,言厥逆上升也。肝部應春,於象為木,皆主上升,怒則氣上,故為厥疝。)脾傳之腎,病名疝瘕,少腹冤熱而痛出白。(脾受所不勝之邪,傳於所勝,則脾失運化之常。

又遇寒水之藏,則稽留成有形之瘕,瘕者,即方書所云狀如黃瓜者是也。有氣不得申曰冤,氣聚而痛白精自出。《經》曰:寸口脈沉而弱,疝瘕少腹痛。又曰:脈急者,疝瘕少腹痛。)足陽明之筋病,㿉疝,腹筋急;又曰:肝脈滑甚,為㿉疝。(既曰足陽明病㿉疝,又曰肝滑為㿉疝,則知此證肝木乘胃也。

㿉者,里大膿血甚,則下膿血也。)脾脈微大為疝氣,滑甚為㿉癃;又曰:腎脈滑甚為㿉癃。(內則裹膿血,外則小便閉,名曰㿉癃疝,此亦脾邪傳腎也。)

張子和曰:凡遺尿癃秘,陰痿胞痹,精滑白淫,皆男子之疝也。血涸不月,足躄咽乾癃秘,小腹有塊,前陰突出,後陰痔核,皆女子之疝也。但女子不名疝而名瘕。

疝者,是陰氣積於內,復為寒氣所襲而發,故《素問》以下論疝,皆以為寒,然不可單論曰寒,蓋雖為寒鬱而作,亦出醉飽無度,內蒸濕熱,痰積流於厥陰,木性急速又為寒束,是以痛甚,症雖見於腎病,實本乎肝,厥陰肝脈絡於陰器耳。可見內積濕熱,鬱於中,外被寒鬱束於外,且有痰飲食積,死血鬱結為病,故謂專主肝經,而與腎絕無相干也。

其候睪丸牽引少腹,或無形無聲,或有形如瓜,有聲如蛙,激搏而痛,無有定處,不堪忍者是也。其症有七,寒、水㿗、血,氣、狐、筋是也。寒疝者,厥陰經中受寒,故筋攣卵縮,其狀囊冷,結硬如石,陰莖不肖,或控睪丸而痛,此必得之於久坐濕地,寒氣鬱於外也。水疝者,囊腫痛而狀如水晶,陰汗時出,癢搔而出黃水,小腹按之而作水聲,此必得之於醉酒房勞,汗出遇風,濕熱乘虛,流結囊中,二便脹秘不通也。㿗疝者,陰囊脹大如升斗,不癢不痛,此因感受濕氣,是以陰核氣結,亦有瘹痛者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說:任脈生病,男子會出現體內七種疝氣,女子則會出現白帶和腹部腫塊。(任脈起於身體中間下方,沿著腹部向上到肚臍,是所有陰經的交會處,所以各種疝氣都源於任脈,其他經脈只是分支。)從下腹部向上衝到心口而疼痛,大小便不通暢,稱為衝疝。(既然會向上衝到心口,又不能正常排泄大小便,表示氣向上走而不能向下走。)肝臟引起的疾病稱為狐疝。(躺下時腫塊會縮回腹部,站立時腫塊會突出到陰囊,就像狐狸白天出洞排泄,晚上又回到洞裡一樣。因為環繞陰部,向上到下腹部的地方是肝經的範圍,也是容易發生疝氣的部位。所有疝氣疾病,不是肝木受邪氣影響,就是肝木本身生病。這裡說的狐疝,指的是肝經自己生病。)三陽經脈生病,會發冷發熱,發展下去會變成癲疝。(三陽經指的是手太陽小腸經、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。小腸和膀胱都在身體下方,膽和肝互為夫妻,而且分支也通過鼠蹊部,環繞陰毛邊緣,所以三陽經都可能引起疝氣。癲的意思是頑固麻木,睪丸腫大像升或像斗一樣大。)如果脈象呈現黃脈,會呈現大而虛弱的狀態,導致氣積聚在腹中,這種氣逆稱為厥疝。(黃脈屬於土,因為肝木侵犯脾土,所以脈象才會大而虛弱。厥的意思是氣逆,指氣逆向上升。肝臟對應春季,在五行中屬木,都主升發,人發怒時氣會上衝,所以會出現厥疝。)脾臟的病傳到腎臟,稱為疝瘕,下腹部會有悶熱疼痛感,並排出白色液體。(脾臟受到不應該承受的邪氣,傳到它所克的臟腑,就會失去正常的運化功能。如果又遇到屬水的腎臟,就會停滯形成有形的腫塊,這種腫塊就像書中說的黃瓜一樣。氣鬱結不得舒展叫做冤,氣積聚而疼痛,同時會流出白色精液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寸口脈沉而無力,會出現疝瘕和小腹痛。又說:脈搏急促,也會出現疝瘕和小腹痛。)足陽明經的筋脈生病,會出現㿉疝,腹部肌肉會感到緊張;又說:肝脈過於滑動,也會出現㿉疝。(既然說足陽明經生病會導致㿉疝,又說肝脈滑動也會導致㿉疝,就可以知道這種病是肝木侵犯胃引起的。㿉的意思是體內化膿,流出膿血。)脾脈稍微大而無力是疝氣,過於滑動則會出現㿉癃;又說:腎脈過於滑動也會出現㿉癃。(內部會積聚膿血,外部則會小便不通暢,稱為㿉癃疝,這也是脾臟的邪氣傳到腎臟造成的。)

張子和說:凡是遺尿、小便不暢、陰莖萎縮、膀胱痹痛、精液滑脫、遺精,都屬於男子的疝氣。女子則是月經停止、腿腳癱瘓、咽喉乾燥、小便不通暢、小腹有硬塊、陰部突出、肛門有痔瘡,這些都是女子的疝氣,只是女子不稱為疝而稱為瘕。

疝氣是因為陰氣積聚在體內,又受到寒氣侵襲而發作,所以《素問》以下討論疝氣,都認為是寒引起的。但是不能單純認為是寒氣引起的,雖然是由寒氣鬱結所致,也可能是因為暴飲暴食、體內濕熱過盛、痰液積聚在厥陰經,加上肝木的急速上升和寒氣的束縛,所以疼痛劇烈。雖然病症出現在腎臟,實際上根源在於肝臟,因為厥陰肝經絡於陰部。可見是因為體內積聚濕熱,鬱積在身體中間,加上外部寒氣的束縛,而且還有痰、飲食積滯、瘀血等病因,所以說疝氣主要與肝經有關,而與腎臟沒有直接關係。

疝氣的症狀有睪丸牽引著下腹部疼痛,可能沒有形狀或聲音,也可能形狀像瓜一樣,或有像青蛙叫的聲音,跳動著疼痛,沒有固定的位置,讓人難以忍受。疝氣的種類有七種,分別是寒疝、水疝、㿗疝、血疝、氣疝、狐疝和筋疝。寒疝是厥陰經受到寒氣侵襲,導致筋脈攣縮、睪丸收縮,陰囊冰冷、堅硬如石,陰莖萎縮不舉,或牽引睪丸疼痛。這通常是因為長時間坐在潮濕的地面上,寒氣鬱積在體外造成的。水疝是陰囊腫脹疼痛,形狀像水晶一樣,時常流出汗液,搔癢時會流出黃水,按壓小腹會聽到水聲。這通常是因為醉酒、性生活過度,出汗時吹到風,導致濕熱侵入體內,積聚在陰囊中,引起大小便脹痛不通暢。㿗疝是陰囊脹大像升或斗一樣大,不癢不痛,這是因為感受了濕氣,導致陰核氣結,也有出現腫痛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