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3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3)

1. 淋症大小總論合參(附莖衄尿血)

一加止遏,即為痛為淋矣,淋證無出於熱,大法流行滯氣,疏利小便,清解邪熱,調平心火,然有隔二隔三之分,如膀胱有熱不渴,則宜瀉膀胱火,乃正治也。如口渴而肺燥,不能生水,宜清金,此隔二也。如脾濕不運,而清氣不升,故肺不能生水,則當燥脾滲濕,宣揚胃氣,此隔三也。

大忌發汗,以陰虛故耳。亦忌補氣,以脹滿故耳。又當分在氣在血,渴者在上焦氣分,宜黃芩、茯苓、澤瀉、燈心、瞿麥、萹蓄淡滲之劑,以降肺金之火,以清膀胱之源。不渴在下焦血分,宜知毋、黃柏、牛膝、發灰、茅根行血之劑,以補腎水之源。色欲過度,或體瘦之人,日久不愈,屬虛火,坎離丸主之。

色白氣虛,小水不通,宜吐,病在下,取之上也,清心蓮子散主之。一老人氣虛,不能施化,補中益氣湯,加淡滲。有虛勞汗多而赤澀者,卻是五內枯燥,滋腴既去,不能生津,不宜過通小便,竭其腎水,惟當溫養潤肺,並諸失精血,及患癰毒人,或有便赤之證,亦是枯竭不潤之故,並宜前法。

至於不通為閉,《經》云:肝足厥陰之脈過陰器,所生病者,閉癃;又云:督脈者,女子入系廷孔,(廷,正也,直也,言正中之直孔,即溺竅也。)其孔,溺孔之端也。(女人溺孔在前陰中橫骨之下也。孔之上際,謂之端,乃督脈外起之所,此雖以女人為言。然男子溺孔亦在橫骨下中央。

)其男人循莖下至纂,與女子等,此生病不得前後。(莖,陰莖也。不得前後,二便俱團也。此雖督脈所生而實亦衝任之病,蓋此三脈皆由陰中而上行,故為病如此。)又云: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溺。(不約者,不能約束收攝也。)又曰:實則閉癃,虛則遺溺。夫閉與癃二證也。

新病為溺閉,蓋點滴難通也。久病為溺癃,蓋屢出而短少也,然太陽膀胱,但主藏溺,其主出者,皆肝經及督脈及三焦也,故曰:氣化則能出,夫氣化者,太陰肺也。以肺為氣之主,而能生水也。若肺燥不能生水,氣化不及州都矣。脾為肺之母,濕不運而精不升,不能生水之源,要皆熱盛,而氣不能通調也。

夫腎肝在下,地道也。心肺在上,天道也。脾胃居中,氣分之交也。故天之陽絕,而不交於地者,白露不下,人同乎天,其在上之陽,不交於陰,則在下之陰,無以為化,小便其能出乎,史國信曰:若欲便清,先分肝火,以其失疏泄之職也。然肝火之旺,更由於癸水之失養也。

故有實熱者,非與純陰之劑,則陽無以化,有大虛者,非與溫補之劑,則水不能行。《別錄》云:小便不利,審是氣虛,獨參湯,如神。《集驗》云:中焦氣不升降,為寒所隔,惟服附子,小便自通,丹溪以吐法通小便,如滴水之器,使上竅開,而下竅之水自出焉。然病源霄壤不同,治法亦貴揆情處變,豈可概以清熱疏肝導水為事乎?

白話文:

淋症的病因,主要都是因為身體內的熱邪引起的。治療的大方向是疏通氣機的阻滯,使小便順暢,清除體內邪熱,並調和心火。淋症又分為不同的層次:

  • 如果膀胱有熱,但不覺得口渴,就應該直接瀉膀胱的火,這是針對病因的治療。
  • 如果口渴且肺部乾燥,無法產生體液,就應該清肺熱,這是間隔了一層的病變。
  • 如果脾濕不運作,清氣無法上升,導致肺部無法產生體液,就應該乾燥脾濕,並宣暢胃氣,這是間隔了兩層的病變。

治療淋症,最忌諱發汗,因為這會使陰液更加虛弱。也忌諱補氣,因為這會導致腹脹滿悶。另外,還需區分病變是在氣分還是血分:

  • 如果口渴,病變在上焦氣分,應該使用黃芩、茯苓、澤瀉、燈心草、瞿麥、萹蓄等淡滲利尿的藥物,來降低肺金之火,並清除膀胱的熱源。
  • 如果不口渴,病變在下焦血分,應該使用知母、黃柏、牛膝、發灰、茅根等活血的藥物,來補充腎水的源頭。
  • 如果因為性慾過度,或者體質瘦弱的人,淋症久治不癒,屬於虛火,應使用坎離丸來治療。

如果小便顏色白濁,且是氣虛導致小便不通暢,可以使用催吐的方法,來使氣機上升,疏通小便,可使用清心蓮子散。有一位年老氣虛,無法正常運化,可用補中益氣湯,並加入淡滲的藥物來治療。如果出現虛勞、多汗、小便赤澀的症狀,是因為五臟過於乾燥,津液枯竭,不宜過度利尿,以免耗損腎水。應該溫養肺部,滋潤身體,這個方法也適用於治療失精、失血,以及患有癰毒的人,或者有小便赤紅的人,他們也是因為身體枯竭不滋潤所致。

至於小便不通,稱為閉或癃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肝經循行經過陰器,所產生的疾病就會有小便閉塞不通。督脈與女性的生殖系統相連(女性尿道口在恥骨下方),男性也類似(男性的尿道口也在恥骨下方),督脈循行經過陰莖,與女性相同,這些部位的疾病會導致大小便都出現問題(無法正常排泄)。還說膀胱功能失常會導致小便不暢,如果約束能力下降就會出現遺尿,實證導致小便閉塞,虛證導致遺尿。閉和癃是兩種不同的症狀,新發的病症,小便點滴難出,稱為閉;久病則小便量少,但可頻繁排出,稱為癃。太陽膀胱經只負責儲存小便,真正負責排出小便的是肝經、督脈和三焦。氣化功能正常才能順利排出小便,而氣化功能主要是由太陰肺來主導,因為肺是氣的主宰,也能夠產生體液。如果肺燥不能產生體液,氣化功能就無法正常運作。脾是肺的母親,脾濕不能運化,精微物質無法上升,就無法產生體液的源頭,這些根本原因都是因為熱邪過盛,導致氣機無法通暢。

腎和肝位於下方,屬於地道;心和肺位於上方,屬於天道;脾胃居於中焦,是氣機交會的地方。如果天之陽氣無法與地之陰氣交合,就會出現白露無法降落的現象。人體也是一樣,如果上部的陽氣無法與下部的陰氣交合,那麼下部的陰液就無法轉化,小便又怎能順暢排出呢?史國信說:想要小便清澈,首先要平息肝火,因為肝臟失去了疏泄的功能。而肝火旺盛,更是因為腎水不足所導致的。

因此,對於實熱的病症,如果不使用滋陰的藥物,陽氣就無法正常轉化;對於虛弱的病症,如果不使用溫補的藥物,水液就無法正常運行。《別錄》中說:如果小便不通,要仔細分辨是否是氣虛所致,若是氣虛,使用獨參湯效果會很好。《集驗》中說:中焦氣機不升降,是因為寒邪阻隔,使用附子就能使小便順暢。丹溪用催吐的方法來疏通小便,就像水滴一樣,讓上竅打開,下竅的水液自然就能排出。但是病症的根源差異很大,治療方法也應該根據具體情況變化,怎麼能一概都用清熱疏肝利水的方法來治療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