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三 (9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三 (9)

1. 調元散

山藥,茯苓,橘紅,人參,白朮(炒),當歸(炒),甘草(炙),枸杞(各二錢),陳冬米(三合),為末,每用圓眼湯下。

白話文:

【調元散】

內容:取山藥、茯苓、橘紅、人參、炒過的白朮、炒過的當歸、炙過的甘草、枸杞各兩錢,以及三合的陳冬米,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時,用圓眼湯來沖服。

這樣應該符合您的要求了。

2. 天瘹(兒科)

天瘹者,由乳母醉酒嗜欲過度,煩毒之氣入乳,遂使心肺生熱,痰壅氣滯,不得宣通,加之外挾風邪,內熱不得發越,乃成此症。其候眼目翻騰,手足抽掣,或啼或笑,喜怒不常,驚悸壯熱,雙眸反上,唇多焦燥,甚者,爪甲皆青,如祟之狀,其脈浮實而洪大,初發之時必頻頻呵欠可驗也。其症屬陽,治宜解利風熱而愈。名瘹者,以眼上視而名之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「天瘹」這種兒童疾病。它發生的原因通常是因為母親飲酒過量,或是生活慾望過盛,導致體內產生一種煩躁的毒素,透過母乳傳給嬰兒,進而使嬰兒的心臟和肺部產生過熱的情況,造成痰液堆積,氣血運行受阻,無法正常排出。

再加上外界風邪的影響,使得體內的熱氣無法得到有效的釋放,最終形成這種疾病。病童會出現眼球上翻、手腳抽搐,情緒表現出哭笑無常,容易驚嚇且有高燒的症狀,雙眼上翻,嘴脣乾燥,嚴重的甚至指甲都變成青色,看起來就像被鬼神附身一樣,脈搏呈現浮動、強烈且洪大的現象。在病發初期,頻繁打哈欠是其中一個徵兆。

這種疾病屬於熱性,治療方式應該以清除風熱為主,等到病情好轉。之所以稱作「天瘹」,主要是因為病童在發病時,眼睛會不由自主地向上看。

3. 盤腸內瘹(兒科)

凡氣和,乃升降安樂之由,氣逆,則鬱結疾病之始。小兒有盤腸者、原非暴得,皆因氣鬱積久,榮壅衛結,五臟六腑無一舒暢,其氣乘虛發作,不行上下,築隘腸胃之間,抵心而痛,氣刺攻衝,隱隱臍上,如蛇之形,有聲轆轆,連連而作,如貓吐惡,乾啼口開,手足皆冷,腸中滯結,小便頻數,上唇焦乾,頭汗多出,面青或黑,頭腰必曲,不吃乳食,腹痛眉動,或時沉困。氣大汗,甚至爪甲青黑。

然此症有成於生下浴遲,感受寒冷,冷氣匿於腸中,搏於小腸而然;或母妊娠之時,憂愁思慮心氣蘊結,觸入胎中,至生之日,又或少感寒冷,與氣相搏而成。亦有陰陽二症,陰則曲身而大便青沫,陽則慪體大叫,大便色青,乾啼無淚,失氣腸鳴。如二症交互者,乃半陰半陽,治法宜順氣化痰,溫行宣泄而已。

書又曰:男名瘹腸,女名盤腸,總氣滯所致也。若遍身冰冷,唇臉青顫,腹滿乾啼,湊心刺痛,手足甲黑,氣冷大汗者,死。更有內瘹者腹痛多啼,唇黑囊腫,糞青汗出,咬乳流涎,傴僂反張,腹脹目瞪,虎口脈紋入掌,眼內有紅筋斑血,有類驚候。

亦有陰陽之別,陰者,起於吐哯之後,胃氣虛弱,精神昏憒,嗞啀不寧,手足瘛瘲,啼叫沉困;陽者,起於身體發熱,驚悸大哭,精神恍惚,或睡或醒,涎鳴氣粗,手足潮搐,驚瘹啼叫。書雖曰:天瘹屬陽,內瘹屬陰。總之,皆非陽症。以二症較之,特指其陰中之陽耳。治法不外溫臟鎮驚,順氣化痰。

