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下 (20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下 (20)

1. 五常政大論篇

)穀肉果菜,食養盡之,無使過之,傷其正也。(大毒之性列,其為傷也多,小毒之性和,其為傷也。少,當毒之性,減大毒之性一等,加小毒之性一等,所傷可知也。故至約必止之,故十去其或六、或七、或八而即已。然無毒之藥性雖平和,久而多之,則氣有偏盛,正有偏絕,不可長也,故十去其九而止。

服至藥已,則以五穀、五肉、五果、五萊,隨五臟宜者,食養盡之。)不盡,復行如法,(法,謂前四約也。余病不盡,然再行之,毒之大小,至約而止,必無過也。)必先歲氣,無伐天和,無盛盛,無虛虛,而遺人夭殃。(不察虛實,但思攻擊,盛者轉盛,虛者轉虛,萬端之病,從茲而甚。

真氣日消,病勢日侵,殃咎之來,苦夭之興,難可逃也。)無致邪,無失正,絕人長命。(所謂伐天和也。攻虛謂實,是則致邪,不識臟之虛,斯為失正,正即失,則為死之由矣。)夫經絡以通,血氣以從,復其不足,與眾齊同,養之和之,靜以待時,謹守其氣,無使傾移,其形乃彰,生氣以長。

(病去而瘠者,其經絡已通,血氣以順,當復其不足之臟,而興足者同,必養之和之,靜以待時,形自彰而不瘠矣。)

白話文:

穀物、肉類、水果、蔬菜這些食物,要盡量用來滋養身體,不要過量,以免傷害身體的正氣。毒性大的藥物,造成的傷害也大;毒性小的藥物,造成的傷害也小。如果將毒性大的藥物,降低一級毒性,同時將毒性小的藥物,增加一級毒性,所造成的傷害就可以知道了。因此,用藥要盡量減少,差不多到一定程度就必須停止。所以,用藥如果達到十分之六、十分之七、或是十分之八的效果就可以停止了。然而,沒有毒性的藥物,藥性雖然平和,但如果長期且大量服用,會造成身體的氣血偏盛或偏衰,這樣也不可以長久,所以用到十分之九的效果就應該停止。

服用藥物到一定程度後,就用五穀、五肉、五果、五菜這些食物,按照適合五臟的原則,盡量用食物來滋養身體。如果病情還沒有完全好,就再次按照之前的方式用藥(這個方式是指前面說的四種用藥原則),即使病情沒有完全好,再用藥時也要注意藥物毒性的大小,盡量減少用藥,一定不要過量。用藥時,一定要先考慮到一年的氣候變化,不要違逆自然規律,不要讓本來就旺盛的更旺盛,本來就虛弱的更虛弱,這樣會給人帶來夭折的災禍。(如果不了解身體的虛實狀況,只想著用藥攻擊,就會讓旺盛的更旺盛,虛弱的更虛弱,各種各樣的疾病就會因此而加重。

真氣一天天消耗,病情一天天加重,災禍和早夭的發生,就難以避免了。)不要導致邪氣入侵,不要失去身體的正氣,這樣才能使人長壽。(所謂違逆自然規律,就是指這個。把虛弱的當成強盛的來攻擊,就是導致邪氣入侵。不了解臟腑的虛實狀況,就是失去了身體的正氣,正氣一旦失去,就會導致死亡。)人體的經絡如果暢通,氣血運行就會順暢,要補充身體的不足,使身體與正常人一樣,要用飲食來調養、平和身體,靜心等待身體的恢復,謹慎地守護自身的氣機,不要讓氣機發生傾斜或變動,這樣身體的健康狀況就會顯現出來,而人體的生氣也會增長。

(疾病痊癒後身體仍然消瘦的人,是因為他的經絡已經暢通,氣血也順暢了,這時就應該補充不足的臟腑,使身體恢復到和健康人一樣,一定要用飲食調養,平和身體,靜心等待身體的恢復,這樣身體自然就會健康起來,不會再消瘦。)

2. 六元政紀大論篇

《六元政紀大論》曰:數之起,始於上而終於下,歲半之前,天氣主之,歲半之後,地氣主之,(歲半,謂之立秋之日也。)上下交互,氣交主之,歲紀畢矣。(上下交互,則三四氣之紀,即天地之氣交主之,此則一歲之紀畢也。)春氣西行,夏氣北行,秋氣冬行,冬氣南行。

