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 (3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 (3)
1. 瘧疾大小總論合參
世間似瘧非瘧者多,奈何一見寒熱往來,便以截瘧丹一截,不止則再截,止而復發復截,以致委頓,或因而致斃。《經》曰:陽虛則惡寒,陰虛則惡熱,陰氣上人於陽中則惡寒,陽氣下陷於陰中則惡熱,凡傷寒後,大病後,產後,癆瘵等症,俱有往來寒熱似瘧,甚或一日二三度發者,並作虛治,但有陽虛陰虛之別,陽虛者補陽,如理中湯、六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加薑桂,甚則加附子,諸方中必用升柴,以提出陰中之陽,水升火降而愈,醫書中有論及者矣。
至於陰虛者,其寒熱亦與正瘧無異,而陰瘧中又在真陰真陽之分,人所不知,《經》曰:晝見夜伏,夜見晝止,按時而發,是無水也。晝見夜伏,夜見晝止,倏忽往來,時作時止,是無火也。無水者壯水之主,以鎮陽光,六味湯主之,無火者益火之原,以消陰翳,八味湯主之,世人患久瘧而不愈者,非瘧不可愈,乃治之不如法也。
風與暑,陽邪也。寒與水,陰邪也。然風為陽中之涼氣,暑為熱中之寒邪,合是四者而言,無非皆屬乎寒,故俗呼為脾寒病,謂寒邪客於肌肉之間,而脾應肉也。及瘧之將發,必先手足厥冷,以脾主四肢也。《經》言暑者,言時氣也。寒者言病氣也。雖邪氣自淺而深,郁寒成熱,然終不免寒為本,熱為標耳。
久而不解,縱實必虛,非大補真氣,大健脾胃,不得瘳也。瘧發必有寒有熱,蓋外邪伏於半表半里,正在少陽所主之界,出與陽爭,陰勝則寒,入與陰爭,陽勝則熱,即純熱無寒為癉瘧、溫瘧,純寒無熱為牝瘧,要皆自少陽而造其極偏,故補偏救弊,亦必還返少陽之界,使陰陽協和而後愈也。謂少陽而兼他經則有之,謂他經而不涉少陽則不成其為瘧矣。
少陽乃東方甲木之象,故其脈自首尾輕重,總不離乎弦也。瘧之不離少陽,猶咳之不離於肺也。然瘧有因水,有因血者,惟水飲所以作寒熱,惟瘀血所以憎寒熱,故用常山能遂水也。若是血症,宜加當歸、桃仁行血之品為佐,蓋瘧晝發屬氣,夜發屬血,《保命集》云,瘧夜發者,乃邪氣深遠,而入血分,為陰經有邪,宜加桃仁於桂麻湯中,發散血中之風寒。
李士材曰,常山生用多用則吐,與甘草同用亦吐,若酒浸炒透,但用錢許,每見奇功,未見其或吐也。世人泥於老人久病忌服之說,使良藥見疑,沉疴難起,抑何愚耶?時珍曰:常山蜀漆,劫痰截瘧,須在發散表邪,及提出陽分之後,用之得宜,其效如神,然瘧藥每以黃昏煎好,露一宿,五更時溫服者,以瘧為暑邪,凡暑得露則散也。
《醫貫》云:有渴甚者,發時飲湯不絕,以六味丸一料,納肉桂一兩,水煎探冷,連進代茶,遂熟睡,渴止而熱愈。又有惡寒惡熱如瘧無異,面赤如脂,口渴不甚,吐痰如湧,身以上熱如烙,膝以下自覺冷,此真陽泛上,腎虛之極,急以附子八味地黃湯,大劑冷飲而熱退,繼以人參建中湯調理。截者。
白話文:
世間上很多疾病看起來像瘧疾,但其實並不是。很多人一看到寒冷發抖又發熱,就直接用截瘧藥來治療,如果沒效就再用,一直反覆使用,結果導致病人非常虛弱,甚至因此喪命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陽氣虛弱就會怕冷,陰氣虛弱就會怕熱,陰氣跑到陽氣的地方就會怕冷,陽氣跑到陰氣的地方就會怕熱。」凡是傷寒病後、大病後、產後、或是患有肺癆等疾病,都會出現像瘧疾一樣的發冷發熱,甚至一天發作兩三次,這些都應該當作虛症來治療,只是分為陽虛和陰虛的不同。陽虛的就應該補陽氣,例如用理中湯、六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,再加點薑和桂枝,嚴重一點的可以加附子。這些藥方中一定要用升麻和柴胡,把陰氣中的陽氣提起來,讓水氣上升、火氣下降,這樣病就會好。這在醫書上都有記載。