數症其候,彷彿最易互差,如內瘹者,原因寒邪壅結,兼驚風而得,故易似驚候。惟眼有紅絲斑血可驗。盤腸最類蟲痛,但額上有汗,腰曲乾啼;蟲痛又必嘔吐清沫,痛有去來,隨啼乾哭,鼻頭唇口皆烏。盤腸內瘹,多因胎受寒冷,故令兒夜啼。蓋陰盛於夜,陰極發躁,寒極作痛,故啼耳。

白話文:

[腸絞痛(兒科)]

凡是氣血和諧,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。但一旦氣血運行不順,就會導致疾病的開始。小孩出現腸絞痛的情況,並不是突然產生的,通常都是因為氣血長期鬱積,營養過剩,防禦功能受阻,使得五臟六腑都無法正常運作。在這種情況下,腸絞痛就可能隨時發生,堵塞在腸胃之間,造成劇烈的疼痛,就像蛇一樣纏繞在肚臍上方,伴隨著轆轆的聲音,連綿不斷,就像貓嘔吐的聲音,孩子會乾哭,嘴巴張開,手腳冰涼,腸道阻塞,頻繁的小便,上脣乾燥,頭部大量出汗,臉色蒼白或發黑,頭部和腰部彎曲,拒絕吃奶,眉頭皺起,偶爾會陷入昏迷。如果出現大量的汗水,指甲發青發黑,情況就更嚴重了。

這種疾病可能源於出生後洗澡時間太晚,感受了寒冷,使得腸道中藏著冷氣,與小腸產生衝突。或者母親在懷孕期間,過度憂慮,情緒鬱結,影響到了胎兒,等到出生後,又受到一些寒冷刺激,與體內的氣血互相衝突,形成了腸絞痛。這種病分為陰性和陽性兩種,如果是陰性,孩子會蜷縮身體,大便呈青色泡沫狀,如果是陽性,孩子會全身僵硬,大叫,大便顏色偏青,乾哭無淚,放屁時腸子會響。如果兩種症狀同時存在,那就是半陰半陽,治療方法主要是順氣化痰,溫暖腸胃,排出毒素。

書上說,男孩的腸絞痛稱為"腸痛",女孩的腸絞痛稱為"盤腸痛",總的來說,都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所致。如果全身冰冷,嘴脣和臉色發青,腹部脹滿,乾哭,心臟刺痛,手指和腳趾的指甲發黑,氣冷大汗,那就是病情危急的信號。還有一種內部的腸絞痛,孩子會腹部疼痛,哭鬧不止,嘴脣發黑,睪丸腫脹,大便顏色青綠,大量出汗,咬住乳頭流口水,背部彎曲,眼睛瞪大,手掌虎口處的脈絡進入手掌,眼睛裡有紅色的血絲,這和驚嚇的症狀有些相似。

腸絞痛也有陰性和陽性的區別,如果是陰性,通常是在嘔吐後出現,胃氣虛弱,精神疲憊,噁心不安,手腳抽搐,啼叫沉悶。如果是陽性,通常是在身體發熱後出現,驚恐大哭,精神恍惚,時睡時醒,唾液多,呼吸粗重,手腳抽搐,驚嚇啼叫。書上雖然說,天瘹屬於陽性,內瘹屬於陰性,但總的來說,這些都不是典型的陽性症狀。將兩種症狀進行比較,可以發現,這只不過是陰性中的陽性反應。治療方法主要是溫暖臟腑,安定驚嚇,順氣化痰。

這些症狀看起來很相似,最容易混淆的就是腸絞痛和驚嚇。腸絞痛通常是因為寒氣阻塞,加上驚嚇所導致的,所以很容易被誤認為是驚嚇。但是,通過觀察眼睛裡是否有紅色的血絲,就可以鑑別出來。腸絞痛和腸蟲痛非常相似,但是腸絞痛的孩子會在額頭上出汗,腰部彎曲,乾哭;而腸蟲痛的孩子通常會嘔吐清沫,疼痛時來時去,哭聲嘶啞,鼻子和嘴巴都會變黑。腸絞痛和內部腸絞痛,大多都是因為胎兒在母體內受到了寒冷,所以孩子晚上會哭鬧。因為夜晚陰氣旺盛,陰氣達到極限就會產生燥熱,寒冷到極點就會引起疼痛,所以孩子才會在夜晚哭泣。]

