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4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4)

1. 方脈腫脹合參

必待三焦之火化,始能出焉。其三焦之經,在上者,布膻中,散落心包,在下者,出於委陽,上絡膀胱,上佐天道之施化,下佐地道之發生,與手厥陰為表裡,以應諸經之使者也。是故腎虛者,下焦之火虛也。雖小便之清長,必由於肺金之輸化,然膀胱之氣旺,始能吸胸中之氣以下行,但腎與膀胱為表裡,膀胱之失運化,必由腎氣之衰微,故始因火小不能化水,後則水大火不能化矣。

《經》曰:三焦病者,氣滿,小腹光堅,不得小便,溢則水留而為脹,仲景金匱腎氣丸補而不滯,通而不泄,誠治腫之神矣。

有一身之間,惟面與足浮腫,早則面甚,晚則腳甚。《經》云,面腫為風,腳腫為水,乃風熱所致也。雖然病後元氣未復者,每多見此,蓋由真氣根本不固,故日中行坐,則氣墜下面,晚腳腫,夜中睡臥,則氣升浮,而早面浮,若概作風濕治之,益虛其虛,故以治不足之法,治有餘則可,治有餘之法,治不足則不可。

凡有癥瘕積塊痞塊,即是脹病之根,日漸月積,腹大如箕,若抱甕然,是名單腹脹,不似水氣散於皮膚面目四肢也。緣中州之地久窒,其四運之軸清者不升,濁者不降,互相結聚,牢不可破,實因脾土之衰微,而藏氣之司失職,蓋人之有身,賴中央以運四旁,今中央既竭,焉有精華四達,故憔悴枯槁,中腹如鼓,昧者猛用劫奪之藥,暫消而復腫愈甚,疑其何物邪氣若此之盛,豈知猛藥所攻,即以此身之元氣,轉與此身為難首,實如驅良民為寇也。明乎此則有培養一法。

補益元氣是也。則有招納一法,脾虛下陷者,升舉陽氣,腎虛上浮者,納氣歸源是也。則有解散一法,開鬼門潔淨府是也。三者具不言瀉,而瀉在其中矣。

有氣血鬱而停滯,久之而血痹不行,濕熱生蟲,腹形充大,中實有物,名之為蠱,非如鼓脹腹皮繃急,而屬於氣,中空無物也,亦宜詳辨。婦人有水分與血分之殊,心胸堅大,而病發於上,先病水脹,而後經斷,謂之水分,血結胞門,而病發於下,先因經斷,而後水脹,謂之血分,水腫皆起於房勞過度,先自脛腫後腹大,按之隨手而起者,水也。

單腹脹乃脾虛之甚,必大劑參朮桂附,下元虛寒者,金匱腎氣丸料,大劑作湯,初服必脹悶難當,久則正氣旺,而得健運,脹消矣。乃《內經》塞因塞用之法,少用則滋壅於上,多服則峻補於下,蓋中州虛乏壅滯,必賴大補而流通其氣。

《經》言:營氣循脈,衛氣逆為脈脹,衛氣既逆,乃循分肉之間,而為膚脹,故人身以氣為主,失其和則為邪氣,得其平則為正氣,正氣者,即真氣也。元氣也。一息不運,則機緘窮,一毫不續,則霄壤判,然氣主於肺,肺為諸氣之司,生於胃,胃為化源之所,原於腎,腎為根本之地,故氣虛。補虛者,定法也。

白話文:

腫脹的病症,必須等到三焦的火氣能夠正常運化,才能顯現出來。三焦經脈,在上的部分,分佈在膻中穴,散落在心包;在下的部分,從委陽穴發出,向上聯絡膀胱,向上輔助天道(自然)的施布運化,向下輔助地道(自然)的產生發展,與手厥陰心包經互為表裡,用來應對其他經脈的使令。因此,腎氣虛弱的人,是下焦的火氣虛弱。即使小便清澈量多,也是由於肺金的輸布轉化功能不足所致。然而,膀胱的氣足,才能夠吸取胸中的氣下行。但腎與膀胱互為表裡,膀胱的運化功能失常,必定是由於腎氣的衰弱,所以最初是因為火氣不足不能運化水液,後來則是因為水液過多,火氣更加無法運化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三焦有病,會氣脹,小腹堅硬飽滿,無法小便,水液溢出就會滯留形成腫脹。」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中的腎氣丸,有補益而不滯塞、通暢而不泄瀉的作用,確實是治療腫脹的神藥。