至於陰虛的病症,它的發冷發熱也和真正的瘧疾很像。而且陰虛的瘧疾又可以分為真陰虛和真陽虛,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白天發作晚上停止,晚上發作白天停止,按照時間發作,這是因為身體缺水;白天發作晚上停止,晚上發作白天停止,忽快忽慢,時好時壞,這是因為身體缺火。」缺水的就應該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養腎水,以抑制過旺的陽氣;缺火的就應該用八味地黃丸來補腎陽,以消除陰氣的阻礙。世人患了瘧疾很久都好不了,不是瘧疾不能治好,而是治療方法不對。
風邪和暑邪屬於陽邪,寒邪和水邪屬於陰邪。但是,風是陽氣中的涼氣,暑是熱氣中的寒邪。把這四種邪氣合起來看,其實都屬於寒邪,所以民間才說是脾寒病,認為是寒邪侵入肌肉之間,而脾主肌肉。瘧疾快要發作時,一定會先手腳冰冷,因為脾主四肢。《黃帝內經》說的「暑」,是指季節的時氣;說的「寒」,是指致病的病氣。雖然邪氣會由淺入深,寒氣鬱積久了會變成熱,但最終還是以寒為根本,熱只是表面的現象。
如果病久了沒有好,就算原本是實證也會變成虛證,必須大補真氣、大健脾胃才能治好。瘧疾發作一定有寒有熱,是因為外來的邪氣潛伏在半表半裡之間,也就是在少陽經的範圍。當邪氣出來和陽氣爭鬥時,陰氣勝了就會怕冷;當邪氣進入和陰氣爭鬥時,陽氣勝了就會發熱。如果只有發熱沒有怕冷,就是癉瘧或溫瘧;如果只有怕冷沒有發熱,就是牝瘧。這些都是從少陽經偏離到極端的結果,所以治療時要補偏救弊,也一定要回到少陽經的範圍,讓陰陽調和後才能痊癒。瘧疾一定和少陽經有關,如果說其他經絡而沒有牽涉到少陽經,那就不能算是瘧疾了。
少陽經是東方甲木的象徵,所以它的脈象從頭到尾都是像弓弦一樣的。瘧疾離不開少陽經,就像咳嗽離不開肺一樣。然而瘧疾有因為水濕引起的,也有因為瘀血引起的,只有水飲才會引起寒熱,只有瘀血才會引起憎惡寒熱。所以用常山可以排除體內的水濕。如果是血症,就要加當歸、桃仁等活血的藥來輔助治療,因為瘧疾白天發作屬於氣病,晚上發作屬於血病。《保命集》說,瘧疾晚上發作,是因為邪氣深入到了血分,是陰經有邪,應該在桂麻湯中加桃仁,來發散血中的風寒。
李士材說,常山生用多用會引起嘔吐,和甘草一起用也會引起嘔吐。如果用酒浸泡後炒透,只用一點點,效果就會很好,而且不會引起嘔吐。世人固執地認為老人或久病的人不能服用常山,導致好藥被懷疑,重病難以痊癒,真是太愚蠢了!李時珍說,常山和蜀漆可以化痰、截斷瘧疾,但必須在發散表邪、把陽氣提升之後,用得恰當才會有效。瘧疾藥通常在黃昏時煎好,放在露天一晚,在五更時溫服,因為瘧疾屬於暑邪,凡是暑邪遇到露水就會消散。
《醫貫》說,有些病人非常口渴,發病時一直喝湯,這時可以用六味地黃丸一劑,加入肉桂一兩,用水煎好放涼,讓病人當茶喝,就可以睡得很好,口渴停止,熱也退了。還有一種病人,怕冷又怕熱,像瘧疾一樣,但臉色紅得像塗了胭脂,口渴不嚴重,痰像湧泉一樣往外吐,上半身熱得像火燒,膝蓋以下卻覺得冷,這是真陽浮越於上,腎虛到極點的表現。這時要趕快用附子八味地黃湯,大量冷服來退熱,然後用人參建中湯來調理。這些都是治療瘧疾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