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 (4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 (4)
1. 瘧疾大小總論合參
堵截也。兵精糧足,冠至方可堵截,壯盛之體,三四發後,瘧勢少減,可以截之,其虛弱之人,始終不能截也。誤截因致腹脹別病,不可不慎,即服藥亦有避忌,瘧將來,可服藥阻其來,將退,可服藥追其去,若瘧勢正盛,服藥與之混戰,徒自苦耳。至於多熱而久不解者,其人必本陰虛,法當益陰除熱,非生鱉甲、牛膝不能除也。
多寒而久不解者,其人必本陽虛,非參耆白朮,甚至桂附不能除也。凡久瘧不止,乃屬元氣虛寒,蓋氣虛則寒,血虛則熱,胃虛則惡寒,脾虛則發熱,陰火下流,則寒熱交作,或吐涎不食,泄瀉腹痛,手足厥冷,寒戰如慄,若投以清脾截瘧二飲,多致危殆,惟人參煨姜各一兩煎湯,於發前三時服,或發日五更連進一劑,無不愈者。無力服參者,氣虛,以白朮代之。
血虛以當歸代之,或人參、常山各五錢同炒,去常山,以人參煎湯,未發前服亦效,故曰:脈實症實,攻邪以治標,脈虛症虛,補正以治本,瘧者風寒暑濕之邪,為外感三陽經病也。奈嚴氏有無痰不作瘧之論,夫痰本人身之津液,隨邪之所在,而成病之名,若指痰為瘧之本,反以瘧為痰之標,則瘧將已矣,痰匿何所?瘧將作也。
痰發何經?痰胡為而既己,其病胡為而復發其病,可見痰之因於瘧,非瘧之因於痰,更非因痰以致瘧也,明矣。獨不觀諸《經》曰:瘧者,陰陽更勝也。陰勝則寒,陽勝則熱;又曰:陽盛則熱,陽虛則寒,瘧者虐也。陰陽既失其調,復當瘧症凌虐,況更有脾胃虛極,木來侮土者,有久瘧傷陰,壯熱不已者,若因痰主見為治,投以燥裂克削吐痰截瘧之法,危亡立至矣。
白話文:
瘧疾的防治,就像打仗一樣,必須準備充足的兵力和糧草,才能有效地阻擋敵人的進攻。身體強壯的人,發作三四次後,瘧疾的勢頭會減弱,這時候才可以考慮用藥物來阻止它。但是,體質虛弱的人,瘧疾始終無法被截斷。如果錯誤地用藥來截瘧,反而可能導致腹脹或其他疾病,這是必須謹慎的。即使要用藥,也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。
瘧疾快要發作時,可以先服藥來阻止它;快要結束時,可以服藥幫助它徹底消失。如果瘧疾正發作得厲害,這時服藥就像和敵人混戰,只會讓自己更痛苦。至於發熱持續很久不退的,這種人通常是體內陰虛,應該用滋陰清熱的方法來治療,必須使用鱉甲、牛膝這些藥材才能有效。
如果怕冷很久不好的,這種人通常是體內陽虛,必須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,甚至桂枝、附子這些藥材才能有效。一般來說,瘧疾拖久了不好,是屬於元氣虛寒的情況。氣虛就會怕冷,血虛就會發熱,胃虛就會怕冷,脾虛就會發熱。如果體內陰火下行,就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,或者想吐、不想吃東西、腹瀉腹痛、手腳冰冷、冷得發抖。如果這時候用清脾截瘧的藥方,很可能會導致危險。應該在瘧疾發作前三小時服用人參和煨薑煎的湯藥,或者在發作當天清晨五更時連服一劑,通常都能治好。如果體力不足無法服用人參,氣虛的人可以用白朮代替;血虛的人可以用當歸代替。或者可以用人參和常山一起炒過後,去掉常山,再用人參煎湯,在發作前服用也有效果。所以說,脈象強盛、病情屬於實證的,應該用攻邪的方法來治標;脈象虛弱、病情屬於虛證的,應該用補正的方法來治本。瘧疾是由風寒暑濕這些外來的邪氣,侵犯人體三陽經而引起的疾病。
有人認為沒有痰就不會得瘧疾,這是錯誤的。痰本來是人體內的津液,只是隨著邪氣所在的位置不同,而有了不同的病名。如果說痰是瘧疾的根本原因,反而把瘧疾當成是痰的表面現象,那麼瘧疾就沒辦法治好了。如果說瘧疾將要發作,痰會躲在哪裡?痰又從哪條經脈發出來?痰為什麼會自己好,而疾病又會再次發作?這些都說明了痰是因為瘧疾而產生的,而不是因為痰才導致瘧疾,更不是說痰導致瘧疾。這是很明顯的道理。不要忘了醫書上說:「瘧疾是陰陽失衡的表現,陰氣盛就會怕冷,陽氣盛就會發熱。」又說:「陽氣旺盛就會發熱,陽氣虛弱就會怕冷。」瘧疾,就是身體受到虐待。陰陽已經失去了平衡,又受到瘧疾的侵擾,更何況還有脾胃虛弱,導致木氣來剋制土氣的情況。還有久病傷陰,導致發熱不止的。如果因為看到痰就認為是瘧疾的根源,用乾燥、破壞、吐痰、截瘧的方法來治療,很可能會立刻危及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