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三 (9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三 (9)

1. 調元散

山藥,茯苓,橘紅,人參,白朮(炒),當歸(炒),甘草(炙),枸杞(各二錢),陳冬米(三合),為末,每用圓眼湯下。

白話文:

將山藥、茯苓、橘紅、人參、白朮(炒)、當歸(炒)、甘草(炙)、枸杞(各二錢)以及陳冬米(三合)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時,用圓眼湯送服。

2. 天瘹(兒科)

天瘹者,由乳母醉酒嗜欲過度,煩毒之氣入乳,遂使心肺生熱,痰壅氣滯,不得宣通,加之外挾風邪,內熱不得發越,乃成此症。其候眼目翻騰,手足抽掣,或啼或笑,喜怒不常,驚悸壯熱,雙眸反上,唇多焦燥,甚者,爪甲皆青,如祟之狀,其脈浮實而洪大,初發之時必頻頻呵欠可驗也。其症屬陽,治宜解利風熱而愈。名瘹者,以眼上視而名之也。

白話文:

天瘹,指的是嬰兒因乳母過度飲酒縱欲,體內積聚的毒氣透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,導致心肺積熱,痰氣阻塞,無法順暢流通。再加上外來的風邪入侵,內熱無法散發,於是形成這種病症。

病症表現為:眼珠翻滾,手腳抽搐,時而哭泣時而大笑,喜怒無常,驚恐不安,發燒,眼珠向上翻白,嘴唇乾燥,嚴重者指甲發青,如同中邪一樣。脈象浮實而洪大,病發初期必定頻繁打哈欠。

這種病症屬陽證,治療方法應以疏解風熱為主,才能痊癒。之所以稱為“瘹”,是因為嬰兒患病時會眼珠上翻,而得此名。

3. 盤腸內瘹(兒科)

凡氣和,乃升降安樂之由,氣逆,則鬱結疾病之始。小兒有盤腸者、原非暴得,皆因氣鬱積久,榮壅衛結,五臟六腑無一舒暢,其氣乘虛發作,不行上下,築隘腸胃之間,抵心而痛,氣刺攻衝,隱隱臍上,如蛇之形,有聲轆轆,連連而作,如貓吐惡,乾啼口開,手足皆冷,腸中滯結,小便頻數,上唇焦乾,頭汗多出,面青或黑,頭腰必曲,不吃乳食,腹痛眉動,或時沉困。氣大汗,甚至爪甲青黑。

然此症有成於生下浴遲,感受寒冷,冷氣匿於腸中,搏於小腸而然;或母妊娠之時,憂愁思慮心氣蘊結,觸入胎中,至生之日,又或少感寒冷,與氣相搏而成。亦有陰陽二症,陰則曲身而大便青沫,陽則慪體大叫,大便色青,乾啼無淚,失氣腸鳴。如二症交互者,乃半陰半陽,治法宜順氣化痰,溫行宣泄而已。

白話文:

氣血調和,身體就能正常運作,而氣逆則會導致身體積聚疾病。小兒腸胃不適,並非突然發作,而是由於氣鬱積久,導致身體各部位氣血運行不暢,最終導致腸胃積滯,疼痛難忍。症狀包括:肚子痛、肚子像蛇一樣蠕動、有咕嚕咕嚕的聲音、嘔吐、乾咳、手腳冰冷、小便頻繁、嘴唇乾裂、頭部出汗、臉色發青或發黑、身體彎曲、拒絕吃奶、眉頭緊皺、昏昏欲睡、出汗、指甲發黑。

這種疾病可能是因為出生後洗澡太晚,受寒導致寒氣積聚在腸胃中,或是因為母親懷孕期間憂慮思慮過度,心氣郁結,影響胎兒,或是出生後受寒所致。也有陰陽兩種症狀,陰證表現為身體彎曲、大便青色並帶泡沫,陽證則表現為身體煩躁、大叫、大便青色、乾咳無淚、腸鳴。如果兩種症狀交替出現,則屬於半陰半陽,治療方法應以順氣化痰、溫行宣泄為主。

書又曰:男名瘹腸,女名盤腸,總氣滯所致也。若遍身冰冷,唇臉青顫,腹滿乾啼,湊心刺痛,手足甲黑,氣冷大汗者,死。更有內瘹者腹痛多啼,唇黑囊腫,糞青汗出,咬乳流涎,傴僂反張,腹脹目瞪,虎口脈紋入掌,眼內有紅筋斑血,有類驚候。

亦有陰陽之別,陰者,起於吐哯之後,胃氣虛弱,精神昏憒,嗞啀不寧,手足瘛瘲,啼叫沉困;陽者,起於身體發熱,驚悸大哭,精神恍惚,或睡或醒,涎鳴氣粗,手足潮搐,驚瘹啼叫。書雖曰:天瘹屬陽,內瘹屬陰。總之,皆非陽症。以二症較之,特指其陰中之陽耳。治法不外溫臟鎮驚,順氣化痰。

數症其候,彷彿最易互差,如內瘹者,原因寒邪壅結,兼驚風而得,故易似驚候。惟眼有紅絲斑血可驗。盤腸最類蟲痛,但額上有汗,腰曲乾啼;蟲痛又必嘔吐清沫,痛有去來,隨啼乾哭,鼻頭唇口皆烏。盤腸內瘹,多因胎受寒冷,故令兒夜啼。蓋陰盛於夜,陰極發躁,寒極作痛,故啼耳。

白話文:

書上說,男孩得病叫做瘹腸,女孩得病叫做盤腸,都是因為全身氣血運行不暢造成的。如果孩子全身冰冷,嘴唇和臉色發青發抖,肚子脹滿卻哭不出聲音,胸口刺痛,手指腳趾甲發黑,全身冰冷還冒冷汗,就會有生命危險。還有一種叫做內瘹的病,孩子肚子痛會一直哭,嘴唇發黑,喉嚨腫脹,大便呈青色,還伴隨出汗,咬住乳頭流口水,身體彎曲反弓,肚子脹滿眼睛瞪著,虎口處的脈紋延伸到手掌,眼睛裡有紅色的血絲,看起來很像驚風。

這種疾病也分陰陽兩種,陰性的瘹腸,通常發生在嘔吐之後,胃氣虛弱,精神昏昏沉沉,經常發出奇怪的聲音,手腳抽搐,哭泣昏睡;陽性的瘹腸,則會發燒,驚恐不安,大聲哭泣,精神恍惚,時睡時醒,流口水,呼吸急促,手腳抽筋,驚恐哭鬧。書上雖然說天瘹屬於陽性,內瘹屬於陰性,但總體來說,都不是陽性疾病。這兩種疾病相比,內瘹只是指陰性疾病中比較偏向陽性的部分而已。治療方法主要就是溫暖臟腑,鎮定驚恐,疏通氣血,化解痰液。

這幾種疾病的症狀表現,非常容易混淆,例如內瘹,由於是寒邪阻滯,再加上驚風引起的,所以容易跟驚風混淆。但內瘹患者的眼睛裡會有紅色的血絲,可以作為區分。盤腸則最像蟲痛,但額頭會出汗,腰部彎曲,哭不出聲音;而蟲痛則會嘔吐泡沫,疼痛時而來時而去,伴隨哭鬧,鼻子、嘴唇、嘴巴都發黑。盤腸和內瘹,大多是因為胎兒在母體內受到寒冷,才會導致孩子晚上哭鬧。因為陰氣在晚上比較旺盛,陰氣極盛時會躁動不安,寒氣極盛時會疼痛,所以孩子才會哭鬧。

4. 鉤藤飲

治天瘹。

鉤藤,人參,犀角(各五分),炙甘草(二分),全蠍(去毒,焙,二分半),天麻(四分,煨)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治療癲癇可以用鉤藤、人參、犀角各五分,炙甘草二分,全蠍(去毒,焙)二分半,天麻(煨)四分,加水煎服。

5. 天竺黃散

治嬰孩天瘹,目睛吊上,四肢瘛瘲。

天竺黃,炙甘草,臘茶(各一錢),全蠍(生薄荷葉裹,炙,七個),荊芥穗(炒,五分),綠豆(四十粒,半主半炒),白礬(煅,五分),雄黃(水飛,五分),為末,人參湯調服。如頰赤者,薄荷湯調下。

白話文:

治療嬰兒驚厥,眼睛上吊,四肢抽搐。用天竺黃、炙甘草、臘茶各一錢,全蠍(生薄荷葉包裹,炙,七個),荊芥穗(炒,五分),綠豆(四十粒,一半生一半炒),白礬(煅,五分),雄黃(水飛,五分),研成粉末,用人參湯調服。如果臉頰發紅,就用薄荷湯調服。

6. 調中散

治嬰孩盤腸氣,腹內築痛。

青木香,川練子(去皮、核),沒藥,人參,茯苓(各五分),桂枝(去皮,三分五釐)

白牽牛(二十五粒,一半生一半炒),用蔥白二寸,鹽一捻,水煎,食前服。

一方

治盤腸氣瘹。用蔥一握,水煮湯淋洗兒腹,再以蔥頻熨兒臍,良久尿出痛止。

一方

治盤腸氣瘹。用乳香、沒藥、木香,水煎,食前服。

白話文:

治療嬰兒腹痛,可以用青木香、川練子、沒藥、人參、茯苓各五分,桂枝去皮三分五釐,白牽牛二十五粒(一半生一半炒),蔥白二寸,鹽少許,水煎,飯前服用。

另一個方法是用蔥一握,水煮湯淋洗嬰兒腹部,再用蔥頻頻熨燙嬰兒臍部,持續一段時間後,尿液排出,疼痛就會停止。

另外,治療盤腸氣瘹還可以選用乳香、沒藥、木香,水煎,飯前服用。

7. 木香丸

治驚風內瘹,肚痛驚啼。

沒藥,木香,茴香,鉤藤(各一錢),全蠍,乳香(各五分),

上將乳香、沒藥另研細,入諸藥末,揉大蒜,糊丸,桐子大,每服二丸,鉤藤燈心湯化下。

白話文:

治療驚風、內熱、肚子痛、驚啼,將沒藥、木香、茴香、鉤藤各一錢,全蠍、乳香各五分,先將乳香、沒藥研成細粉,再與其他藥末混合,加入大蒜揉成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兩丸,用燈心湯送服。

8. 乳香丸

治驚風內瘹,腹痛夜啼。

乳香(五分),沒藥,沉香(各一錢),蠍梢(七個),檳榔(一錢),為末,蜜丸,桐子大,每服二丸,菖蒲鉤藤湯化下。

白話文:

治療驚風、內熱、腹痛、夜啼,用乳香五分、沒藥、沉香各一錢、蠍梢七個、檳榔一錢,研磨成粉末,用蜜丸製成,每丸如桐子大小,每次服用兩丸,用菖蒲鉤藤湯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