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5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5)

1. 方脈噎膈翻胃關格合參

丹溪所以有諸乳諸汁之治也。今人加以化痰破氣之藥,謂病生於鬱結,而驟開之,或得效於頃刻,終必至乾枯委頓而斃。蓋陽明多血多氣,為水穀之海,能受其新,方易其陳,非若少壯者,去其陳而已,無餘事,必藥餌以去其病,靜攝以還其元,蓋書以為神思間病,謂養其神,清其思,而後津液歸聚於胃中,譬如天朗氣清,血水之朝宗者,自無風波振撼之憂,不觀之膈噎之人,其水飲可受,食物難入,緣陰氣銷亡,不得不求助於同類耳。

夫反胃本於血液乾槁,故莫如養血,養血又莫如滋水,水旺而津液自生,腸胃之傳道,得其職矣。又云:嘔吐屬於胃脘虛寒,故莫若辛溫,辛溫則莫如補火,補火而命門氣暖,胃海之水穀可腐熟矣。故八味六味,誠治反胃之要藥,惟趙獻可能獨窺其秘。

噎病,本於精血枯稿,憂思鬱結,津滋血液,不能下潤,而噎,故一見飲食便心中噎塞,機先病也。本無形之真氣受病,故其治當以培真氣為主。又曰:本於腎虛,任用為病,氣弱血枯,思慮勞役。而成,氣弱則運化不開,血枯則道路閉塞,人之任脈,上循咽嗌,自胃三脘直下,腎虛則任脈不潤丹田,元陽之氣,而無溫暖蒸腐之功,由是中焦失傳運潤下之化,而成噎矣。故其治專以滋陰為主。

得藥不反,雖思飲食,切勿便與粥飲,及諸飲食。惟每日人參五錢,陳皮二錢,老黃米一兩,作湯細啜,以泄胃氣,覺稍安,漸漸加人參,旬日半月間,方可小試陳米飲糜粥,蓋倉廩未固,不宜便貯米穀,常見即食粥飯者,遂致不救。

虛而胃液干,噎食不下,譬如人吃乾物,則梗噎難下,必以茶湯潤之乃可,其理易見,用生薑汁,白蜜牛酥各五兩,人參末、百合各二兩,重湯煮膏,時進半匙,津下則脾胃漸開,最忌肥甘黏膩,恐復傷胃也。或少用白鯗牛鴨清湯,以助胃氣,又有積血停內,而致者,當消息逐之,大便澀者難治。

痰多者不必治痰,補以化之。口吐白沫者,不治,胸腹嘈痛,如刀割者死。年高者不治。糞如羊屎者不治。

關格者,《內經》以脈論,而非言病也。自仲景創其論,而諸傢俱以關格為病名矣。如《經》曰:人迎四盛以上為格陽,寸口四盛以上為關陰,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,為關格,關格之脈羸,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,而景岳亦以為人迎獨盛者病在三陽之腑,寸口獨盛者,病在三陰之臟,關格者,陰陽偏盛之極,為孤陽之逆候實真陰之敗竭也。論脈論病,議雖不同,而陰陽偏絕,為關為格之害則一顧名求義,便可以得病之情矣。

關則不得小便,甚熱之氣,熱在下焦,閉塞不便也,格則吐逆,甚寒之氣,寒在胸中,遏絕不行也。關格者,謂膈中覺有所礙,欲升不升,欲降不降,欲食不食,寒熱上下不通,此為氣之橫格也。必用吐提其氣之橫格,而不必在出痰也。有痰宜吐者,二陳湯吐之,吐中便有降。有中氣虛不運者,補氣藥中升降之。

白話文:

方脈噎膈翻胃關格合參

丹溪之所以用牛奶、果汁等來治療疾病,是因為他認為這些可以滋潤身體。現在的人卻加入化痰、破氣的藥物,認為疾病是因氣鬱結造成的,想要快速疏通。雖然可能短時間內有效,但最終會導致身體乾枯衰竭而死亡。因為陽明經脈氣血充足,像水穀之海,能接受新的食物,也容易代謝舊的,不像年輕人,只是去除舊的就沒事了。必須用藥物來治療疾病,再配合靜養來恢復元氣。書中說這是「神思間病」,意思是需要養神,清心寡欲,這樣津液才能回到胃中。就像天氣晴朗,萬物生長,水流歸向大海一樣,自然不會有動盪不安的憂慮。你看那些噎膈的人,他們可以喝水,卻難以吞嚥食物,這是因為陰氣耗竭,所以必須從同類物質中尋求幫助。

