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2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2)
1. 兒科腫脹
大抵因水因濕者,下先腫,因風因火者,上先腫,陽水脈沉數,陰水脈沉遲,故腰以上腫,宜發汗,腰以下腫宜利水,身熱者在表宜汗,身不熱者在裡宜下,此常論也,然不可用大戟甘遂之劑。
倘水氣乘虛腹至,更將何以治之?即腫脹有因積而得者,倘去積而腫再作,小便不利者,若再用利藥,小便愈閉,醫多束手,蓋此多因中焦氣不升降,為寒所隔,水閉不行,惟服沉附湯類,小便自通,喘滿自退矣。
腫脹症候,若脾虛氣未出,腹脹不腫不喘者,或以補為消,或借消為補,務使脾能健運,腎能閉藏,則祖氣有根而不拔,元氣深藏而有源,何有為脹為滿之患哉!若早不速治,則虛氣已出,附肺而行,入於四肢面目,是以通浮然,此譬如行兵,戰寇未出林也,攻之必獲,既出林矣。攻之必失,至此又當以意漸收之,蓋標症雖似有餘,本症實由不足也。
白話文:
一般來說,腫脹如果是因為體內水液或濕氣引起的,通常是下半身先腫;如果是因為風邪或火氣引起的,通常是上半身先腫。陽水(體內陽氣不足導致的水腫)的脈象是沉而快的,陰水(體內陰氣過盛導致的水腫)的脈象是沉而慢的。所以,腰部以上的腫脹,適合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;腰部以下的腫脹,適合用利尿的方法來治療。身體發熱的腫脹,表示病邪在體表,適合用發汗;身體不發熱的腫脹,表示病邪在體內,適合用通利大便的方法。這些是一般常見的治療原則。但是,不可以使用大戟、甘遂這些藥性強烈的藥物。
如果水氣趁著身體虛弱,侵入腹部導致腹脹,那又該如何治療呢?即使腫脹是因為體內積滯引起的,如果清除了積滯後腫脹又再出現,而且小便不暢,如果再用利尿的藥物,小便反而會更加阻塞,這時醫生大多會感到棘手。這種情況大多是因為中焦的氣機升降失調,被寒氣阻隔,導致水液無法正常運行。這時,只能服用沉附湯之類的溫陽藥方,才能使小便順暢,喘滿的症狀自然消退。
腫脹的症狀,如果是由於脾氣虛弱,導致氣機無法正常運行,出現腹脹但不腫脹不喘的狀況,可以考慮用補益的方法來達到消脹的目的,或是藉由消脹的方法來達到補益的目的。重點在於使脾胃能夠正常運作,腎臟能夠固藏精氣,這樣才能使先天之氣有根而不會被拔除,元氣才能深藏而有源源不絕的能量。這樣,哪裡還會有腹脹腹滿的困擾呢?如果早期沒有及時治療,導致虛弱的氣機外泄,附著在肺部運行,甚至進入四肢和臉部,導致全身浮腫,這就像打仗一樣,如果敵人還躲在樹林裡,攻擊就容易成功;一旦敵人走出樹林,攻擊就容易失敗。到了這種情況,又應該慢慢地採用收斂的方法來治療,因為這時看起來雖然是實證,但實際上是體內虛弱的表現。
