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4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4)

1. 方脈噎膈翻胃關格合參

大便秘少,若羊矢然,必外避六淫,內節七情,飲食自養,滋血生津,以潤腸胃,則金無畏火之炎,腎有生水之漸,氣清血和則脾氣運健,而食消傳化矣。丹溪之論甚妙,但噎膈翻胃,分別欠明,獨喜其「火熱炎上之化,腎有生水之漸」二句,深中病源,惜其見猶未真,以潤血為主,而不直探乎腎中先天之原,故其立方,以四物牛羊乳之類,加之竹瀝、韭汁、化痰化瘀,皆治標而不治本也。豈知《內經》惟曰:三陽結謂之膈,三陽者,大腸、小腸、膀胱也。

結謂結熱也。大腸主律,小腸主液,大腸熱結則津涸,小腸熱結則液燥,膀胱為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。膀胱熱結,則津液竭,然而三陽何以致結熱,皆腎之病也。蓋腎主五液,腎主二便,與膀胱為一臟一腑,腎水既干,陽火偏盛,熬煎津液,三陽熱結,則前後閉澀,下既不通,必反於上,直犯清道,上衝吸門,喉咽所以噎食不下也。何為水飲不入,食物難下,蓋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,反引動胃口之火,故難入水者陰類也。

同氣相投,故可入口吐白沫者,所飲之水,沸而上騰也。糞如羊屎者,食入者少,渣滓消盡,腸亦干小而不寬大也。此症多是男子年高五十以外得之,又必其人不絕色欲,蓋老人天真已絕,只有孤陽,大宜養陰為主,王太僕云:食入即出,是無水也。食久反出,是無火也。故噎澀大都屬熱,反胃大都屬寒,無水者,壯水之主,無火者,益火之源。

褚侍中雲:上病療下,直須以六味地黃丸料,大劑煎飲,久服可挽於十中之一二,又須絕嗜欲,遠房幃,薄滋味可也。若曰溫胃,胃本不寒,若曰補胃,胃不虛,若曰開鬱,則香燥之品,適以助火,若欲下以承氣鹹寒,則損胃,津液愈竭,無如補陰,焰光自滅也。

膈病最難療治,蓋欲健脾理痰,恐燥劑有妨於津液,方欲養血生津,恐潤劑有礙於中州,若泥於舒郁快膈,則辛香助火,胃汁速干,去死不遠矣。故東垣謂吐有三證,氣積寒也,上焦吐者,從氣,食則暴吐者是也。中焦吐者從積,或先痛後吐,或先吐而後痛者是也。下焦從寒,脈沉而遲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小便利,大便秘者是也。

法當通其閉,溫其寒,專治下焦,散其寒,徐以中焦藥和之而愈。蓋命門火衰,釜底無薪,不能蒸腐,胃中水穀,腹中脹滿,不得不吐,所謂食久反出,是無火也。須用益火之源,先以八味地黃丸,補命門火,以扶脾土之母,徐以附子理中湯,理中焦萬舉萬全,不知出此,而徒以山楂神麯,平胃化食,適以速其亡也。

又老人膈噎之病,由於血液枯槁,中州失轉運之權,而不能榮養乎臟腑,故脈見緩弱而漸沉遲,此正氣日漸衰微之象也。然所以能少延歲月者,以尚存一線中和之氣,猶必待油干而燈始盡耳。醫者,自當保其真氣,勿使疏泄,潤其枯澀,勿使壅塞,常使氣能生血,庶能終其天年。

白話文:

大便如果乾結量少,像羊糞一樣,一定是外要避開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在因素,內要節制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,飲食要自我調養,滋養血液生成津液,來潤澤腸胃。這樣,肺(金)就不會害怕火的炎熱,腎臟就能逐漸產生水液,氣清血和,脾胃的運化功能就會強健,食物就能消化吸收了。朱丹溪的觀點很精妙,只是對於噎膈、翻胃的分辨不夠明確,我特別欣賞他所說的「火熱向上炎燒,腎有產生水液的趨勢」這兩句話,這很能抓住病根。可惜他看到的還不夠透徹,他以滋潤血液為主,卻沒有直接探討腎中先天之本,所以他開的方子,用四物湯、牛羊乳之類,加上竹瀝、韭汁來化痰化瘀,都是治標不治本。

