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1)

1.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

2. 兒科腫脹

百病之始生,莫不由六淫七情所致,若夫腫脹,尤特甚焉。然有脾虛水腫、鼓脹、脹滿、膚脹、虛腫,在臟、在腑之分。小兒臟腑嬌嫩,乳食不節,脾一受傷,不能制水,流溢皮膚,然症有三,疳水、積水、驚水是也。疳水者,心脾虛損,面黃腳腫也。積水者,五積在腹,結化為水也。

驚水者,重疊受驚,心火燥濕,過飲停蓄也。然水氣而脈浮大滑實者生,以其在表,而未大虛也。沉細虛微者死,以其在裡而虛極,兼之陽虛,則不能化陰也。有脾胃受濕,不能運化,氣浮四肢,頭面皆腫者,此名濕腫。有濕毒並諸毒氣停留胃脘,是以入腹作痛,此名毒氣腫也。

有傷寒下之太早,是以乘虛入腹而作腫者,此名傷寒腫也。更有虛腫者,凡諸大病之後,氣血兩虛,中氣不固,皆能外浮而為腫,晨起面浮,午後足腫。若元氣未耗,宜急養胃調脾,則腫不治而自退。其水腫者,脾虛受濕,是以榮衛留止,脾失健運,肺失輸降,水氣上侵,目窠浮腫,腹大而白,足經皆腫而如冰,手按成窟而即起,光腫如泡者也,失治則皮爛水流。若遍體成瘡者,皆可治,虛陷者危矣。

更有十種水之分,如氣短不得臥者,為心水;兩脅緊痛者,為肝水;大便騖溏者,為肺水;四肢苦重者,為脾水;腰痛足冷者為腎水;口苦咽乾者為膽水;乍虛乍實者大腸水;腹急肢瘦者膀胱水;小便閉澀者為胃水;小腹急滿者小腸水;更有氣聚膀胱,而致陰囊亦腫者,總而論之,腎虛不能行水,脾虛不能制水,胃為水穀之海,虛則不能傳化,是以氾濫,反得浸潰脾土,於是三焦停滯,經絡壅塞,氣留於臟而為脹,水溢於皮膚而為腫。宜先益氣補中,切勿徒投滲泄。

鼓脹者,心腹脹滿,旦食不能暮食,形如鼓脹,色蒼黃,腹筋起,又名單鼓。外雖堅滿,中空無物,脹滿者,心腹痞脹,噎氣妨食,氣短煩渴,面黃皮薄而光,肢瘦肌慄而咳,溲短便閉,此乃脾虛之甚,治宜大補中氣,佐以行濕,或補中益氣,金匱腎氣,兼而服之。膚脹者,脾胃卒傷,風寒陡感,濕氣泊流,周身盡腫,按其腹窅而不起,倦言懶食,吞酸噁心,治宜燥濕和中。然氣虛而腫者,名曰氣蠱。

血虛而腫者,名曰血蠱。榮衛俱虛者,名曰氣血蠱。凡腫先起於腹,而散於四肢者可治。自四肢而歸於腹者難療,並鼓脹而腹有青筋,脹滿而大便滑瀉,面青作喘者,單腹脹而面目手足硬者,唇黑腫傷肝,缺盆平傷心,臍突平傷脾,足心平傷腎,背平傷肺。

男從足腫而上,女從身腫而下、或肉硬,或手掌平外腎脹極,囊莖腫腐,臍間青黑,喘促煩渴,身浮青紫,或身似枝色,偏膚生斑,自利畏食,唇縮枯澀,小便不禁,及起紫黑斑點,漸若云片者,並皆不治。

白話文:

[兒科腫脹]

疾病的開始,無一不是由外在環境的六種病邪與內在情緒的七種影響所導致,尤其對於腫脹這種病症,更是如此。腫脹的類型有脾虛引起的水腫、鼓脹、脹滿、膚脹以及虛腫,這些病症可能發生在不同的臟器或腑部。兒童的臟腑比較嬌嫩,如果飲食沒有節制,一旦脾臟受損,就無法有效控制水分,導致水分溢出到皮膚之下,形成三種主要的症狀:疳水、積水和驚水。

疳水,是由心脾虛弱造成的,表現為面部黃疸和腳部腫脹。積水,是因為腹部有多種積聚,最終轉化為水分。驚水,是因為多次受到驚嚇,心火旺盛,導致濕氣過盛,過度飲水後水分在體內停滯。

如果脈象浮大滑實,表示病在表面且尚未達到非常虛弱的程度,病情仍有希望;如果脈象沉細虛微,表示病在內部且虛弱至極,同時伴有陽氣虛弱,無法轉化陰氣,病情可能危急。有的患者脾胃受潮濕影響,無法正常消化,氣血浮於四肢,頭臉部都出現腫脹,這被稱為濕腫。有的患者因為濕毒和其他毒素在胃脘停留,導致腹部疼痛,這被稱為毒氣腫。

