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5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5)

1. 方脈腫脹合參

氣無補法者,俗論也。如痞悶壅塞,似難於補,不知正虛不補,邪由何行?然有補之而不效者,未知補之法也。凡一切氣上,但知求於脾肺,而不求之腎耳。蓋腎間動氣,為五臟六腑之本,十二經絡之根,呼吸之門,三焦之原,人或房勞不節,或思慮太過,皆能傷腎,故曰:思之為害甚於欲,腎既有傷,氣無管束,遂多鬱滯,肺出氣也。腎納氣也。

腎虛不能納氣,則氣上而不下,是肺病而實腎病也。子病累及於母,治之者,無徒事於肺,當以補腎為本,補腎之要,尤在納氣為主,納氣之法,導火歸之而已,蓋火為氣之根也。

《經》曰: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,故鼓脹者,雖脾胃病,其原則氣由於腎,蓋脾為陰中至陰為不遷之位,天為陽,火也。地為陰,水也。在人則為脾,同陰水之化,若中氣充足,則元陽健運,否則陽氣不能運化精微,聚而不改,為脹為滿,宜入溫補之劑,長養胃中生髮之氣,上行清道,濁陰自降,脹滿自愈,倘以分消為事,圖寬快於一時,則脾氣因分消而愈虛,運化因愈虛而愈難,此治脾胃之論也。而未及於腎,夫腎雖為水臟,而命門之相火寄焉。

命門之火衰,則真陽微而脾土弱,脹滿生焉。《經》云:臟寒生滿病,故欲補土者,尤莫如補腎中之真火,火旺則土強,而脹自愈,至於開鬼門,潔淨府,乃治外感有形之實症,而非治內傷無形之氣病也。

水腫者,脾病也。出於肺,而本於腎。三經之寒氣為病,而實原於三焦之氣不化,閉而不行,留溢為腫,脾制水者也。土受邪,則水反侮之,肺生水者也。金氣病,則水不能輸,然其本更在於腎,腎雖水臟,實元陽生氣所由出也。若腎中之陽虛,則命門火衰,何能溫養脾胃,是以陰寒上乘,至陰益困,不能為之健運矣。

要知氣即火也,陽也。精即水也,陰也,陽旺則化精而為氣,陽衰則不能化,而水即為邪,火衰則不能化水,水盛則火不能化陰,不從陽而精氣皆可化為水也。故水腫之水,實無水也。

本於氣之所化,真氣旺,則水即為氣,真氣衰,則氣即化水,因脾肺腎真元之氣先虧而致之,蓋腎居下焦屬水,統攝陰液,為水之本,脾居中焦屬土,合肌肉為水之堤防,主化谷生津,以灌溉諸經,肺居上焦屬金,為水之化源,行榮衛而主治節,以通調水道,人或勞倦房室,以傷其臟,則在腎不能統攝宣通而停蓄矣。在脾不能堤防灌溉而氾濫矣。

在肺不能生化通調而壅閉矣。三焦之氣閉塞,決讀之官郁遏,水道不通,津液亦閉,血脈不流,盡化為水,水因氣閉,氣因水壅,腫病日甚,觀此則知得之於脾肺腎三經,更本於氣也、火也,明矣。故《經》曰:三陰結謂之水,三陰結者,謂脾肺之脈俱寒結也,脾肺寒結,則氣化為水矣。

白話文:

關於氣虛不能補益的說法,是世俗的錯誤觀點。例如胸悶、堵塞的狀況,看起來似乎難以用補益的方式治療,卻不知道是因為身體的正氣虛弱,如果不用補益的方式治療,邪氣要如何消除?然而,有時候用了補益的方法卻沒有效果,那是因為還沒有掌握正確的補益方法。凡是遇到氣往上衝的情況,只知道從脾肺方面去尋求解決方法,卻不知道要從腎下手。因為腎中的動氣是五臟六腑的根本,十二經絡的根源,呼吸的門戶,三焦的原動力。人如果房事不節制,或思慮過度,都可能損傷腎氣。所以說:「思慮的危害比慾望還要大」。腎氣一旦受損,氣就失去約束,容易鬱結停滯。肺主呼吸出氣,而腎主呼吸納氣。

