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三 (12)
雜症大小合參卷三 (12)
1. 莊氏方
治解顱。
山茵陳,車前子,百合(各五錢),為末,烏牛乳汁調,塗足心及頭縫開處,帛裹,三日一換。
又方
驢頭骨不拘多少,燒灰研細,以清油調敷頭縫中。
一方
用狗頭骨、炙黃,為末,雞子清調塗。
白話文:
用山茵陳、車前子、百合各五錢,研成粉末,用烏牛乳汁調和,塗抹在足心和頭縫開裂的地方,用布包裹,三天換一次。
另外,也可以用驢頭骨燒成灰,研磨成粉末,用清油調和,塗抹在頭縫中。
還有一種方法是用狗頭骨,烤至黃色,研磨成粉末,用雞蛋清調和塗抹。
2. 全生湯
治感熱囟門忽腫。
天麻,蟬脫,防風,羌活,遠志肉(各五分),甘草(一分),川芎,桔梗(各四分),牛蒡子(炒,三分),燈心水煎服。
白話文:
治療因熱邪入侵導致囟門突然腫脹,可以用天麻、蟬蛻、防風、羌活、遠志肉各五分,甘草一分,川芎、桔梗各四分,牛蒡子炒制後三分,加燈心用水煎服。
3. 嬰寧湯
治吐瀉後,感寒囟陷。
人參(五分),附子(制,三分),木通,茯苓(各七分),升麻(煨,三分),川芎,棗仁(炒,各四分),甘草(炙,一分),姜水煎服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是治療吐瀉之後,又因為受寒而出現囟門凹陷的症狀。
藥方組成:
- 人參(五分)
- 附子(制,三分)
- 木通(七分)
- 茯苓(七分)
- 升麻(煨,三分)
- 川芎(四分)
- 棗仁(炒,四分)
- 甘草(炙,一分)
用法:
將以上藥材用薑水煎煮服用。
說明:
- 制:指附子經過炮製處理,減輕毒性。
- 煨:指升麻用火煨過,增強其功效。
- 炒:指棗仁用火炒過,去除寒性。
- 炙:指甘草用火炙過,增强其補脾益氣的效果。
藥理分析:
- 人參、附子、茯苓、甘草:補氣益氣,固本培元。
- 木通、升麻、川芎:疏風解表,清熱利濕。
- 棗仁:寧心安神,養血補虛。
現代醫學解釋:
這個方子可能針對的是急性胃腸炎引起的脱水,伴隨有受寒引起的頭部血管收縮,導致囟門凹陷。藥方通過補氣固表、清熱利濕、溫陽散寒的方式,來促進機體恢復。
注意:
- 此方僅供參考,請勿自行用藥。
4. 烏附膏
治囟陷。
棉川烏(生用),雄黃(二錢),附子(生用,五錢),各為末,用生蔥連根葉打成膏,空心貼囟上。
白話文:
治療囟門凹陷。
使用生的棉川烏,雄黃兩錢,生的附子五錢,各自研磨成粉末,用帶根的生蔥搗成膏狀,早晨空腹時貼在囟門上。
5. 鵝口(胎症)
鵝口者,乃胎熱蘊蓄心脾,上蒸於口,舌上遍生白屑,如鵝之口。更有小兒舌下有膜,如石榴子樣,連於舌根,令兒言語不發不轉,可摘破之。若血出無害。不止,燒發灰摻之。
白話文:
患有鵝口瘡的小兒,是因爲體內熱毒積聚在心脾,向上燻蒸到口腔,使得舌頭上面長滿了白色的斑點,就像鵝的嘴巴一樣。另外,有的小兒在舌頭下面有像石榴籽樣的薄膜,連接着舌根,導致孩子說話不清或者不能靈活轉動舌頭,可以將其挑破。如果挑破後出血不會有危險。如果血流不止,可以用燒焦的頭髮灰敷上去。
6. 垂癰(胎症)
垂癰、懸癰者,宛如蘆籜盛水之狀,治宜刺之,令泄去青黃赤血,鹽湯洗拭,蜜調一字散少許,敷之,再生再刺可也。
白話文:
垂下的癰腫或是吊著的癰腫,形狀像盛滿水的蘆葦筒,治療時應當用針刺破,讓裏面的青黃色或紅色的血流出來,然後用鹽水清洗乾淨,再用蜜調合少量的一字散敷在上面,如果新的癰腫再次長出可以再次用針刺治療。
7. 重齶重齦(胎症)