要知道,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三陽結叫做膈」,三陽指的是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。結就是指熱結。大腸主管傳導,小腸主管液體,大腸熱結就會導致津液枯竭,小腸熱結就會導致液體乾燥。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器官,膀胱熱結,津液就會耗盡。那麼,為什麼三陽會熱結呢?都是因為腎臟的病變。因為腎臟主管五液,主管大小便,與膀胱一臟一腑相連。腎水一旦虧虛,陽火就會偏盛,煎熬津液,導致三陽熱結,大小便不通,下邊不通,氣機就會向上逆行,直接衝犯清道(食道),向上衝擊咽喉,所以會噎食不下。為什麼喝水也難以進入,食物難以下嚥呢?因為食物屬陰,吸收了食物,陽氣反而增長,引動胃部的火熱,所以難以入水,因為水是陰的屬性。

同樣屬性的氣相投合,所以能喝進去,但吐出白沫,是因為喝的水,被熱氣蒸騰而上。大便像羊屎一樣,是因為吃的東西太少,消化後殘渣太少,腸道也變得乾燥狹小而不寬大了。這種病大多發生在五十歲以上的老年男子身上,而且這個人一定還沒有戒除色欲。因為老年人先天精氣已經耗盡,只剩下虛弱的陽氣,最應該以滋養陰液為主。王太僕說:「食物吃下去就吐出來,是因為沒有水液了。」「食物過很久才吐出來,是因為沒有火氣了。」所以,噎塞大多屬於熱,翻胃大多屬於寒。沒有水液,就要壯大水的功能;沒有火氣,就要補益火的來源。

褚侍中說:「上病要從下治」,應該用六味地黃丸的藥材,大劑量煎煮服用,長期服用可以救治十分之一二的人。還必須戒絕嗜好,遠離房事,飲食清淡。如果說要溫養胃,胃本來就不寒;如果說要補養胃,胃本來就不虛;如果說要疏理氣機,那麼辛香燥熱的藥物,反而會助長火勢。如果用大黃、芒硝等寒涼藥物來攻下,就會損傷胃,導致津液更加枯竭。不如用滋陰的方法,火熱自然就會熄滅。

膈病最難治療,因為想要健脾化痰,又怕燥藥會損傷津液;想要養血生津,又怕滋膩的藥物會妨礙脾胃的運化。如果拘泥於疏通氣機、使膈膜通暢,那麼辛香燥熱的藥物會助長火勢,胃液會迅速乾涸,離死亡就不遠了。所以李東垣說,嘔吐有三種情況:氣積導致的嘔吐屬於寒,是上焦的嘔吐,從氣機上說的,例如吃完就馬上吐出來;積食導致的嘔吐是中焦的嘔吐,或是先痛後吐,或是先吐後痛;寒導致的嘔吐是下焦的嘔吐,脈象沉緩而遲,早上吃進去晚上吐出來,晚上吃進去早上吐出來,小便正常,大便秘結。

治療的方法應該是通開閉塞,溫散寒邪,專門治療下焦,散去下焦的寒邪,然後慢慢用調理中焦的藥物來調和就可以痊癒。因為命門火衰,就像爐灶底下沒有柴火,不能夠蒸煮腐熟食物,導致胃中水穀停滯,腹中脹滿,不得不吐,這就是所說的「食物過很久才吐出來,是因為沒有火氣了。」必須用補益火源的方法,先用八味地黃丸來補益命門的火,以扶助脾土之母(脾的運化功能有賴於腎火的溫煦),然後慢慢用附子理中湯來調理中焦,這樣才能萬無一失。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,只用山楂、神曲等消食化積的藥物,反而會加速病情惡化。

另外,老年人的噎膈病,是由於血液枯竭,中焦失去了轉運的功能,不能夠濡養臟腑,所以脈象呈現緩弱而逐漸沉遲,這正是正氣逐漸衰弱的跡象。之所以還能苟延歲月,是因為還存留一絲中和的氣機,就像燈油快乾了,燈火才會熄滅一樣。醫生應當保護他的真氣,不要讓它疏泄,滋潤他枯澀的地方,不要讓它壅塞。常常使氣能生血,這樣才能終享天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