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 (5)

1. 方脈痢疾合參

故脈來微弱者可補,形色虛薄者可補,疾後而痢者可補,因攻而劇者可補,尤有至要者,則在脾腎兩臟,如先痢而後瀉者,為腎傳脾,微邪易治,先瀉而後痢者,為脾傳腎,賊邪難醫是知在脾者病淺,在腎者痛深,夫腎主禁固,腎為胃關,未有久痢脾虛而腎陰不損,腎陽不亡者,四君歸脾,十全補中皆補脾虛,未嘗不善,若病在火衰,土位無母,設非桂附大補命門,以復腎中之陽,以救脾家之母,則飲食何由而進?門戶何由而固?真元何由而復耶?如畏熱不前,僅以參木補土,多致不起,大可傷也。舊積者濕熱食痰也。

法當下之,新積者下後又生者也。或調或補;不可輕攻,若因虛而痢者,雖舊積亦不可下,但用異功散虛回而痢自止。丹溪有先用參朮調補胃氣,而後下者亦妙法也。虛者宜之,及至穢積既盡,糟粕未實,便當以白芍、白朮、茯苓固腸丸之類,調理脾胃,則新積不生,然痢必須即飲食,一切油膩肉面痛絕之,服藥乃驗,若宿垢未淨,又增新者,腸胃何由而清?漸漸壅塞,脾病未愈,胃病又增,真至噁心不食,或禁口矣。

初起腸中有積,後重腹痛,又噁心,胸膈作脹,乃新飲食未曾化熟也。不可遽用涼藥及下,涼則愈結,下則傷胃,須先消導之,俟下膈不噁心不脹憊,方可攻下,如噁心甚者,先以淡鹽湯探吐,如初熱有里者宜下,惡寒者忌下。瀉與痢不分兩證,混言濕熱而利小便非也。

蓋淡滲之劑,功能利水濁流得快,則瀉自止,若痢疾乃垢穢之物,同於濕熱,腸胃怫鬱而成,出於大腸傳送之道,了不幹於胃氣,故不宜過用滲利之藥,以使重竭其陽,而涸其津液,是病降之,而藥又降之也。但諸症小便清長,其病漸退之兆,況於痢疾乎。李時珍曰:血痢已通,而痛不止者,乃陰虧氣鬱,藥中加川芎,氣行血調,其病立止,或言下痢為寒者非也。寒則不能消穀,何由反化為膿也。

下痢赤白,或言寒熱相兼者,尤非也。寒熱異氣,豈能並行於腸胃而為痢乎?本一於濕熱,但有傷氣傷血之輕重耳。大腸氣虛下陷而後重者,宜四君子加升柴,亦有無氣大虧,腸中無氣,而不能推送者,只須參耆苓朮,大補中氣,若大腸血虛後重者,四物湯加參朮。丹溪曰:裡急者腹中不寬快也。

亦有虛坐而大便不行者,皆為血虛,蓋腸中無津不能潤運,雖當補血,亦必兼以補氣,若單于補血,徒傷脾胃,蓋氣有生血之功也。陰虛有火,又加暑熱交攻,不宜便補,更不宜燥,惟微寒清平之劑調之,如再不愈,方以清潤之劑補之。復有毒痢一證,或痧毒內陷,下膿血各藥不效者,當於和血行氣藥中,加以解毒,如忍冬花,炙乳香、香連之類。

產後痢疾,積滯雖多,腹痛雖極,不可用大黃等藥行之,致傷胃氣,遂不可救,但用人參、白芍、當歸、紅曲、醋(炒)升麻、益母草煨木香、留白、廣皮、炙甘草足矣。如血虛可加(炒)阿膠二錢。

白話文:

所以,如果脈搏微弱,或是身體虛弱、氣色不好,或是生病後才拉痢疾,或是因為攻下療法而病情加重,這些情況都可以考慮用補益的方法。其中最重要的是脾臟和腎臟這兩個器官。如果先拉痢疾後拉肚子,表示是腎臟的問題傳到脾臟,這種情況病比較輕,容易治療;如果先拉肚子後拉痢疾,表示是脾臟的問題傳到腎臟,這種情況病就比較嚴重,難以醫治。由此可知,病在脾臟比較輕,病在腎臟就比較嚴重。腎臟主要負責固攝,腎臟是胃的關卡,如果長期拉痢疾導致脾臟虛弱,沒有不損耗腎陰、耗散腎陽的。四君子湯、歸脾湯、十全大補湯都是補脾虛的藥方,效果都不錯。但如果病因是腎火衰退,導致脾土失去滋養,那麼就必須用桂附地黃丸等大補命門之火的藥方,來恢復腎陽,以拯救脾土的生機,這樣才能讓腸胃消化吸收,使關卡穩固,恢復元氣。如果因為害怕發熱而不使用這些藥物,只用人參、木香等藥材補脾土,往往會導致病情更加嚴重,非常可惜。舊有的積滯通常是濕熱、食物停滯、痰飲等原因引起的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清除;新有的積滯,就是瀉下後又產生的,應該用調和或補益的方法,不可輕易使用攻下的藥物。如果痢疾是由於身體虛弱引起的,即使是舊有的積滯也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,只要使用異功散等補益藥方,虛弱的身體恢復了,痢疾自然會停止。丹溪先生主張先用人參、白朮等藥材調補胃氣,然後再用瀉下的藥物,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。虛弱的體質適合這種方法。等到體內的穢物排乾淨,但腸胃還沒有完全恢復的時候,就應該用白芍、白朮、茯苓等藥材製成的固腸丸來調理脾胃,這樣才能避免新的積滯產生。此外,患上痢疾的人必須立即注意飲食,一切油膩、肉類、麵食等都要完全禁食,服藥才能有效。如果腸胃內的舊垢還沒清除乾淨,又增加了新的積滯,腸胃怎麼會清爽呢?會逐漸阻塞,導致脾病還沒好,又增加了胃病,嚴重到噁心、不思飲食,甚至完全無法進食。

剛開始發病時,腸道內有積滯,會出現裡急後重、腹痛、噁心、胸膈脹滿等症狀,這是因為新的食物沒有消化。此時不能馬上用寒涼或瀉下的藥物,寒涼會使積滯更加凝結,瀉下會損傷胃氣。應該先用消食導滯的方法,等到胸膈不再噁心、脹滿後,才能使用攻下的藥物。如果噁心嚴重,可以先用淡鹽水催吐。如果發病初期有發熱、屬於裡熱的,可以用瀉下的方法;如果怕冷,就不能使用瀉下的方法。腹瀉和痢疾是兩種不同的病症,不能混為一談,只說是因為濕熱而引起腹瀉是不對的。

一般來說,淡滲的藥物可以使水濁之氣快速排出,所以腹瀉自然會停止。但痢疾是由於體內的污穢之物和濕熱之氣鬱結在腸胃形成的,是從大腸傳送出來的,和胃氣沒有關係,所以不應該過度使用滲利的藥物,以免過度消耗陽氣,使津液枯竭,這樣等於是病情已經向下走,藥物又使它向下,更加不好。但如果各種症狀都顯示小便清長,表示病情正在好轉,更何況是痢疾呢。李時珍說,血痢已經通暢,但疼痛不止,這是因為陰液虧虛、氣機鬱滯,在藥方中加入川芎,可以使氣血運行順暢,病情就會立即停止。有人說下痢是寒證引起的,這是不對的。寒證無法消化食物,怎麼會反而化為膿血呢?

下痢時出現赤白相雜的情況,有人說是寒熱夾雜引起的,這也是不對的。寒熱是兩種不同的氣,怎麼可能同時在腸胃中引起痢疾呢?痢疾的本質是濕熱引起的,只不過有傷氣傷血的輕重之分而已。如果大腸氣虛下陷導致裡急後重,應該使用四君子湯加上升麻、柴胡來治療。也有因為氣大虧虛,腸道內沒有氣推動,導致裡急後重的,只需用人參、黃耆、茯苓、白朮等藥材,大補中氣即可。如果大腸血虛導致裡急後重,應該使用四物湯加上人參、白朮來治療。丹溪說,裡急是指腹中不舒服。

也有人是虛坐著卻大便不出來,這都是因為血虛,因為腸道內沒有津液潤澤,所以無法順利排便,雖然應該補血,但必須同時補氣,如果單純補血,反而會損傷脾胃,因為氣有生血的作用。如果體內陰虛有火,又加上暑熱侵襲,不宜馬上補益,更不能使用燥熱的藥物,只能用微寒清平的藥物來調理,如果還是沒有好轉,再用清潤的藥物補益。另外,還有一種毒痢,或是因為痧毒內陷,導致排出膿血,各種藥物都無效,這時應該在調和氣血的藥物中,加入解毒的藥物,例如金銀花、炙乳香、黃連等。

產後痢疾,即使積滯很多,腹痛劇烈,也不可以使用大黃等瀉下的藥物,以免損傷胃氣,導致無法挽回的局面。只需用人參、白芍、當歸、紅麴、醋炒升麻、益母草煨木香、留白、廣陳皮、炙甘草等藥材就足夠了。如果血虛,可以加入炒阿膠二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