有的患者因傷寒治療過早,導致虛弱狀態下病邪進入腹部造成腫脹,這被稱為傷寒腫。還有一種虛腫,通常發生在大病之後,身體氣血兩虛,中氣不穩,導致外部出現浮腫,早晨臉部浮腫,下午腳部腫脹。如果元氣尚未耗盡,應立即養胃調脾,腫脹自然會逐漸消退。對於水腫,由於脾虛受濕,導致營衛功能失調,脾臟運化功能減弱,肺臟無法正常調節,水分逆向上侵,眼睛四周浮腫,腹部膨大而皮膚呈白色,雙腳腫脹且冰冷,手按下去會留下凹陷但很快恢復,皮膚光滑如泡泡,如果治療不及時,皮膚可能破裂流水。如果全身長滿疹子,一般可以治療;但如果出現虛脫,病情就很危險了。

還有十種不同類型的水腫,例如呼吸短促無法躺下的是心水;兩側肋骨緊痛的是肝水;大便稀軟的是肺水;四肢沉重的是脾水;腰痛腳冷的是腎水;口苦喉嚨乾燥的是膽水;忽虛忽實的是大腸水;腹部緊繃四肢消瘦的是膀胱水;小便困難的是胃水;小腹緊張飽脹的是小腸水;此外,如果膀胱積聚氣血,導致睪丸腫脹,總體來說,腎虛無法排泄水分,脾虛無法控制水分,胃是食物與水分的海洋,虛弱時無法正常運化,導致水分泛濫,反過來侵蝕脾臟,導致三焦功能停滯,經絡堵塞,氣血在臟器中停留形成脹滿,水分在皮膚下擴散形成腫脹。治療時應首先補氣益中,不要只使用利尿藥物。

鼓脹,是指心腹部脹滿,早上吃的飯到晚上還無法消化,身體像鼓一樣腫脹,皮膚呈蒼黃色,腹部肌肉突出,又稱為單鼓。外表雖然堅硬飽滿,但內部卻空空如也。治療時應大補中氣,輔以祛濕,或者補中益氣,配合使用《金匱要略》中的腎氣方。

膚脹,是因為脾胃突然受傷,風寒突然來襲,濕氣滯留在身體各處,全身腫脹,按壓腹部會感覺空洞且不會回彈,患者會感到疲倦,不想吃東西,有噁心嘔吐的症狀。治療時應使用燥濕和中的方法。氣虛導致的腫脹,稱為氣蠱;血虛導致的腫脹,稱為血蠱;營衛兩虛導致的腫脹,稱為氣血蠱。

腫脹如果先從腹部開始,然後向四肢擴散,通常是可治的。但如果先從四肢開始,然後向腹部集中,或者是鼓脹且腹部有青筋,脹滿且大便滑瀉,面色青紫且呼吸困難,單純腹部腫脹且面部、手腳硬化,嘴脣黑腫傷肝,鎖骨平齊傷心,肚臍突出傷脾,腳心平齊傷腎,背部平齊傷肺,這些情況都較難治療。

男性腫脹通常從腳開始向上擴散,女性則從身體中部開始向下擴散,或是肌肉硬化,或是手掌平直,或是外生殖器極度腫脹,睪丸和陰莖腫脹腐爛,肚臍周圍青黑,呼吸急促且口渴,身體浮腫且皮膚青紫,或是身體像樹枝顏色,皮膚出現斑點,自發性出血且不敢進食,嘴脣萎縮乾燥,小便失禁,以及身上出現紫色或黑色斑點,逐漸擴散成雲朵狀,這些情況都是無法治療的。

大體而言,如果是因水或濕氣導致的腫脹,通常從下半身開始;如果是因風或火導致的腫脹,通常從上半身開始。陽性水腫的脈象通常沉數,陰性水腫的脈象通常沉遲。如果腰部以上腫脹,應使用發汗法;腰部以下腫脹,應使用利尿法。如果身體發熱,表示病在表面,應使用發汗法;如果身體不發熱,表示病在內部,應使用下法。這是常規理論,但是不能使用大戟、甘遂等強烈藥物。

如果水分趁虛而入,達到腹部,該如何治療呢?即使腫脹是由積聚導致,如果清除積聚後腫脹再次出現,且小便不通暢,如果再次使用利尿藥物,小便可能會完全閉塞,醫生往往束手無策。這通常是由於中焦氣機不升不降,被寒氣阻隔,水分無法排出。此時,應服用沉附湯一類的藥物,小便自然會通暢,喘息和脹滿也會緩解。

對於腫脹這種病症,如果脾虛但氣力未盡,腹部腫脹但未喘息,可以通過補益來消除病症,或者藉助消除病症來補益,關鍵是讓脾臟能夠健康運轉,腎臟能夠閉藏精氣,這樣祖氣就會有根基而不被拔除,元氣深藏且有來源,就不會有脹滿的困擾。如果早期不迅速治療,虛弱的氣力已經消耗殆盡,附著在肺部運行,進入四肢和麪部,因此整個身體都會浮腫。這就像行軍打仗,敵人還未出林,攻擊必定成功;一旦敵人出林,攻擊必定失敗。到了這個階段,應慢慢收斂病情,因為表面症狀看似過剩,但實際上是由於本質的不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