2. 方脈腫脹合參
帝曰:脈之應於寸口,如何而脹?伯曰:其脈大堅以澀者,脹也。邪盛則大,邪實則堅,澀者,氣血虛而不流利也。洪大之脈陰氣必衰,堅強之脈胃氣必損,故大堅以澀病當為脹。是以脾具坤靜之德,而有乾健之運,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升,而成天地之泰,是為平人。
今也七情內傷,六淫外感,飲食失節,房勞致虛,脾土之陰受傷,轉運之官失職,胃雖受谷,不能運化,是以心肺之陽不能降,腎肝之陰不能升,而成天地不交之否,清濁相混,隧道壅塞,鬱而為熱,熱留為濕,濕熱相生,遂成脹滿,本無形之氣為病,難作有形之症調理,有謂秋夏冬治之稍易,惟春最難者,以其木旺,而土受克,不能制水也。然輕者俱易,重者俱難,不獨春也。
名鼓者,以其中空外浮,取其象而名之也。更名蠱者,以其侵蝕之害,取其義而名之也。治者宜補其脾,又須養肺金以制木,使脾無賊邪之患,滋腎陰以制火,使肺得清化之令,脾肺腎之氣交通則水穀自然克化,卻鹼味,斷妄想,無有不安,醫者急於取效,病者苦於脹滿,喜行利藥以求通快,不知覺得一日半日,其脹滿病邪愈甚,而元氣轉傷矣。
又有標實而本虛者,瀉之不可,補之無功,極為危險,全在杜微防漸,標本得宜,使脾腎之元陽生髮,而陰邪之凝滯釋然矣。
水腫鼓脹,皆因脾虛所致,然水腫輕而鼓脹重,何也?水腫則飲食如常,鼓脹則飲食不及常也。先頭足腫,後腹大者,水也、腫也。先腹大,後四肢腫者,氣也、脹也。治水腫則惟補脾導水而已,治鼓脹則補脾導水,兼以消穀,庶乎可也。雖然鼓脹有氣血寒熱四者之殊,多由怒氣傷肝,木邪剋土,所以脾病而不能運化水穀也。
又要養肺金以制肝木,使脾無賊邪,則運化行而水穀消矣。以此觀之,治鼓脹之法,必以補脾制肝,導水消穀為主,看所挾而兼用藥,挾氣則散氣,挾血則破血,挾寒則溫寒,挾熱則清熱,自無不愈,其有不可治者,此乃脾虛之極,為真臟病也。真臟病者,由真火不能生土耳,豈止脾臟而已哉。
人有行房,用力過度,則汗出於腎,《經》言汗出於腎,逢於風,內不得入於臟腑,外不得越於皮膚,客於玄府。行於皮膚,傳於胕腫,本之於腎,名曰風水,治宜滋腎散風,如四物湯加荊防羌柴防己之類。不可作脾虛濕腫,而用參朮,及利水之藥,愈使風邪內陷。
火性炎上,水性潤下,消渴證不交,而火偏盛也。水氣證不交,而水偏盛也。治之之法,在制其偏而使之相濟,敵小火不能化大水,先必瀉其水,後補其火,開鬼門是發汗,瀉在表在上之水也,潔淨府,謂利小便,瀉在裡在下之水也。水勢既減,然後用暖藥以補元氣,此治實治熱之次第也。
白話文:
皇帝問:脈象在寸口(手腕處)的表現,為什麼會出現脹滿呢?
