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2)

1. 方脈噎塞痞悶合參

東垣曰:堵塞咽喉,陽氣不得出者,曰塞。陰氣不得下降者,曰噎。初起七情鬱悒,氣不得暢,而胸膈迷悶也。其痞滿者,非痞塊之痞,痞與否同,乃胸腹炮悶,而不舒暢也。本皆氣病,但噎塞乃氣滯初起之端,而痞悶乃久滯不散之象。丹溪曰:痞滿與脹滿不同,脹滿內脹,而外亦有形,痞則內覺痞悶,而外無形,蓋由陰伏陽畜,氣血不運而成,位於心下填滿痞塞耳。有因誤下以致裡氣虛邪,乘虛而入於心之分野者。

有因食飲痰滯,不能運行,而作病者。有因濕熱太甚,土乘心下,而為痞者。古法用芩連枳實之苦以泄之,厚朴半夏生薑之辛以散之,參朮甘溫以補之,茯苓澤瀉之鹹淡以滲之,皆為要藥,如脾氣虛弱,轉運不調,飲食不化,而作痞者,則以補為消,健運一得,虛痞自除矣。痞挾血而成窠囊,用桃仁紅花香附大黃之類。

東垣曰:痞滿皆血症也。下多亡陰,謂脾胃水穀之陰亡也。心主血,心虛而邪陷於血之分,故致心下痞,宜理脾胃,以血藥治之,若全用氣藥,則痞益甚,而復下之氣愈下降,必變中滿鼓脹矣,用氣藥治痞而不效者,未明此理也。

清陽出上竅,故上滿者,為氣而非物,濁陰出下竅,故下滿者,為物,而非氣,俱是熱病,惟冷結膀胱,少腹滿一症,為寒,有手足厥冷為可辨。

白話文:

東垣先生說:當咽喉被阻塞,導致身體的陽氣無法順利向外發散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塞」。反之,如果身體的陰氣無法正常下降,就會出現所謂的「噎」。這些病症剛開始時,可能是因為情緒鬱悶,導致氣血無法暢通,進而造成胸口和膈肌部位感到壓抑和悶痛。至於「痞滿」,並不是指有具體的痞塊存在,而是描述一種胸腹之間的悶重感,且伴隨著不舒適的感覺。這些疾病基本上都是氣病,其中「噎塞」是氣滯剛開始的徵兆,而「痞悶」則是長期氣滯未能得到解決的表現。

丹溪先生解釋:「痞滿」和「脹滿」的差異在於,脹滿不僅內部有脹感,外部也可見到形狀改變;而痞滿則只有內部感到悶痛,外表卻看不出什麼異樣。這是由於陰氣在體內過盛,陽氣被抑制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進而在心下形成填滿和堵塞的感覺。有些是因為錯誤的治療方法導致體內正氣虛弱,邪氣趁虛而入,影響心臟功能。有的是飲食、痰液積滯,無法正常運行,進而引發疾病。還有的是因為濕熱過度,導致心下部位產生痞滿感。

古法認為,可用黃芩、黃連、枳實等苦味藥材來疏導,厚朴、半夏、薑等辛味藥材來散開,人參、白朮、甘草等溫性藥材來補充,茯苓、澤瀉等鹹淡性藥材來排滲,這些都是主要的治療藥物。如果脾氣虛弱,消化功能失調,飲食無法正常消化,導致痞滿,應以補充為主,增強消化能力,虛弱引起的痞滿自然就會消失。對於由血液凝結形成的痞滿,可以使用桃仁、紅花、香附、大黃等藥材。

東垣先生再提到:所有的痞滿都是血癥。下焦過度消耗會導致陰氣流失,這裡的陰氣指的是脾胃對水谷的吸收和消化功能。心臟主管血液,當心臟虛弱,邪氣侵入血液系統,就會導致心下痞滿。治療應從調理脾胃入手,使用具有活血作用的藥物,如果單純使用調節氣血的藥物,可能會使痞滿更嚴重,甚至導致腹部膨脹和鼓脹。如果使用調節氣血的藥物治療痞滿沒有效果,那可能是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。