腎虛不能納氣,氣就會上逆而不能下降,這是肺的病症,但實際上是腎的病變。就像兒子生病連累到母親一樣,治療的時候,不能只針對肺部,而應該以補腎為根本。補腎的重點,尤其在於使腎氣能夠納氣,而納氣的方法,就是要引導虛火回歸本位。因為火是氣的根本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濁氣在上,就會產生腹脹」。所以腹脹的病症,雖然與脾胃有關,但它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腎氣。因為脾為陰中至陰的臟器,它不會主動移動。天為陽,屬火;地為陰,屬水。在人體,脾屬陰,如同陰水一樣的性質。如果中氣充足,陽氣就能正常運行,否則陽氣不能運化精微物質,堆積在一起,就會形成脹滿。這時候應該使用溫補的藥劑,來培養胃中的生發之氣,使清氣上升,濁陰下降,腹脹自然就會痊癒。如果只用消導的方法,想求得一時的寬鬆舒適,那只會使脾氣因為消導而更加虛弱,運化功能也會因為更加虛弱而更難發揮。以上是針對脾胃的論述,還沒有談到腎。腎雖然是水臟,但命門的相火卻寄居在這裡。

命門的火衰弱,就會使真陽衰微,脾土也跟著虛弱,腹脹就產生了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臟腑寒冷就會產生脹滿的病症」。因此想要補益脾土,最重要的是補腎中的真火。火旺盛,土就會強壯,腹脹自然會痊癒。至於開啟鬼門、清潔淨府的方法,那是治療外感有形的實症,而不是治療內傷無形的氣病。

水腫的病症,與脾有關,表現於肺,而根源在於腎。三經(脾、肺、腎)的寒氣是病的原因,但實際上是源於三焦的氣機不暢,閉塞不行,水液停留在體內而形成水腫。脾具有制約水的作用,當脾土受到邪氣侵襲,水就會反過來侵犯脾土。肺有生成水的作用,當肺氣有病,水液就不能正常輸送。然而,它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腎。腎雖然是水臟,卻是元陽生氣的來源。如果腎中的陽氣虛弱,命門火衰,就不能溫養脾胃,這樣陰寒就會向上侵犯,使脾土更加困頓,不能正常運作。

要知道,氣就是火,屬陽;精就是水,屬陰。陽氣旺盛就能化精為氣,陽氣衰弱就不能化氣,水就會變成邪氣。火衰弱就不能化水,水液過多則火不能化陰。如果不順應陽氣,精氣都可能化為水。所以水腫的水,其實不是真的水,而是因為氣不能正常運行所導致的。

水腫的根本原因在於氣的運行變化。真氣旺盛,水就能化為氣;真氣衰弱,氣就會化為水。這是因為脾肺腎的真元之氣先虛損所造成的。腎位於下焦,屬水,統攝陰液,是水的根本。脾位於中焦,屬土,和肌肉共同形成水的堤防,主要負責運化穀物生津,來灌溉身體的各個經絡。肺位於上焦,屬金,是水的源頭,它運送營衛之氣,並負責調節,以疏通水道。人如果因為過度勞累或房事不節制而損傷臟器,就會導致腎不能統攝和疏通而使水停積。脾不能堤防和灌溉而使水液氾濫。肺不能正常生成和運化水液而使水液阻塞。三焦的氣機閉塞,負責疏通水道的官竅鬱滯,水道不通,津液也會閉塞,血脈不暢,最後都化為水。水因為氣的閉塞而壅滯,氣又因為水的壅塞而阻滯,水腫的病症就日益加重。由此可見,水腫的病根在於脾肺腎三經,更深層的原因在於氣和火的虛弱。這是很明顯的。所以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三陰經絡結聚就會形成水腫」。所謂三陰結聚,是指脾肺的經脈都虛寒閉塞。脾肺虛寒閉塞,氣就會化為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