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3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3)

1. 方脈噎膈翻胃關格合參

噎膈、翻胃、關格三者,名各不同,病原迥異,治宜區別,不可不辨也。噎之為病,飲食到口,咽喉之間,咽嗌不下,隨即吐出,自噎而轉,故曰噎,其槁在於吸門,吸門者,會厭之間也。病在上焦,多屬胃脘枯燥,血液衰少,是陰虧火旺之病也。鬲之為病,如飲食下咽,至膈不能直下,乃徐吐出,自膈而轉,故曰鬲,此膈膜之膈,而非隔截之隔也。

其槁在於賁門,賁門者,胃之上口也,病在中焦,多屬憂思恚怒,以致痰氣鬱結於上膈,或構難釋之苦思,而結脾中之生意者,是懷情之病也。丹溪曰:惟男子年高者有之,少無噎膈,其反胃之為病,飲食倍常,食已下膈,而入於胃中,因下脘不能腐熟化運,或朝食暮吐,或暮食朝吐,或積至日余,脹悶難忍,復吐原物,完穀不化,自胃之下脘翻倒而出,故名翻胃。其槁在於幽門,幽門者,太倉之下口也。

病在下焦,雖屬胃病,而實由命門火衰,腎經虛寒之病也。凡男女老小皆有之。其關格者,粒米不欲食,渴喜茶水,飲之少頃,即吐出,復求飲復吐,飲之以藥,熱藥入口即出,冷藥過時而出,大小便秘,名曰關格。關者,二便俱秘,下不得出也。格者,吐逆水漿,上不得入也。

惟女人多有此症,是陰陽易位,故上下同病,關無出之由,格無入之理,急化難從緩治,實者暫通,即補虛者,峻補為攻,蓋由陽氣在上中焦,氣不升降耳。

噎膈多起於血液枯涸,挾鬱而成,蓋氣鬱則結滯,而痰橫膈中,所以多吐痰水也。膈者謂膈在心下,上下不通,若格拒之狀,始則結於喉嚨,覺有所礙,吐之不出,咽之不下,由氣鬱痰搏而然,久則漸妨飲食,而為噎膈也。噎者,飲食之際,氣卒阻滯,飲食不下,而為噎也。

節齋曰:膈噎翻胃之症,因火而成,其來有漸,病源不一,有因思慮過度,而動脾火者;有因忿怒過度,而動肝火者;有因久食煎炒,而生胃火者;有因淫欲忘返,而起腎火者,蓋火氣炎上,熏蒸津液,成痰,初則痰火未結,咽膈乾燥,飲食不得流利,為膈為噎,久則痰火已結,胃之上脘不開,飲食雖進,停滯膈間,須臾便出,謂之嘔吐。至於胃之下脘不開,飲食雖進,停滯胃中,良久主出,謂之翻胃。

丹溪云:年高者不治,蓋少年氣血未虛,用藥劫去痰火,病不復生,年老氣血已虛,用藥劫去痰火,雖得暫愈,其病復作,所以然者。氣虛則不能運化而生痰,血虛則不能滋潤而生火也。切不可用香燥之藥,若服之必死,宜薄滋味,蓋其症屬熱而燥,倘藥又香燥,則散氣耗血,且厚味則助火生病,不亦益助其病乎,所以並宜忌之。

養葵曰:噎膈,丹溪謂之得七情六淫,遂有火熱炎上之化,多升少降,津液不布,積而為痰為飲,被劫時,暫得快,不久復作,前藥再行,積成其熱,血液衰耗,胃脘乾槁,妨礙道路,其槁在上,則近咽之下,水飲可行,食物難食,食亦不多,名之曰噎。其槁在下,則與胃為近,食雖可入,難盡入胃,良久復出,名之曰膈,亦曰反胃。

白話文:

噎膈、翻胃、關格這三種病,名稱不同,病因也不同,治療上應該區分,不能混淆。

噎這種病,食物到了嘴邊,在咽喉部位,吞不下去,隨即又吐出來,因為是由「噎」這個動作轉變而來的,所以叫做「噎」,它的關鍵在於吸門,也就是會厭的地方。病位在上焦,多半是因為胃脘乾燥、血液衰少,屬於陰虛火旺的病。

