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1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1)

1. 五苓散

治暑毒入心,發熱大渴,煩躁便秘,邪在上焦而治在下焦者,使濁陰出下竅而清陽之上焦者,自能宣化矣。心邪不從心瀉,蓋臟無瀉法,臟實而瀉其腑也。通治諸濕,腹滿水飲水腫,嘔逆泄瀉,水寒射肺,或喘或咳,中暑煩褐,身熱頭痛,膀胱積熱,便秘而渴,霍亂吐瀉,痰飲濕瘧,身痛身重,此皆傷濕之見症也。

濕勝則脾不運土不能治水,溢於皮膚則腫脹,並於大腸則泄瀉,水停心下則嘔逆,水寒射肺則喘咳,暑先入心故煩渴,肺病則金不能生水,膀胱熱則陽不化陰,故便秘而渴,陰陽不利則霍亂吐瀉,濕勝則身痛身重,總之,下不通利則陰陽不能升降而變症多矣。且功專蕩熱滋燥,導飲生津,故亦為消痞良方。

豬苓,白茯苓,白朮(炒),澤瀉,桂,為末,每服三錢,服後多飲熱水,汗出而愈。

此足太陽藥也。太陽之熱,傳入膀胱,故口渴而便不通。《經》曰:淡味滲泄為陽,故用二苓甘淡入肺,而通膀胱為君。水無當於五味,故淡能利水,茯苓走氣分,豬苓走血分,然必上行入肺而後能下降入膀胱也。鹹味湧泄為陰,澤瀉甘鹹入腎,同利水道為臣。益土所以制水,故以白朮苦溫,健脾去濕為佐。

然膀胱雖藏津液,必由氣化而始能出,故用肉桂辛熱為使。熱因熱用,引入膀胱,以化其氣,使濕熱之氣,皆從小便而出也。若汗下之後,內亡津液而便不利者,不可用之,恐重亡津液而益虧其陰也。然治秘之道有三:一曰肺燥不能化氣,故用二苓澤瀉之甘淡,以瀉肺而降氣。

一曰脾濕不能升精滲濁,故用白朮之苦溫以燥脾而升精。一曰膀胱無陽不能化氣,故用肉桂之辛熱,以溫膀胱而化陰,使水道通利,則上可以止渴,中可以去濕,下可以瀉邪熱也。然五苓利水,何以復能止渴生津?蓋濕熱壅於中焦則氣不得施化,故津竭而小便不通也。用五苓以利去濕熱則濁降清升,而脾能為胃行其津液、故津回而渴止矣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[五苓散]的使用和作用機理。主要治療因夏季高溫導致的暑熱入心,出現高熱、極度口渴、煩躁、便祕等症狀,尤其針對上焦(人體部位)的疾病但需要通過調理下焦(人體部位)來治療的情況,讓體內的濁氣從下部排泄,這樣清潔的氣息在上焦就能得到有效的運作。這種治療方法是因為心臟的邪氣不會直接從心臟排出,臟器(如心臟)本身沒有直接的排邪方式,而是通過排空相應的腑器(如小腸)來實現的。

它能全面治療各種濕症,包括腹部脹滿、水腫、嘔吐、腹瀉、肺部受寒引起的喘息咳嗽、中暑後的煩躁口渴、頭痛、膀胱熱毒導致的便祕與口渴、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、濕氣過重導致的身體疼痛沉重等症狀。

濕氣過重會導致脾臟運作不良,無法正常控制水分,水分過多就會導致皮膚腫脹,進入大腸會引起腹瀉,積聚在心臟下方會造成嘔吐,寒氣侵襲肺部會引發喘息咳嗽,暑熱入心會讓人煩躁口渴,肺部疾病會影響到金屬的生成,膀胱熱毒會讓陽氣無法轉化陰氣,所以會便祕口渴,陰陽失調會導致霍亂嘔吐腹瀉,濕氣過重會導致身體疼痛沉重。總的來說,如果下面的排泄系統不暢通,那麼陰陽就無法上下調節,許多複雜的病症就會隨之產生。

此藥方主要由豬苓、白茯苓、炒白朮、澤瀉、桂枝等成分組成,服用方法是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服用後多喝熱水,等到出汗就可以痊癒。

這個藥方主要作用於足太陽經絡。當體內的熱量傳到膀胱時,會導致口渴和排便困難。根據古籍記載,淡味的食物具有滲透和排泄的作用,因此配方中的兩種茯苓甘淡入肺,可以通達膀胱,作為主要成分。水本身並無特定的味道,所以淡味的食物能夠幫助利尿。其中茯苓對氣分有作用,豬苓對血分有作用,但都需要先上升到肺部,然後再下降至膀胱才能發揮功效。澤瀉帶有甘鹹味道,可以入腎,同樣有利尿效果,作為輔助成分。白朮苦溫,能健脾去濕,作為佐料以增強土的性質,從而制約水的泛濫。

然而,膀胱雖然儲存了津液,但必須經過氣的轉換才能被排出,所以藥方中使用了肉桂作為調節成分。利用熱性調節熱性,引導藥力進入膀胱,促進氣的轉換,使濕熱之氣都能通過小便排出。但是,在大量出汗或瀉下後,如果體內的津液已經流失,導致排便困難,就不能使用此藥方,否則可能會進一步流失津液,加重陰虛。

治療便祕有三個主要方法:一是肺部乾燥,無法正常轉換氣體,所以使用兩種茯苓和澤瀉的甘淡特性,以清理肺部並降氣;二是脾臟濕重,無法有效提升精氣和清除濁氣,所以使用白朮的苦溫特性,以燥脾升精;三是膀胱缺乏陽氣,無法轉換氣體,所以使用肉桂的辛熱特性,以溫暖膀胱,轉換陰氣,使水道通暢,這樣既可以止渴,又可以去除濕氣,還可以排出邪熱。

那麼,為什麼五苓散既能利尿又能止渴生津呢?這是因為濕熱阻塞中焦,導致氣體無法正常運轉,所以體內的津液枯竭,小便不通。使用五苓散可以有效去除濕熱,這樣濁氣下降,清氣上升,脾臟就能夠為胃部運行津液,因此津液恢復,口渴停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