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 (2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 (2)
1. 論痔(兒科)
痔者,肛門之傍,生瘡腫痛者是也。亦有生瘡有孔,惡水不幹,而為漏者,皆由母食酒面爆炙,在胎受之,或因後天失調,心經蘊熱,熱傳於肺,注於大腸而成者,宜內服涼血解毒之劑,外用熏洗可也。
白話文:
痔瘡,就是在肛門旁邊長出瘡來,伴隨腫痛的症狀。有時候,瘡上會有孔,不斷流出惡臭的液體,這種情況稱爲瘻瘡。這些病症大多源自母親在懷孕期間食用瞭如酒、麪食或是過於熱氣的食物,使得胎兒受到影響,或者是因爲後天飲食生活失調,心經積存過多熱氣,熱氣傳遞到肺部,再影響至大腸,從而形成痔瘡。治療上,應該內服能涼血解毒的藥物,並且外部可用薰洗的方式進行治療。
2. 方脈痔漏合參
痔漏其名有五、曰牡、曰牝、曰氣、曰血、曰酒,又有腸風痔、脈痔、雌雄痔,皆五痔之別名也。初生俱在肛邊,狀如鼠乳,或結小核癢痛注悶,甚者身者惡寒,皆由房勞飲酒過度,久嗜甘肥不慎,醉飽以合,陰陽勞擾,血脈腸僻,滲漏沖注下部而成,治法始覺便服秦艽、槐角、連翹、土貝之類,外用熏洗以取內消,倘仍恣嗜欲,則腐潰膿血,逗留日久,傍穿竅穴,即變為漏,乃須補氣血,慎調攝,方可以漸取功。
痔漏之源,受病者燥氣也。為病者濕熱也。由乎酒色過度,濕而生熱,充於臟腑,溢於經絡,墜於穀道。左右衝突為痔,雖見症於大腸,實陰虛而火實所致。《經》所謂開竅於二陰,久則潰而成漏,然痔輕而漏重,痔實而漏虛,治痔不過涼血清熱,治漏初則涼血清熱燥濕,久則澀竅殺蟲,兼乎溫散,或曰:痔漏,火是根源,何故而用溫澀?殊不知痔止出血,始終是熱,漏流膿水,始是濕熱,終是濕寒,不用溫藥,何以去濕而散寒乎?非止痔漏,百病中多有始熱而終寒者,即如瀉泄嘔吐,初則腸胃氣實為熱,久則腸胃氣虛為寒。丹溪下血條云:下血久不愈者,後用溫劑,正此義也。
手陽明大腸庚金也。清燥主收,司行律液,以從足陽明胃土之化,旺則生化萬物,人或醉飽入房,酒熱留著,忍精不泄,流注篡間,前陰之氣,歸於大腸,木乘火勢,而侮燥金,火就燥,則大便閉而痔作矣。受氣者燥氣也。為病者胃濕也。故東垣曰:腸頭成塊者濕也。作大痛者風也。
大便燥結者兼受火熱也。是濕熱風燥,四氣合邪,法當瀉火,潤燥疏風,和血止痛,是其治也。
漏瘡須先服補藥生氣血,用參、朮、耆、芎、歸為主,大劑服之,隨以附子末唾和作餅如錢厚,以艾灸之,漏大炷大,漏小炷小,灸令微熱,不可使痛,干則易餅再灸,直至則止,來日又灸,直至肉平為效。亦有用附片灸,仍用前補劑,作膏貼之尤妙。痔漏初起須用芩蓮之類,以涼大腸,枳殼以寬大腸,澀竅用赤白石脂、枯礬、黃丹、腦子之類。
白話文:
痔漏這疾病共有五種名稱,分別是牡痔、牝痔、氣痔、血痔、酒痔,另外還有腸風痔、脈痔、雌雄痔,這些都是五痔的不同稱呼。它們剛開始生長時都在肛門邊緣,形狀像老鼠的乳頭,或者結成小核,引起癢痛和不適感,嚴重的話會讓人感到全身發冷。這些病症大多是由於性行為過度、飲酒過量、長期嗜好甜食和肥肉,且生活不節制導致的。房事過後常在醉飽狀態,讓身體陰陽失調,血液和腸道功能受到擾亂,導致體內濕氣下漏至下體形成痔漏。治療方法是,在發現初期應服用秦艽、槐角、連翹、土貝等藥物,同時配合外部燻洗以達到內部消炎的效果。如果仍舊放縱自己的慾望,那麼病情將會腐爛化膿,久留不去,甚至穿透皮膚形成瘻管,那時就需要補充氣血,謹慎調整生活作息,才能慢慢康復。