反胃的根本原因是血液枯竭,所以最重要的是養血,而養血最好的方法是滋養陰液。陰液充足,津液自然產生,腸胃的運化功能就能正常運作。還有人說,嘔吐是胃部虛寒造成的,所以最好用辛溫的藥物。辛溫藥物中又以補火最有效,補火能使命門之火溫暖,胃才能消化食物。所以,八味丸和六味丸,是治療反胃的重要藥物,只有趙獻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奧秘。

噎病的根本原因是精血枯竭,憂愁思慮造成鬱結,津液和血液無法下行滋潤,所以出現噎塞。一看到食物,就覺得胸口噎住,這是疾病發生的前兆。這是無形的真氣出了問題,所以治療重點應該放在培養真氣。還有人說,噎病是因為腎虛,任脈功能失調,氣血虛弱,加上思慮過度和勞累造成的。氣虛導致運化不暢,血虛導致通道阻塞。人的任脈上行經過咽喉,從胃部三脘直下。腎虛導致任脈無法滋潤丹田,元陽之氣無法溫煦蒸化,因此中焦失去運化和潤下的功能,就形成了噎病。所以,治療重點應該放在滋養陰液。

如果吃藥後不再嘔吐,即使想吃東西,也不要立刻給予粥或其它食物。每天用人參五錢、陳皮二錢、老黃米一兩煮湯,慢慢啜飲,以疏通胃氣。感覺稍微好轉後,再慢慢增加人參的用量。過了十天半個月,才能試著吃一點陳米粥。這就好比糧倉還沒堅固,不適合馬上儲存米穀。經常看到有些人一吃粥飯就導致病情惡化,無法救治。

虛弱且胃液乾燥,導致噎住無法下嚥,就像人吃乾的食物,會梗住難以下嚥一樣,必須用茶湯滋潤才能順利吞嚥,這個道理很簡單。可以用生薑汁、白蜜、牛酥各五兩,加上人參末、百合各二兩,隔水蒸煮成膏,每次吃半匙,津液下行,脾胃功能就會逐漸恢復。最忌諱吃肥膩黏滯的食物,以免再次傷害胃。也可以少量食用白鯗、牛肉清湯、鴨肉清湯,來幫助胃氣。還有一些是體內積血造成的,應該仔細觀察並設法去除。大便乾澀的人,難以治癒。

痰多的情況不必刻意治痰,只要補益身體就能化解。口吐白沫的人,無法治療。胸腹疼痛,像刀割一樣的人,會死亡。年紀大的人,無法治療。大便像羊屎一樣的人,無法治療。

關格,《內經》是從脈象來論述,而不是把它當作疾病名稱。從張仲景開始,大家才把關格當作病名。像《內經》說的,人迎脈比寸口脈盛大四倍以上是「格陽」,寸口脈比人迎脈盛大四倍以上是「關陰」,如果人迎脈和寸口脈都盛大四倍以上,就稱為「關格」。關格脈象虛弱,無法吸取天地間的精氣,就會死亡。張景岳也認為,人迎脈獨盛,是三陽經脈的疾病;寸口脈獨盛,是三陰經脈的疾病;關格是陰陽偏盛到極點的表現,是孤陽上亢、真陰敗竭的危險徵兆。雖然大家對脈象和病症的看法不同,但陰陽偏絕是導致關和格的共同原因。從名稱來探討病症,就能了解病情的真貌。

關是小便不通,是因為下焦有熱,導致閉塞不暢。格是嘔吐,是因為胸中有寒,阻礙氣機運行。關格是感覺胸膈好像被阻礙,想上升又不能上升,想下降又不能下降,想吃東西又吃不下,寒熱上下不通,這是氣機橫逆阻礙的表現。必須用催吐的方式來提升橫逆的氣機,不一定要吐痰。如果有痰,可以用二陳湯來催吐,吐完後氣機自然下降。如果中氣虛弱無法運化,可以用補氣藥來幫助氣機升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