岐伯回答:脈象表現為粗大、堅硬且澀滯的,就是脹滿的表現。邪氣強盛,脈象就大;邪氣實在,脈象就堅硬;澀滯,表示氣血虛弱而不流通。脈象洪大,說明體內陰氣一定衰弱;脈象堅強,說明胃氣一定受損。所以脈象粗大、堅硬且澀滯,病情就會是脹滿。
脾臟具有坤地的靜謐之德,同時也有乾天的剛健運轉之功,因此能夠使心肺的陽氣下降,肝腎的陰氣上升,形成天地陰陽調和的狀態,這就是健康的人。
現在,由於七情(喜怒憂思悲恐驚)內傷、六淫(風寒暑濕燥火)外感、飲食不節制、房事過度導致虛損,使得脾土的陰氣受損,脾臟的運化功能失常。雖然胃能接受食物,但無法運化。這樣一來,心肺的陽氣無法下降,肝腎的陰氣無法上升,形成天地陰陽不交的阻塞狀態。清氣和濁氣混雜,通道堵塞,鬱積而化為熱,熱久了又會生濕,濕熱相互滋生,就形成了脹滿。這種病本質上是無形的氣的病變,難以用有形的方式治療。有人說,秋、夏、冬三季治療稍微容易,只有春季最難,因為春季木氣旺盛,而土氣受到克制,無法制約水氣。但實際上,病情輕的都容易治療,重的都難以治療,並不僅限於春季。
脹滿病又被稱為「鼓」,是因為它的外形看起來中空而外表浮腫,取其形狀而命名。「蠱」這個名稱,是取其病邪像蟲子一樣侵蝕身體的含義。治療時應當補益脾臟,同時也要滋養肺金來制約肝木,使脾臟免受邪氣侵犯。還要滋養腎陰來制約火氣,使肺能保持清肅的狀態。如果脾、肺、腎三臟的氣機能夠交通順暢,水穀自然就能被消化吸收。還要戒除過鹹的食物,斷絕胡思亂想,這樣才能安康。醫生急於求成,病人又苦於脹滿,喜歡使用瀉藥來求得通暢。殊不知,一天半天後,脹滿的病邪反而更加嚴重,而正氣也更加虛損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,表面上看起來是實證,而實際上是本虛。這種情況下,瀉法不能用,補法又沒效果,非常危險。關鍵在於防微杜漸,標本兼治,使脾腎的元陽得以生發,陰邪的凝滯才能消散。
水腫和鼓脹都是由於脾虛引起的,但是水腫較輕,鼓脹較重,這是為什麼呢?水腫的時候,飲食還和往常一樣,而鼓脹的時候,飲食卻比平時差。先從頭部和腳部腫起,然後腹部腫大,這是水腫。先從腹部腫大,然後四肢腫脹,這是氣脹。治療水腫,只要補益脾臟,引導水液排出就可以了。治療鼓脹,就要補益脾臟,引導水液排出,同時還要消食化積,這樣才有可能治好。雖然鼓脹有氣、血、寒、熱四種不同的情況,但大多是由於怒氣傷肝,肝木克制脾土,所以導致脾臟功能失常,無法運化水穀。
還要滋養肺金來制約肝木,使脾臟免受邪氣的侵擾,這樣脾臟的運化功能才能正常,水穀才能被消化。由此可見,治療鼓脹的方法,必須以補益脾臟,制約肝木,引導水液排出,消食化積為主。再根據病情所挾帶的情況來用藥,如果是氣滯,就用行氣的藥;如果是血瘀,就用活血化瘀的藥;如果是寒邪,就用溫熱的藥;如果是熱邪,就用清熱的藥。這樣自然可以痊癒。如果還有不能治癒的,那就是脾虛到了極點,屬於真臟病了。所謂真臟病,是真正的火不能生養脾土,不單單是脾臟本身的問題。
人如果房事過度,用力過猛,汗液就會從腎中流出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汗液從腎中流出,如果遇到風邪,風邪就既不能進入臟腑,也不能從皮膚排出,而是停留在玄府(皮膚的腠理之間)。風邪在皮膚中遊走,然後傳入浮腫的部位,它的根源在於腎,這種病叫做風水。治療方法應該是滋養腎陰,疏散風邪,可以使用四物湯加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柴胡、防己之類的藥物。不能把它當作脾虛濕腫來治療,而使用人參、白朮以及利水之藥,這樣反而會使風邪陷入體內。
火的性質是向上燃燒,水的性質是向下潤澤。消渴病是因為體內陰陽不交,火氣過於旺盛。水腫病也是因為陰陽不交,水氣過於旺盛。治療方法就是要制約它們的偏盛,使它們達到陰陽相濟的平衡狀態。弱小的火無法化解大量的水,所以必須先瀉其水,後補其火。開鬼門是指發汗,是瀉在表在上的水。潔淨府是指利小便,是瀉在裡在下的水。水勢減弱後,再用溫熱的藥物來補益元氣。這就是治療實證熱證的先後次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