(觀萬物生長收藏如斯言。)故春氣始於下,秋氣始於上,夏氣始於中,冬氣始於標。春氣始於左,秋氣始於右,冬氣始於後,夏氣始於前。此四時正化之常。(察物以明之,可知也。)故至高之地,冬氣常在,至下之地,春氣常在,(高山之巔,盛夏冰雪,汙下川澤,嚴冬草生,常在之義足明矣。春夏之氣,本主冬南,而其氣則降於西北。

冬秋之氣,本主西北,而其氣則生於東南。故春氣者,始於往年,在下之氣所。秋氣者,由於今年在上之氣所降,夏氣者,始於今年,中氣所升。)必謹察之。

厥陰所至為裡急,(筋攣縮,故急。)少陰所至,為瘍胗身熱,(火氣主也。)太陰所至,為積飲痞膈,上氣也。)少陽所至為嚏嘔,為瘡瘍,火氣主之。)陽明所至,為浮虛,(浮虛,薄腫按之浮起也。)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,病之常也。厥陰所至為支痛,(支,杜妨也。

)少陰所至。為驚惑惡寒,戰慄、譫妄,(譫,亂言也。)太陰所至為搐滿,少陽所至為驚躁、瞀昧、暴病,陽明所至為鼽、反陰股膝髀腨胻足病,太陽所胻至為腰痛,病之常也。厥陰所至為軟戾,少陰所至為悲妄、衄蔑,(蔑,汙血也。)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,少陽所至為喉痹,耳鳴、嘔湧,(湧,謂溢食,食不下也。

)陽明所至為脅痛、皺揭,(身皮麩象。)太陽所至為寢汗痙,(寢汗,謂睡中汗發於胸嗌頸腑之間也,俗乎為盜汗。)病之常也。厥陰所至,為脅痛、嘔泄,(泄,謂利也。)少陰所至為語笑,太陰所至為重胕腫,(胕腫,謂肉泥按之不起也。)少陰所至為暴注、膶瘛、暴死,陽明所至為鼽嚏,太陽所至為流泄禁止,病之常也。

凡此十二變者,報德以德,報化以化,報政以政,報令以令,氣高則高,氣下則下,氣後則後,氣前則前,氣中則中,氣外則外,位之常也。(氣報德報化,謂天地氣也。高下前後中外,謂生病所也。手之陰陽其氣高,足之陰陽其氣下,足太陽氣在身後,足陽明氣在身前,足少陽、太陰、厥陰氣在身中,足少陽氣在身側,各隨所在,言氣變生病象也。凡正文厥陰、少陰、太陰等語。

俱主歲言,而人病則合於歲也。凡此十二變者,言前言德化、政令、病變、十二節之候。若不當歲步,主客政位而至者,則屬變氣,而為用復也。凡勝復之候,至氣勝氣,變德則報復以德,變化則報復以化,變政令則報復以政令,而其氣之往復不能相移也。所變之氣,居高則報復亦高,居下則報復亦下,居後則報復亦後,居前則報復亦前,居中則報復亦中,居外則報復亦外,而其位之高下,亦不能相移也。由是言之,則天下風寒暑濕燥火之變常,不能同也。

白話文:

《六元政紀大論》說:數的運行,開始於上而結束於下。一年的一半之前,由天氣主導;一年的一半之後,由地氣主導。(這裡說的「一年的一半」,指的是立秋這一天。)上下之氣互相交替,氣交之時,由氣的交替主導,這樣就完成了一年的週期。(上下之氣互相交替,指的是三、四氣的運行規律,也就是天地之氣交替主導。這就完成了一年的週期。)春天的氣往西運行,夏天的氣往北運行,秋天的氣往冬運行,冬天的氣往南運行。(觀察萬物生長收藏的規律就像這樣說的。)

所以,春天的氣從下開始,秋天的氣從上開始,夏天的氣從中間開始,冬天的氣從末梢開始。春天的氣從左邊開始,秋天的氣從右邊開始,冬天的氣從後邊開始,夏天的氣從前面開始。這是四季正常運化的規律。(仔細觀察萬物的變化,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。)所以,在最高的地方,冬天的氣經常存在;在最低的地方,春天的氣經常存在。(在高山的山頂,盛夏時節還有冰雪;在低窪的河流沼澤,嚴寒的冬天還會長出草,這就充分說明了「常在」的道理。春夏的氣本來主導冬南,但它的氣卻降於西北。秋冬的氣本來主導西北,但它的氣卻生於東南。所以,春天的氣,是從上一年,在下方的氣所產生;秋天的氣,是從今年,在上方的氣所下降;夏天的氣,是從今年,在中間的氣所上升。)必須仔細觀察這些現象。