清陽之氣向上發散,所以當上部感到飽脹,通常是氣滯而非實質性的物質阻塞。濁陰之氣向下排放,所以下部的飽脹感,通常是實質性物質的堆積,而非氣滯。這些通常都是熱性疾病,但冷結膀胱,導致小腹飽脹的情況,則是屬於寒性疾病,可透過觀察手腳是否冰冷來判斷。

2. 橘連枳朮丸

補脾和胃,瀉火消痰。

白朮(三兩,去梗),枳實(一兩,去瓤麩炒),陳皮(一兩),黃連(一兩,酒浸、炒),為末,荷葉煮湯,打米糊為丸,白湯食後下五十丸。

按:易老枳朮丸方,用白朮二兩補脾,枳實一兩消痞,取其補多消少。至東垣加橘皮一兩以和胃,名橘皮積術丸,則補消相半也。今更用白朮三兩、枳實一兩、陳皮一兩、黃連一兩,名橘連幟術丸,仍補多消少,又兼清熱也。丹溪云:心下痞,須用枳實、炒黃連是也。

白話文:

【橘連枳朮丸】

這藥物的主要作用在於調理脾胃,降火並消除痰濕。

成分包括:白朮(3兩,需去除梗部)、枳實(1兩,需去除籽並用麩皮炒過)、陳皮(1兩)、黃連(1兩,需酒浸泡後炒過)。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,再以荷葉煮的湯汁混合米糊製成丸狀,每次飯後服用50粒,以白開水送服。

根據記載,易老枳朮丸的配方中,使用了2兩的白朮來補脾,1兩的枳實來消痞,補益的部分多於消除的部分。而到了東垣時期,則增加了1兩的橘皮來調和胃氣,被命名為橘皮積術丸,補益與消除的比例變得相等。而現在的配方則使用了3兩的白朮、1兩的枳實、1兩的陳皮、1兩的黃連,命名為橘連枳朮丸,補益的部分依然多於消除的部分,同時還具有清熱的效果。丹溪曾說:對於心下痞的情況,應該使用枳實和炒黃連。

3. 平補枳朮丸

調中補氣血,消痞清熱。

白朮(三兩),白芍藥(一兩五錢,酒炒),陳皮,枳實(去瓤麩炒),黃連(酒浸、炒,各一兩),人參,木香(各五錢),為末,荷葉煮濃湯,打米糊為丸,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加至六七十丸,食遠米湯下。

白話文:

[平補枳朮丸]

這藥方主要用於調理脾胃,補充氣血,消除脹滿感,並有清熱的功效。

所需藥材與份量如下:白朮三兩,白芍藥一兩五錢,需先用酒炒過,陳皮和去瓤麩炒過的枳實各一兩,黃連也需先用酒浸後再炒,份量也是一兩,人參和木香各五錢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再用荷葉煮成的濃湯,加上米糊攪拌製成藥丸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五十粒,可漸增至六七十粒,最好在飯後一段時間,用水湯送服。

這樣便完成了平補枳朮丸的製作與服用方式。

4. 方脈嘈雜合參

嘈雜者,俗名心嗜。似飢非飢,似痛非痛,而有懊憹不寧之狀,乃痰因火動,治痰為先,姜炒黃連,及山枝、黃芩、星半、陳皮之類。如眩暈嘈雜,若非中氣不足,亦是火動其痰,或六君子湯,或二陳湯加芩連。若嘈雜不喜食者,是濕痰氣鬱,及肥人嘈雜,並用二陳少加撫芎、蒼朮、白朮、香附以補脾而兼舒郁化痰。若心嘈索食者,是胃虛有火也,宜用白朮、黃連、陳皮作丸,白湯下之乃安。

白話文:

【對於方脈嘈雜的綜合參考】

所說的嘈雜,一般俗稱為心煩。這種感覺像是餓但又不是真的餓,像是痛但又不是真正的痛,總之就是一種讓人煩躁不安的狀態。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痰因為體內火氣而被激發,所以治療上應先清痰。可以使用薑炒黃連,或是山楂、黃芩、星半夏、陳皮等藥物。