痔漏的病因主要來自於體內燥氣過剩,以及濕熱之氣。過度的飲酒和性行為會產生濕氣,進而轉化為熱氣,充斥在臟腑和經絡之中,最終影響到消化系統。雖然病徵出現在大腸,但實際上是因為陰虛和火旺所導致。古籍提到,痔漏最初在肛門處生成,久而久之就會潰爛形成瘻管。痔比漏輕,痔屬實證,漏則屬虛證。治療痔主要是清熱涼血,治療漏則需先清熱涼血除濕,久之需固縮瘻口並殺蟲,同時輔以溫散。有人說痔漏的根源是火氣,為什麼要用溫補的藥物?事實上,痔只會出血,始終是熱證,而漏則是先濕熱後轉為濕寒,若不用溫補的藥物,如何去除濕氣和寒氣呢?不只是痔漏,許多疾病也有從熱轉寒的現象,例如腹瀉和嘔吐,起初是腸胃氣實導致熱證,久了就會變成腸胃氣虛導致寒證。丹溪在論述下血的條目中提到,下血久而不愈者,後期應用溫補的藥物,正是這個道理。
手陽明大腸經屬金,負責收納和運行津液,順應足陽明胃經的運化功能。當人醉飽後進行性行為,酒熱殘留體內,精液未能完全排出,流向腰臀,使得前陰的氣血迴流至大腸,肝木乘機壓制心火,侵蝕肺金,心火與燥氣相結合,導致大便乾燥和痔漏的發生。其受病的本質是燥氣過剩,而致病的因素則是胃濕。因此,東垣先生說:腸頭成塊是因濕氣,劇烈疼痛則是因風邪。
大便乾燥結實的人,同時也受到火熱的影響。濕熱風燥,這四種氣候因素共同作用,治療時應當清火、潤燥、疏風、和血、止痛。
對於漏瘡,應先服用補藥以促進氣血生長,常用的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川芎、當歸等藥材為主,大劑量服用。然後將附子磨成粉末,與口水混合成餅狀,厚度約一元硬幣大小,使用艾灸,根據瘻口大小調整艾炷的大小,灸至微熱即可,避免造成疼痛,乾了就換新的餅再灸,直到感覺到適度的溫熱。第二天再繼續灸,直到患處平復纔有效果。此外,還可以使用附子片灸,同時使用前面提到的補藥,做成膏藥貼在患處,效果更佳。對於痔漏初發時,應使用黃芩、蓮子等藥物來清涼大腸,使用枳殼來寬鬆大腸,固縮瘻口可用赤白石脂、枯礬、黃丹、龍腦等藥物。
3. 加味槐角丸
治痔漏通用,及治腸風下血。
槐角,生苄,歸身,黃耆(各二兩),川芎,阿膠,白芷(各五錢),黃連,條芩,枳殼,秦艽,防風,連翹,地榆,升麻(各一兩),為末,蜜丸或酒糊丸,如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漸加至七八十丸百丸,空心溫酒,或米湯下。
此方槐角、生地,生血涼血為君;當歸、川芎、黃耆、阿膠,補虛為臣;以諸藥為佐使,黃連瀉心火,條芩涼大腸,枳殼寬大腸,秦艽去大腸風,防風為血症上使,連翹為血症中使,地榆為血症下使,而連翹又有散經絡中火邪,地榆又能涼血,升麻升散火邪,又與白芷引諸藥入太陽經絡,治痔漏經絡中之病也。
白話文:
這款藥物適用於各種痔瘡和漏管的治療,同時也能處理腸道出血的問題。
藥方成分包括:槐角、生地、當歸、黃耆(各自兩兩)、川芎、阿膠、白芷(各自五錢)、黃連、黃芩、枳殼、秦艽、防風、連翹、地榆、升麻(各自一兩)。將這些成分磨成細末後,用蜂蜜或酒糊做成丸狀,大小如同梧桐籽。每次服用約五十顆,逐漸增加到七十至八十顆,甚至一百顆,最好在空腹時用溫酒或米湯送服。
此藥方中,槐角和生地負責生血和涼血,是主要的成分;當歸、川芎、黃耆和阿膠則是補充虛弱的部分,作為輔助成分。黃連能清心火,黃芩可降大腸溫度,枳殼能寬腸,秦艽能去除大腸風濕,防風和連翹能分別處理血癥的上半部和中間部分,地榆則處理下半部,同時連翹還能散發經絡中的火邪,地榆也有涼血的效果,升麻能散開火邪,白芷則引導其他藥物進入太陽經絡,共同作用於痔瘡和漏管的經絡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