膈這種病,像是食物吞下去後,到了膈膜(橫膈膜)部位,無法順利往下,慢慢地又吐出來,因為是由膈這個位置轉變而來的,所以叫做「膈」,這裡的「膈」是指橫膈膜的膈,而不是指阻隔的「隔」。關鍵在於賁門,也就是胃的上口。病位在中焦,多半是因為憂愁、思慮、憤怒,導致痰氣鬱結在上膈,或是因難以釋懷的苦悶而阻礙脾的運化,屬於情緒上的病。丹溪說,只有年紀大的男子才會得這種病,年輕人很少有噎膈。

至於翻胃這種病,食量比平常多,食物吃下後,進入胃中,但因為下脘(胃下口)無法正常消化運化,有的早上吃,晚上吐;有的晚上吃,早上吐,有的積滯到隔天,脹悶難忍,又把原來的食物吐出來,食物完全沒有消化,從胃的下口翻出來,所以叫做「翻胃」。關鍵在於幽門,也就是胃的下口。病位在下焦,雖然屬於胃病,但實際上是由於命門火衰、腎經虛寒所引起的。不論男女老少都可能得這種病。

關格這種病,連一粒米都吃不下,只渴求茶水,喝下去沒多久就吐出來,又要喝,喝了又吐。吃藥的話,熱藥一入口就吐出,冷藥也要過一陣子才吐出,大小便都不通暢,叫做「關格」。「關」是指大小便都閉塞,排不出來;「格」是指吐出水液,喝不進去。

這個病症多見於女性,是陰陽錯亂所致,所以上下都有病,關閉了排出的通道,也阻塞了進入的途徑。這種病急症難以緩治,實證要暫時疏通,虛證要峻補。病因是陽氣在上中焦,氣機無法正常升降。

噎膈多半是因為血液枯竭,加上氣鬱所致,因為氣鬱就會結滯,而痰阻塞在膈中,所以會吐出很多痰水。「膈」是指橫膈膜阻隔心臟的上下,使上下不通,像被阻擋一樣。剛開始是阻塞在喉嚨,覺得有東西卡住,吐不出來,吞不下去,這是因為氣鬱和痰互相搏結所致,時間久了就會漸漸妨礙飲食,形成噎膈。「噎」是指吃飯時,氣突然受阻,食物無法下嚥,所以叫做「噎」。

節齋說,膈噎翻胃這些病,都是因為火氣引起的,它們的發生過程是漸進的,病因不盡相同:有因為思慮過度而引動脾火的;有因為憤怒過度而引動肝火的;有因為長期吃煎炸食物而產生胃火的;有因為沉迷性慾而引起腎火的。火氣向上燃燒,蒸發津液,形成痰。初期痰火還沒結實,咽喉和胸膈乾燥,飲食難以順利通過,就形成了膈或噎。時間久了,痰火結實,胃的上口不暢通,食物雖然吃進去,卻停滯在膈膜之間,很快就吐出來,稱為嘔吐。至於胃的下口不暢通,食物雖然吃進去,卻停留在胃裡,很久之後才吐出來,稱為翻胃。

丹溪說,年紀大的人這個病很難治,因為年輕人氣血未衰,用藥清除痰火,病就可以痊癒;年紀大的人,氣血已經虛弱,用藥清除痰火,雖然可以暫時好轉,但病還是會復發。原因在於,氣虛就不能正常運化而產生痰,血虛就不能滋潤而產生火。千萬不能使用香燥的藥,吃了必死無疑。飲食應該清淡,因為這種病屬於熱且乾燥,如果用香燥的藥,就會耗散氣血,而且厚膩的食物會助長火氣,加重病情,所以也應該禁忌。

養葵說,噎膈,丹溪認為是因七情六慾所導致,造成火熱向上,多升少降,津液無法正常運行,積聚成痰成飲,用藥治療後,雖然暫時會感到舒適,但不久就會復發。再用原來的藥,就會累積熱氣,消耗血液,導致胃脘乾燥,阻礙了食物的通道。如果阻塞在上,靠近咽喉下方,水還可以喝下去,食物就難以下嚥,而且吃不多,這就叫做「噎」。如果阻塞在下,靠近胃,食物雖然可以吃進去,卻難以完全進入胃裡,過一段時間又吐出來,這就叫做「膈」,也叫做「反胃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