厥陰之氣到達時,會出現裡急的症狀(這是因為筋脈拘攣收縮)。少陰之氣到達時,會出現瘡瘍疹子、身體發熱的症狀(這是因為火氣主導)。太陰之氣到達時,會出現積飲、痞塊、胸膈滿悶、氣往上逆的症狀。少陽之氣到達時,會出現打噴嚏、嘔吐、瘡瘍等症狀(也是因為火氣主導)。陽明之氣到達時,會出現浮腫、虛弱的症狀(浮腫虛弱,指輕微腫脹,按下去會浮起)。太陽之氣到達時,會出現屈伸不利的症狀,這些都是常見的病症。厥陰之氣到達時,會出現肢體疼痛(支,指的是阻礙不順暢)。少陰之氣到達時,會出現驚恐、迷惑、怕冷、發抖、胡言亂語的症狀(譫,指胡言亂語)。太陰之氣到達時,會出現抽搐、腹部脹滿的症狀。少陽之氣到達時,會出現驚慌、煩躁、神志不清、突然發病的症狀。陽明之氣到達時,會出現鼻塞、以及下肢、股、膝、髀、脛、腓、足部的疾病。太陽之氣到達時,會出現腰痛,這些都是常見的病症。厥陰之氣到達時,會出現肢體軟弱無力的症狀。少陰之氣到達時,會出現悲傷、妄語、流鼻血的症狀(蔑,指汙血)。太陰之氣到達時,會出現腹部脹滿、上吐下瀉、霍亂的症狀。少陽之氣到達時,會出現喉嚨腫痛、耳鳴、嘔吐的症狀(湧,指食物積在胃裡,無法下嚥)。陽明之氣到達時,會出現脅肋疼痛、皮膚乾燥像魚鱗狀的症狀(皮膚像麥麩一樣)。太陽之氣到達時,會出現睡覺時出汗、抽搐的症狀(睡覺時出汗,指在胸口、脖子之間出汗,俗稱盜汗),這些都是常見的病症。厥陰之氣到達時,會出現脅肋疼痛、嘔吐、腹瀉的症狀(泄,指腹瀉)。少陰之氣到達時,會出現自言自語、傻笑的症狀。太陰之氣到達時,會出現身體沉重、腫脹的症狀(胕腫,指肌肉腫脹,按下去不會彈起)。少陰之氣到達時,會出現突然腹瀉、肌肉抽搐、突然死亡的症狀。陽明之氣到達時,會出現鼻塞、打噴嚏的症狀。太陽之氣到達時,會出現腹瀉不止的症狀,這些都是常見的病症。

總結以上十二種變化,都是用德來回報德,用化來回報化,用政來回報政,用令來回報令,氣高就高,氣下就下,氣後就後,氣前就前,氣中就中,氣外就外,這是氣運行的規律。(氣報德報化,指的是天地之氣。高下前後中外,指的是生病的部位。手之陰陽,其氣在上;足之陰陽,其氣在下;足太陽之氣在身體後方;足陽明之氣在身體前方;足少陽、太陰、厥陰之氣在身體中間;足少陽之氣在身體側面,這些都根據所在位置而變化,描述了氣的變化所產生的疾病徵象。原文中提到的厥陰、少陰、太陰等詞語,都是以年度為單位來講,而人所患的疾病也符合年度的運行規律。以上所說的十二種變化,是描述前面提到的德化、政令、疾病變化以及十二個節氣的徵候。如果不是按照年度的步調,而是由主客政位所導致的,就屬於變氣,是氣運的復發。凡是勝復的徵候,當客氣勝過主氣時,氣的變化遵循著「變德則回報以德,變化則回報以化,變政令則回報以政令」的規律,而氣的往返運行不會互相干擾。所變之氣,如果居高則回報也高,如果居下則回報也下,如果居後則回報也後,如果居前則回報也前,如果居中則回報也中,如果居外則回報也外,而氣所居位置的高低,也不能互相移動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天下的風寒暑濕燥火等變化,都是不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