有些人全身浮腫,只有臉和腳特別明顯。早上臉腫得厲害,晚上腳腫得厲害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臉腫是風邪引起的,腳腫是水液引起的,這是風熱所導致的。雖然如此,大病初癒、元氣尚未恢復的人,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。這主要是因為身體的真氣根本不穩固,所以白天活動時,氣向下墜落,導致晚上腳腫;晚上睡覺時,氣向上浮動,導致早上臉腫。如果把這種情況一概當作風濕來治療,反而會使虛弱的身體更加虛弱。所以,治療虛症要用補虛的方法,治療實症則可以用瀉的方法,但是用治療實症的方法來治療虛症,是絕對不可以的。

凡是身體內部有癥瘕、積塊、痞塊等,都是腫脹病的根源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腹部會像用箕裝滿東西一樣大,像抱著一個甕一樣,這叫做單腹脹,不像水腫那樣散布在皮膚、臉面、四肢。這是因為中焦的功能長期阻塞,導致清陽之氣不能上升,濁陰之氣不能下降,相互結聚,牢固而無法破除。這實際上是因為脾土的衰弱,導致臟腑的功能失調。人之所以能夠生存,依賴於中焦來運化四肢和全身。現在中焦功能衰竭,又怎麼能讓精華物質輸送到全身呢?所以身體會憔悴枯槁,腹部卻像鼓一樣大。不明事理的人會猛烈使用瀉藥來去除脹滿,雖然暫時消腫,但很快又會腫得更厲害,懷疑是什麼邪氣如此旺盛。殊不知猛烈的藥物攻擊,實際上是把自身的元氣拿來對抗身體,如同驅趕善良的百姓去當強盜。明白這個道理,就知道應該用培補元氣的方法。

補益元氣的方法就是培補,其中還有招納的方法,脾氣虛弱下陷的,要升舉陽氣;腎氣虛弱上浮的,要引導氣歸回本源。還有疏散的方法,就是打開毛孔和暢通二便。這三種方法都沒有提到「瀉」,但「瀉」的含義就在其中了。

還有氣血鬱滯停留在體內,久而久之會造成血脈痹阻不通,濕熱滋生蟲子,腹部脹大,內部有實質的東西,這叫做「蠱」,不像鼓脹那樣腹皮繃緊,只是氣脹,內部是空虛的。這些情況也應仔細分辨。婦女的病症有水腫和血腫的區別,如果胸部感覺脹滿,並且病症發作在身體上部,先出現水腫,然後月經停止,這屬於「水分」;如果胞門(子宮)有血凝結,病症發作在身體下部,先因為月經停止,然後出現水腫,這屬於「血分」。水腫通常因為房事過度引起,先從腿部腫脹開始,然後腹部腫大,按壓後會很快恢復原狀的,這就是水腫。

單腹脹是脾虛到極點的表現,必須用大量的人參、白朮、桂枝、附子等藥材,如果是下焦虛寒,則用金匱腎氣丸的藥方,大量熬製成湯藥服用。剛開始服用時,肯定會感到脹悶難受,但久而久之,正氣就會旺盛起來,脾胃功能也會恢復正常,腫脹自然就消除了。這就是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「塞因塞用」的方法。少量服用會使氣機壅滯在上方,大量服用則能峻補下方。因為中焦虛弱,氣機壅滯,必須依賴大量補益藥來流通氣機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營氣在脈中運行,衛氣運行不順暢就會導致脈脹,衛氣如果逆行,就會跑到肌肉之間,形成膚脹。」所以,人體以氣為根本,如果氣機失調,就會產生邪氣,如果氣機平和,就是正氣。正氣就是真氣,就是元氣。氣息一旦停止運行,身體的機能就會停止,氣機一旦不能接續,就會產生天壤之別。然而,氣的主管在肺,肺是各種氣的管理者;氣的產生在胃,胃是氣的化生之源;氣的根本在腎,腎是氣的根本之地。所以,氣虛就要補虛,這是恆定不變的法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