重齶者,附生上齶,有物脹起,宛如懸癰者是也。如著齒齦者,即名重齦。是脾胃挾熱,氣血不能收斂,治法速宜綿纏長針露鋒,刺腫之處,去其惡血則消。若再生再刺,否則有妨乳食。總小兒出胎之後,血氣收斂成血,則口肉舌上喉頰皆淨。若血氣不斂,胎毒上攻,則乃成矣。
白話文:
上顎長出贅肉,就像懸掛的腫瘤一樣,如果長在牙齦上就叫做重齦。這是因為脾胃積熱,氣血無法收斂所致。治療方法是用綿線纏繞長針,露出針尖,刺入腫脹處,排出積血即可消腫。如果腫瘤再生,就要再次刺針,否則會影響孩子吃奶。一般來說,嬰兒出生後,血氣收斂成血,口、舌、喉嚨、臉頰都會乾淨。如果血氣不收斂,胎毒上攻就會形成這種情況。
8. 滯頤(兒科)
脾液為涎,脾胃虛冷,不能收攝,故涎流出,而潰於頤間也,宜用溫脾斂溫為主。《經》又曰:舌縱涎下,皆屬於熱,當兼脈俗參詳可也。更有時時吐唾者,由腎氣先天稟受不足,玄池不能收攝精華,宜用地黃丸服之。
白話文:
唾液是由脾臟生成的,脾胃虛寒、功能不足時,就無法收攝唾液,導致唾液流出,積聚在下顎。這時應該用溫補脾胃、收斂唾液的方法治療。醫書上也記載,舌頭伸出、唾液流下的情況,多半是體內有熱,需要參考脈象和症狀,綜合判斷。另外,有些人會不停地吐口水,這是因為腎氣先天不足,無法收納精華,應該服用地黃丸來滋補腎氣。
9. 溫脾丹
治脾冷滯頤,廉泉穴不能收攝所致。
丁香,木香(各一兩),半夏(一兩),同生姜六兩,搗細,炒,令黃,去姜,青橘皮、白米、乾薑(炒)各五錢,為末,麵糊丸飲下。一方加人參、肉豆蔻。甘草。又方加益智仁。
白話文:
治療脾胃虛寒、氣滯所致的口角下垂,廉泉穴無法收攝津液,可以用丁香、木香各一兩,半夏一兩,和生薑六兩搗碎,炒至黃色,去除生薑,再加入橘皮、白米、乾薑(炒)各五錢,研磨成粉末,用麵糊做成丸子服用。另一方可以用人參、肉豆蔻和甘草。還有一方可以加益智仁。
10. 清脾飲
治脾經蘊熱,而舌下廉泉穴,不能挾制而下者。
人參(四分),黃連(酒炒,四分),茯苓(八分),山藥(飯鍋上蒸熟,炒黃,六分),米仁(炒黃,一錢),石斛(五分),石膏(煅,一錢),半夏(四分),微姜水拌,加蓮子去心七粒,燈心七莖,水煎,食遠服。
白話文:
治療脾經積熱,導致舌下廉泉穴不能控制津液下行的情況。
藥方:人參四分,黃連(酒炒)四分,茯苓八分,山藥(飯鍋上蒸熟,炒黃)六分,米仁(炒黃)一錢,石斛五分,石膏(煅)一錢,半夏四分,用微姜水拌勻,再加入蓮子(去心)七粒,燈心七莖,水煎,飯後服用。
11. 考變蒸(兒科)
凡視芽兒之病,須審變蒸之期,當此誤投藥石,蒸長生氣全消。凡三十二日為一變,六十四日為蒸。三十二日一變者,以人三十二齒相應也。共有二十八齒者,以不足日變也。人有三百六十五骨,內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,則止三百二十數,自生下一日,則主十段,十日即百段,三十二日,則三百二十段為一變,其骨之餘氣,自腦分入齦中而為齒,自生下三十二日一變,而生癸腎臟氣,屬足少陰經,主身熱而耳骩俱冷,唇起白泡。
六十四日則二變一蒸,而生壬膀胱腑氣,屬足太陽經,主寒熱將發而頻噴嚏,哯乳多嗔,上唇微腫,腎與膀胱屬水,水數一,故先變生之。九十六日則三變,而生丁心臟氣,屬手少陰經,主體熱汗出,恐畏虛驚。一百二十八日,則四變二蒸,而生丙小腸腑氣,屬手太陽經,主壯熱渾身,心與小腸俱火,火數二,故二蒸成之。一百六十日則五變,而生乙肝臟氣,屬足厥陰經,主掌骨成而學匍匐。
白話文:
觀察嬰兒的疾病,必須仔細審查身體變化和蒸長的時期。如果在此期間用藥不當,就會損害嬰兒的生長氣,使其完全消失。