如果出現頭暈和嘈雜的情況,如果不是因為中氣不足,那麼很可能也是因為火氣引發了痰。這種情況下,可以考慮使用六君子湯,或者二陳湯加上黃芩和黃連。

如果嘈雜且不想吃東西,這可能是濕痰導致的氣鬱,特別是對於體型較胖的人來說。這種情況下,可以使用二陳湯,再稍微加入一些川芎、蒼朮、白朮、香附,這些藥物可以補脾同時疏解鬱悶,幫助化痰。

如果是心煩想吃東西,這可能是因為胃虛且有火氣。這種情況下,適合使用白朮、黃連、陳皮製成藥丸,服用時用白湯送服,這樣才能讓心情平靜下來。

5. 淋症大小總論合參(附莖衄尿血)

淋者,小便淋瀝,欲去不去,不去又來。《經》曰:脾受積濕之氣,小便黃赤,甚則淋,此言濕傳膀胱而成淋也。又曰:風火鬱於上而熱,其病淋,此言熱傳膀胱而成淋也。《內經》言:淋無非濕與熱而已,然有因忿怒,有因醇酒,有因厚味,大人則更有因房勞者。忿怒者,氣動生火也。

醇酒厚味者,釀成濕熱者。房勞者,陰虛火動也。故諸淋,皆腎虛為本,而膀胱生熱也。蓋腎與膀胱為表裡,凡水入小腸,則通於胞,行於陰而為溲。若腎氣不足,熱入膀胱,故水道澀而不利,欲出不出,淋瀝不斷,臍腹急痛,蘊作有時,或如豆汁膏血,甚有窒塞其間,令人悶絕者。凡小腸有氣,則小便脹,有血,則小便澀,有熱,則小便痛。

更有腎虛氣弱,囊中受寒夾冷,而小便淋瀝者,其候必先寒戰,而後溲便,蓋冷氣與正氣交爭,冷氣勝則寒戰,而成淋,正氣勝,則戰解而得便矣。然淋有五,石膏勞熱血是也。石淋者,蓋腎主水,為熱所乘則化為石,正如湯瓶久在火中,底結白鹼也。

若遇小便,則莖中痛,不能流利,痛引膀胱裡急,其砂石乃從小便而出,甚有痛急昏悶,遍身有汗而後醒者;膏淋者,小便有肥脂如膏,浮於小便之上,此因腎虛不能制其肥液,而下行也;勞淋者,所因有二,若因勞倦而作者,屬於脾虛也。強力入房者,屬於腎虛也;熱淋者,三焦有熱,熱氣傳腎,流入於胞,溺黃而澀,間有鮮紅同來者;血淋者,熱之極也。

蓋心主血,外行經絡,內行臟腑,若熱盛搏血則失其常道,心與小腸,為表裡,乃下流而入於胞,與便齊出,則為血淋,脈必數而有力,若血色黑黯,面色枯白,尺脈沉遲,此屬下元虛冷也。若小腹硬滿,莖中作痛欲死者,此血瘀也。然尿血而痛者為血淋,若尿血而不痛者,則又為溺血也。

五淋之外,更有氣淋、冷淋、虛淋、肉淋之別,實同候而異名,總不外乎水火不交,心腎氣鬱,遂使陰陽乖舛,清濁相於,自清而濁、自柔而堅,自無形而有形,要皆一火之化,猶水煮為鹽,豈真有砂石出於水臟之內哉!治法並宜開鬱行滯,破血滋陰,疏利小便,清解邪熱,調平心火,心清則小便自利,心平則血不妄行,切弗誤加補劑,姑息,蓋氣得補則愈脹,血得下則愈澀,熱得補則愈盛,源泉欲遏,厥潰更深矣。然通淋者,更宜清肺,蓋肺為生水之源也。

其藥加鬱金琥珀,開鬱藥也。青皮木香,行氣藥也。蒲黃牛膝,破血藥也。黃柏生地,滋陰藥也。若內痛腰曲,無淚乾哭,上唇焦乾,腳冷額汗者,此小腸氣痛也。當用疝門之藥,如橘核、青皮、茴香之類。若小便尿血而不痛者,此為莖衄也。當用清利膀胱溺血之藥,如山梔、小薊、琥珀、歸尾生地、牛膝之類,務使臟腑和平,其血不治自愈。

白話文:

淋病,就是小便時滴滴答答,想尿又尿不出來,尿完了又想尿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脾臟受濕氣影響,小便會變黃變紅,嚴重就會變成淋病,這是說濕氣傳到膀胱引起的。又說,風熱積聚在上方會發熱,也會得淋病,這是說熱傳到膀胱引起的。《內經》認為,淋病不外乎濕和熱,但有的是因為生氣,有的是因為喝酒,有的是因為吃太油膩,大人則還有因為房事過度引起的。生氣會導致氣血不順,產生火氣。

喝酒吃油膩會產生濕熱。房事過度則會導致陰虛,產生虛火。所以各種淋病,根本原因都是腎虛,加上膀胱發熱。腎和膀胱是相連的,水進入小腸後會通到膀胱,經由陰部排出變成小便。如果腎氣不足,熱氣進入膀胱,水道就會阻塞不順暢,想尿又尿不出,滴滴答答,肚子和肚臍會急痛,有時會隱隱作痛,小便可能像豆漿或有血,嚴重時會阻塞,讓人悶絕。如果小腸有氣,小便會脹;有血,小便會澀;有熱,小便會痛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腎虛氣弱,陰囊受寒夾冷,也會小便滴瀝,這種情況一定會先發冷戰抖,然後才小便,這是因為寒氣和正氣在體內交戰,寒氣勝過正氣就會發冷戰抖,變成淋病,正氣勝過寒氣,戰抖就會停止,就可以順利小便了。淋病有五種,分別是石淋、膏淋、勞淋、熱淋和血淋。石淋,是因為腎主管水,被熱邪侵襲就會形成結石,就像水壺燒久了會有水垢一樣。

小便時,陰莖會疼痛,無法順利排出,疼痛會牽引到膀胱裡面,感覺很急,砂石會從小便排出,嚴重時會痛到昏過去,全身流汗後才會醒來;膏淋,小便有像油脂一樣的東西浮在上面,這是因為腎虛無法控制油脂,使其向下排出;勞淋,原因有兩種,如果是因為疲勞引起的,屬於脾虛,如果是因為房事過度引起的,屬於腎虛;熱淋,是三焦有熱,熱氣傳到腎,進入膀胱,小便會黃且澀,有時會有鮮血一起排出;血淋,是熱的極致。

心臟主管血液,在外運行於經絡,在內運行於臟腑,如果熱邪過盛,血液就會失去正常運作的路徑,心臟和小腸是相連的,血液就會向下流到膀胱,和尿一起排出,變成血淋,脈搏一定會快速有力。如果血色黑黯,臉色枯白,尺脈沉遲,這就屬於下元虛冷。如果小腹硬滿,陰莖疼痛到好像要死掉一樣,這就是血瘀。小便帶血且痛的,是血淋,小便帶血但不痛的,就是尿血。

除了五淋之外,還有氣淋、冷淋、虛淋、肉淋等區別,其實都是症狀相同,只是名稱不同,總之都是因為水火不調、心腎氣鬱,導致陰陽失衡,清濁混雜,原本清澈的變得混濁,原本柔軟的變得堅硬,原本無形的變成有形的,這些都是熱邪造成的變化,就像水煮成鹽一樣,難道真的是從腎臟裡面跑出砂石嗎?治療方法應該要疏通鬱結、運行停滯的氣血、破除瘀血、滋養陰液、疏通小便、清除熱邪、調和心火。心清則小便順暢,心平則血不亂跑。千萬不要亂補,反而會助長病情,因為補氣會讓脹氣更嚴重,補血會讓小便更澀,補熱會讓熱邪更盛,如果把源頭堵住,潰堤就會更嚴重。治療淋病更要清肺,因為肺是產生水的源頭。

藥方可以加入鬱金、琥珀,是疏通鬱結的藥。青皮、木香是運行氣的藥。蒲黃、牛膝是破血的藥。黃柏、生地是滋陰的藥。如果裡面疼痛彎腰,沒有眼淚乾哭,上嘴唇焦乾,腳冷額頭流汗,這是小腸氣痛,應該要用治療疝氣的藥,像橘核、青皮、茴香之類的。如果小便帶血但不痛,這是陰莖出血,應該要用清除膀胱血尿的藥,像山梔、小薊、琥珀、當歸尾、生地、牛膝之類的,要讓臟腑平和,血就會自然止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