4. 鉤藤飲

治天瘹。

鉤藤,人參,犀角(各五分),炙甘草(二分),全蠍(去毒,焙,二分半),天麻(四分,煨)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【治療目標】用於治療天瘡症狀。

【藥方成分】

  • 鉤藤:適量
  • 人參:適量
  • 犀角:適量(現今因保護動物,可用其他替代品)
  • 炙甘草:少許
  • 全蠍:去毒後烘培,較多些
  • 天麻:適量,先以微火烤過

將上述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5. 天竺黃散

治嬰孩天瘹,目睛吊上,四肢瘛瘲。

天竺黃,炙甘草,臘茶(各一錢),全蠍(生薄荷葉裹,炙,七個),荊芥穗(炒,五分),綠豆(四十粒,半主半炒),白礬(煅,五分),雄黃(水飛,五分),為末,人參湯調服。如頰赤者,薄荷湯調下。

白話文:

這段古文的意思是:這個處方叫做[天竺黃散],主要用來治療嬰兒的天瘹,也就是一種症狀包含眼睛往上吊、四肢痙攣的疾病。

處方成分包括:天竺黃、炙甘草、臘茶各一錢,全蠍七個(需先用生薄荷葉包裹後再烤炙)、炒過的荊芥穗五分、綠豆四十粒(一半生一半炒過)、煅燒過的白礬五分、用水飛法處理過的雄黃五分。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參湯調和後服用。如果臉頰有紅色,則改用薄荷湯調和後服用。

6. 調中散

治嬰孩盤腸氣,腹內築痛。

青木香,川練子(去皮、核),沒藥,人參,茯苓(各五分),桂枝(去皮,三分五釐)

白牽牛(二十五粒,一半生一半炒),用蔥白二寸,鹽一捻,水煎,食前服。

一方

治盤腸氣瘹。用蔥一握,水煮湯淋洗兒腹,再以蔥頻熨兒臍,良久尿出痛止。

一方

治盤腸氣瘹。用乳香、沒藥、木香,水煎,食前服。

白話文:

[調中散]

這是用來治療嬰兒腸絞痛,腹部劇烈疼痛的處方。

包含的成分有:青木香,川楝子(去皮、去籽),沒藥,人參,茯苓(各五分),桂枝(去皮,三分五釐)

白牽牛(二十五粒,一半生一半炒),再加入兩寸長的蔥白,一撮鹽,用水煎煮,飯前服用。

另一個方法,

用來治療腸絞痛。取一把蔥,用水煮開後,用這熱水淋洗嬰兒的腹部,再用蔥不斷地熨燙嬰兒的肚臍,過一陣子,當尿液排出時,疼痛就會停止。

另一個方法,

用來治療腸絞痛。使用乳香、沒藥、木香,用水煎煮,飯前服用。

7. 木香丸

治驚風內瘹,肚痛驚啼。

沒藥,木香,茴香,鉤藤(各一錢),全蠍,乳香(各五分),

上將乳香、沒藥另研細,入諸藥末,揉大蒜,糊丸,桐子大,每服二丸,鉤藤燈心湯化下。

白話文:

[木香丸]

用於治療兒童因驚嚇或風邪引起的內部不適,以及腹痛、驚嚇後哭泣等症狀。

藥方成分包括:沒藥、木香、茴香、鉤藤(以上各約3.75克)、全蠍、乳香(以上各約1.875克)。

首先,將乳香和沒藥分別研磨至極細,然後加入其它藥材粉末中。再取大蒜搗碎成泥,作為粘合劑製成藥丸,大小約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兩粒,以鉤藤和燈心草煮成的湯水送服。

8. 乳香丸

治驚風內瘹,腹痛夜啼。

乳香(五分),沒藥,沉香(各一錢),蠍梢(七個),檳榔(一錢),為末,蜜丸,桐子大,每服二丸,菖蒲鉤藤湯化下。

白話文:

[乳香丸]

用於治療兒童因驚嚇引起的風癥、內部病變,以及腹痛和夜晚哭鬧不止。

所需藥材與份量如下:乳香五分,沒藥、沉香各一錢,蠍尾七個,檳榔一錢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後,加入蜂蜜揉成大小如桐子的丸狀。每次服用兩丸,用菖蒲和鉤藤煮成的湯來送服藥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