每三十二天為一次變化,六十四天為一次蒸長。三十二天一次變化,是因為人有三十兩個牙齒,相應於這個數字。有些人只有二十八顆牙齒,則表示他們的變化時間會比正常情況少幾天。人體有三百六十五根骨頭,除去手腳中的四十五根碎骨,剩下三百二十根。從出生起,每天長十段骨頭,十天長一百段,三十二天長三百二十段,這就完成一次變化。骨頭的餘氣,從腦部進入牙齦,形成牙齒。從出生起三十二天一次變化,會產生癸腎臟氣,屬於足少陰經,這會導致身體發熱,但耳朵和腳踝卻冰冷,嘴唇出現白色水泡。
六十四天則兩次變化,一次蒸長,會產生壬膀胱腑氣,屬於足太陽經,這會導致孩子出現寒熱交替,頻繁打噴嚏,吐奶,愛生氣,上嘴唇略微腫脹。腎與膀胱屬水,水的數目為一,因此先出現變化後才蒸長。九十六天則三次變化,會產生丁心臟氣,屬於手少陰經,這會導致孩子身體發熱,出汗,容易驚恐不安。一百二十八天,則四次變化,兩次蒸長,會產生丙小腸腑氣,屬於手太陽經,這會導致孩子發高燒,全身發熱。心與小腸都屬火,火的數目為二,因此兩次蒸長才能產生小腸之氣。一百六十天則五次變化,會產生乙肝臟氣,屬於足厥陰經,這會導致孩子掌骨長成,開始學著爬行。
一百九十二日則六變三蒸,而生甲膽腑氣,屬足少陽經,主情昏神倦,眼閉不開,蓋肝膽屬木,木數三,故三蒸成之。二百二十四日,則七變而生辛肺臟氣,屬手太陽經,主情思恓惶,而愛多哭。二百五十六日,則八變四蒸,而生庚大腸腑氣,屬手陽明經,主微利腸鳴,而蒸熱,蓋肺與大腸屬金,金數四,故四蒸成之。二百八十八日,則九變而生已脾臟氣,屬足太陰經,主身熱吐瀉。
三百二十日則十變五蒸,而生戊胃腑氣,屬足陽明經,主不食腹痛,吐乳微汗,蓋土數五,故五蒸成之。心胞絡為臟,屬手厥陰經,三焦為腑,屬手少陽經,二者,俱無形狀,故不變,而又不蒸。若至十變五蒸既訖,則共三百二十日矣。復有三大蒸焉,以六十四日一蒸之數而計之,則又有一百九十二日,與前變蒸之數,共五百一十二日矣。
白話文:
人體在懷孕的一百九十二天時,經歷六次變化和三次蒸煉,就會產生甲膽腑氣,屬於足少陽經,會導致昏昏沉沉、神倦乏力、眼皮沉重睜不開。這是因為肝膽屬木,木的數為三,所以經過三次蒸煉而成。
在懷孕二百二十四天時,經歷七次變化,就會產生辛肺臟氣,屬於手太陽經,會導致思緒紛亂、心神不寧、容易哭泣。
懷孕二百五十六天時,經歷八次變化和四次蒸煉,就會產生庚大腸腑氣,屬於手陽明經,會導致輕微腹瀉、腸鳴、發熱。這是因為肺和大腸屬金,金的數為四,所以經過四次蒸煉而成。
懷孕二百八十八天時,經歷九次變化,就會產生已脾臟氣,屬於足太陰經,會導致身體發熱、嘔吐腹瀉。
懷孕三百二十天時,經歷十次變化和五次蒸煉,就會產生戊胃腑氣,屬於足陽明經,會導致食慾不振、腹痛、吐奶、輕微出汗。這是因為土的數為五,所以經過五次蒸煉而成。
心胞絡為臟,屬於手厥陰經,三焦為腑,屬於手少陽經,這兩個器官沒有形狀,所以不會變化,也不需要蒸煉。
等到經歷十次變化和五次蒸煉後,總共三百二十天。之後還會經歷三次大蒸煉,每次六十四天,一共又有一百九十二天,加上之前的變化蒸煉時間,總共五百一十二天。
自後再加一蒸,而至五百七十六日之期,變蒸方定,兒乃成人,方生寸脈,變者,變生五臟而易其情態也。蒸者,蒸養六腑而長其骨節也。凡變始得之一日以至七日,上唇中心,必有白珠泡子,形如魚目,目睛微亦,輕則身熱有汗而微驚,耳與尻冷,重則壯熱或汗或不汗,脈亂不食而嘔噦,如身耳尻皆熱者,則又兼犯他證也。
其受兼蒸者,必上唇微腫,如臥蠶類,身休壯熱,頭額顱熱,或乍熱乍涼,唇口鼻乾,哽氣吐逆,而脈亂汗出或不汗不食,時驚多啼哯乳,自始得之一日,至十三日變蒸既足,方無所苦,其三大蒸者,則必唇口乾燥。咳嗽喘急,悶亂哽氣腹疼,身體骨節皆痛,或目上視,時多驚悸,然七日之內有病,但數呵其囟門,勿輕服藥。若有不驚不熱,無他苦者,是受胎壯實而暗變也。
白話文:
從此之後再蒸一次,等到五百七十六天,蒸氣才穩定,孩子就長成了,才開始出現寸脈。所謂的「變」,指的是五臟變化而改變外貌。所謂的「蒸」,指的是滋養六腑,讓骨骼長大。凡是剛開始變化的第一天到第七天,上嘴唇中間一定會長出白色的小水泡,形狀像魚眼睛,眼睛也微微發紅。輕微的症狀是身體發熱、出汗、輕微驚嚇、耳朵和屁股冰冷;嚴重的症狀是高燒,可能出汗也可能不出汗,脈搏亂、食慾不佳、嘔吐,如果身體、耳朵、屁股都發熱,則會伴隨其他病症。
如果同時受到蒸氣的影響,上嘴唇就會微微腫脹,像蠶眉一樣,身體發熱,頭額顱熱,可能會忽冷忽熱,嘴唇、嘴巴、鼻子乾燥,呼吸困難、嘔吐,脈搏亂、出汗或不出汗、食慾不佳,經常驚嚇、哭鬧、拒絕吃奶。從開始變化的第一天到第十三天,蒸氣就已經完成,就不會再有痛苦。如果經歷三次蒸氣,嘴唇、嘴巴就會乾燥,咳嗽、呼吸急促、胸悶、呼吸困難、肚子痛,身體骨骼都疼痛,或者眼向上看,經常心悸。在七天之內有病症,只要不斷地呵氣於囟門,不要輕易服藥。如果沒有驚嚇、發熱,沒有其他痛苦,就是胎兒強壯,但變化不明顯。
然前之論變蒸者,以天一生水,地二生火,天三生木,地四生金,天五生土為論,自內而長,自下而上之義也。復有以東方甲乙木為首之義,則一變肝,二變膽,三變心,四受小腸,五受脾,六變胃,七變肺,八變大腸,九變腎。十變膀胱,此主於子母相生之義,相生所以相繼也。
更有以《素問》春應木,而亦以肝為首,則一變肝,二變肺,三變心,四變脾,五變腎,此主於夫妻相剋之義,相剋所以相治也。然大抵陰陽造化,五行五臟相生者順,相剋者逆,況變蒸者,是長養氣血,滋榮五臟,相生之義,此理昭然者耶。
《靈樞》曰:人生十歲,五臟始定,血氣已通,其氣在下,故好走。二十歲血氣始盛,肌肉方長,故好趨。三十歲五臟大定,肌肉堅固,血脈盛滿,故好步。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,腠理始疏,榮華頹落,發頗斑白,平盛不搖,故好坐。五十歲肝氣始衰,肝葉始薄,膽汁始減目始不明。
白話文:
古人認為天地生成有其規律,以五行相生相剋來解釋人體變化。其中一種說法是:水生木,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,以這種順序推演,從內而外,從下而上,就形成了肝、膽、心、小腸、脾、胃、肺、大腸、腎、膀胱的順序。
另一種說法則是根據五行相剋的原理:木剋土,土剋水,水剋火,火剋金,金剋木,以這種順序推演,從肝臟開始,就形成了肝、肺、心、脾、腎的順序。
總之,人體的變化遵循陰陽五行之理,相生則順,相剋則逆。變蒸的目的是滋養氣血,使五臟更強健,這也是符合相生之道的。
《靈樞》中記載,人生十年,五臟初成,氣血流通,精力旺盛,喜歡奔跑。二十歲氣血充沛,肌肉發達,喜歡快走。三十歲五臟穩固,肌肉強健,氣血充盈,喜歡步行。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發達而平穩,身體開始衰弱,頭髮變白,喜歡坐著。五十歲肝氣衰弱,肝臟萎縮,膽汁減少,視力下降。
六十歲心氣始衰,善憂悲,血氣懈惰,故好臥。七十歲脾氣虛,皮膚枯。八十歲肺氣衰魄離,故言善誤,九十歲腎氣焦,四臟經脈空虛。百歲五臟皆虛,神氣皆去,形骸獨居而終矣。
白話文:
六十歲時,心的功能開始衰退,容易感到憂鬱悲傷,血液循環變慢,所以喜歡躺著。七十歲時,脾胃功能虛弱,皮膚變得乾燥無光。八十歲時,肺的功能減退,精神不濟,說話時常出錯。九十歲時,腎功能衰竭,其他四個臟器的經脈也變得空虛無力。到了一百歲,五臟都虛弱了,生命力全都消逝,只剩下軀殼,最終會離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