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 (2)

1. 瘧疾大小總論合參

此表裡俱熱,令人消爍肌肉,故《經》謂闡瘧。痰瘧者,因乘涼飲冷,飢飽失時,當風臥濕,脾胃不和,化而為痰,存積中脘,遇感乃發,故又名濕瘧。牝瘧者,寒多熱微,或竟寒不熱,瘴瘧者,乍寒乍熱乍有乍無,疫瘧者,一歲之間,長幼均似,鬼瘧者,夢寐不詳,多生恐怖,本因脾虛感襲,實非鬼疫致邪,然世以符咒壓之而愈者,蓋瘧因脾虛,而脾主信,符咒之佩身,則心有所恃,脾有所信,中氣一壯,外邪自解。

勞瘧者,經年不瘥,前後復發,結成癥癖,一名瘧母,此因治之失宜,營衛虧損,邪伏肝經,脅下有塊,此症當以補虛為要,若徒以攻塊為事,多致不救。虛瘧者,正氣虛極,邪乘虛襲,必先參朮托住正氣,毋使下陷也。然經雖有五臟瘧,及膽胃膀胱瘧之分,總在半表半裡,屬少陽一經,而脾胃為之主,氣虛者多發於晝,血虛者多發於夜,氣血俱虛者,晝夜並作也。

治瘧大法,無汗者要有汗,散邪為主而帶補,有汗者要無汗,扶正為主而帶散,若過汗之,則大耗津液,變生別病,故必察其邪之淺深,證之陰陽,令其自陰而陽,自臟而腑,由晏而早,散而越之,邪去則安,更有老瘧並夜發者,是邪客陰分,當用血分藥內加升提,引出陽分,方與散截為宜,凡在陽分者易治,陰分者難療,有惡飲食干,必自飲食而得,可與消導為妙,若胃傷惡食,脈虛無力者,又以溫補為功,總有餘者瀉之,不足者補之。

《經》曰:方其盛時必毀,因其衰也,事必大昌,蓋以邪氣正盛,治而瀉之,則必毀傷真氣,不若因邪氣已衰,而補其經氣,則邪氣自退,故必大昌,丹溪所言三日一發者,受病一年,二日一發者,受病半年,一日一發日者,受病一月,亦不過言受病之深淺耳,邪受淺者,病在三陽,邪隨衛氣出入,而一日一作,深者病在三陰,不能隨衛氣並出,或間日,或三四日而一作,作愈遲者,病愈深也。

得之於暑月者十有七八,蓋因時當中表氣虛,水穀停聚,為痰飲於胸脅矣,風暑入內,血液稽留於經絡矣,夏時毛竅疏通而不為病,秋氣收斂表邪,不能發越,故進退不已,往來寒熱,勢如凌瘧人之狀,所以名瘧,人之榮衛,晝行陽,脊與背也。夜行陰,胸與腹也。行至病所而不通,乃作寒戰,中外如冰,此寒氣發於內也。

寒已而內外皆熱,此邪火盛於外也。寒多熱少,宜豁痰開鬱發散,熱多寒少,宜清熱補虛,而兼發散,總以理脾保土為主,而青皮檳榔之類,不可久用也。發在夏至後,處暑前者此三陽受病,傷之淺者,近而暴也。

發在處暑後,冬至前者,此三陰受病,傷之重者,遠而深也。

自子至巳屬陽,自午至亥屬陰,衛虛則先寒,榮虛則先熱,然瘧本暑邪,法當解肌,且有無痰不成瘧,無食不成瘧之語,或當消導、然更莫不由於中氣不足而得,若元氣先虛之人,誤投破氣克伐之藥,則中氣虛而愈虛,不但邪不得解,勢反內陷,必便膿血,多成腹脹,馴至不救,往往而是。

白話文:

瘧疾的各種情況綜合來看:

這種病是身體內外都有熱,會讓人肌肉消瘦,所以《黃帝內經》說這是「闡瘧」。痰瘧,是因為貪涼喝冷飲、吃飯時間不規律、吹風受潮濕,導致脾胃不和,產生痰液,積存在中脘(胃部),遇到外感就會發作,所以又叫濕瘧。牝瘧,是寒冷症狀多,發熱症狀輕微,甚至只有寒冷沒有發熱。瘴瘧,是忽冷忽熱、時有時無。疫瘧,是一年之中,無論大人小孩都可能感染,症狀相似。鬼瘧,是夢境不清晰,容易產生恐懼,這其實是脾虛導致外邪入侵,並非鬼神作祟。但世人用符咒鎮壓後病情好轉,是因為瘧疾是脾虛引起的,而脾主相信,佩戴符咒會讓人心有所依靠,脾也有所信賴,中氣強壯後,外邪自然消散。

勞瘧,是經過多年都無法痊癒,反覆發作,形成腫塊,也叫瘧母,這是因為治療不當,導致身體營養不足,邪氣潛伏在肝經,脅肋下有腫塊。這種病要以補虛為主,如果只用攻打腫塊的方法,大多會導致病情無法挽回。虛瘧,是正氣極度虛弱,邪氣趁虛而入,必須先用人參、白朮來扶持正氣,不要讓正氣下陷。雖然古籍中有分五臟瘧,以及膽、胃、膀胱瘧,但總歸都在半表半裡,屬於少陽經的病變,而脾胃是關鍵。氣虛的人多在白天發病,血虛的人多在夜晚發病,氣血都虛的人,則白天夜晚都會發病。

治療瘧疾的大原則是,沒有汗的要發汗,以驅散邪氣為主,同時兼顧補養身體;有汗的要止汗,以扶持正氣為主,同時兼顧驅散邪氣。如果過度發汗,會大量消耗體液,引發其他疾病。所以必須觀察邪氣的深淺、病情的陰陽,讓病邪從陰轉陽、從內臟轉到表層、從晚間轉到白天,然後發散出去,邪氣消除,病自然就好了。還有老瘧和夜晚發作的瘧疾,是邪氣侵入陰分,要用補血的藥,並加入升提藥,把邪氣引到陽分,再用發散藥來治療。總之,在陽分的病容易治療,在陰分的病難以治療。如果厭食,必定是飲食出了問題,可以用消食導滯的方法。如果胃腸受損導致厭食、脈象虛弱無力,則要用溫補的方法。總的原則是有餘的要瀉,不足的要補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當邪氣旺盛的時候,不要硬攻,反而會損傷正氣;當邪氣衰弱的時候,再補養身體,就會使正氣恢復,病情自然好轉。」這說明,當邪氣正盛時,如果用瀉的方法,反而會損傷正氣。不如在邪氣衰弱時,補養身體,邪氣就會自然消退。丹溪說的「三天一發病,是病了一年;兩天一發病,是病了半年;一天一發病,是病了一個月」,這只是說明病情的深淺。邪氣侵入較淺,病在三陽經,邪氣隨著衛氣出入,所以一天發作一次;侵入較深,病在三陰經,不能隨著衛氣一起發散,所以隔一天或三四天才發作一次,發作間隔越長,病情越深。

瘧疾大多是在暑月得病,這大約是因為夏季體表氣虛,水穀積聚,在胸脅形成痰飲。風邪暑氣進入體內,血液滯留在經絡裡。夏天毛孔疏鬆,不易得病;秋天收斂,表邪不能發散,所以瘧疾反覆發作,忽冷忽熱,如同被瘧鬼纏身一樣,所以叫瘧疾。人體的榮衛之氣,白天在陽經運行(脊背),夜晚在陰經運行(胸腹)。當榮衛之氣運行到病變部位時,受阻不暢,就會發冷戰,身體內外都像冰一樣,這是寒氣從內部發出來。

寒冷過後,身體內外都會發熱,這是邪火在體表旺盛。寒冷症狀多發熱症狀少,應該用祛痰開鬱發散的方法;發熱症狀多寒冷症狀少,應該用清熱補虛的方法,同時兼顧發散。總體來說,要以調理脾胃為主,像青皮、檳榔這類藥物,不能長期使用。如果在夏至之後、處暑之前發病,是三陽經受病,病得較淺,發展快。如果在處暑之後、冬至之前發病,是三陰經受病,病得較重,發展慢。

從子時到巳時屬於陽,從午時到亥時屬於陰。衛氣虛弱會先出現寒冷症狀,榮氣虛弱會先出現發熱症狀。瘧疾本是暑邪引起的,應該用解肌的方法治療。而且有「無痰不成瘧,無食不成瘧」的說法,或者應該消食導滯,但根本原因都是中氣不足。如果元氣本來就虛弱的人,誤用破氣克伐的藥,會讓中氣更加虛弱,不僅邪氣不能驅除,反而會內陷,可能會出現便膿血、腹脹等症狀,甚至無法救治,這種情況經常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