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5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5)
1. 消渴大小總論合參
五臟六腑四肢,皆稟氣於脾胃,行其津液,以濡潤養之,夫消渴之病,本濕寒之陰氣極衰,燥熱之陽氣太盛故也,治當補腎水陰氣之虛,而瀉心火陽熱之實,除腸胃燥熱之甚,濟身中精液之衰,使道路散而不結,津液生而不枯,氣血和而不澀,則病自己。況消渴者,因飲食服餌之失宜,腸胃乾涸,而氣不宣平,或精神過違其度而耗亂之,或因大病陰氣損而血液衰,虛陽剽悍而燥熱鬱甚之所成也。
若飲水多而小便,名曰消渴;若飲食多而不甚渴,小便數而消瘦者,名曰消中:若渴而飲水不絕,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,名曰腎消。一皆燥熱太甚,三焦腸胃之腠里,指鬱結滯緻密,縱復多飲於中,終不能浸潤於外,榮養百骸,故渴不止,小便多出或溲數也。
時珍曰:舌下有四竅,兩竅通心氣,兩竅過腎液,心氣流於舌下為神水,腎液流入舌下為靈液,道家謂之金漿玉醴,溢為醴泉,聚為華池,散為津液,降為甘露,所以灌溉臟腑,潤澤肢體,是以修養家咽津納氣,謂之清水灌靈根,人能終日不唾。則精氣常留,顏色不槁。若久唾則損精氣成肺病,皮膚枯涸,故曰遠唾不如近唾,近唾不如不唾。
人若有病,則心腎不交,腎水不上,故津液干而真氣耗矣。《難經》曰:腎主五液,入肝為淚,入肺為涕,入脾為涎,入心為汗,自入為唾也。
消渴養肺降火生血為主。三消皆禁用半夏。消渴若泄瀉者,用白朮、白芍藥之類。內傷病後燥渴不解者,此餘熱在肺經也,用參芩甘草少許,生薑汁調冷服。天花粉,消渴屬熱者之神藥也。小兒唇紅如丹,即發渴候,紅甚焦黑則危。
《夷堅志》消渴殺蟲方,治消渴有蟲耗其精液而成者,用苦楝根取新白皮一握,切焙入麝香少許,煎,空心服,雖困頓不妨,取下蟲三四條,類蛔而色紅,其渴乃止,蓋飲醇食炙,積成胃熱,濕熱生蟲,理固有之。
白話文:
消渴病,主要是因為體內陰氣虛衰,陽氣過盛所導致的。治療上應該要補腎的陰氣,瀉心火的陽熱,同時去除腸胃的燥熱,滋養身體的精液,讓體內的氣機暢通無阻,津液能夠正常生成,氣血能夠調和,這樣病自然就好了。
消渴病,是因為飲食失調,導致腸胃乾涸,氣機不暢,或是精神過度耗損,又或是因為大病導致陰氣虧損,虛火旺盛,才會造成體內燥熱的情況。
喝水多而小便也多,叫做消渴。如果吃得多卻不怎麼口渴,小便多又消瘦,叫做消中。如果口渴喝水不停,腿消瘦且小便有油,叫做腎消。這些都是因為體內燥熱太過,導致三焦腸胃的腠理(皮膚紋理)鬱結閉塞,即使喝很多水也無法滋潤到體表,滋養全身,所以才會口渴不止,小便過多。
李時珍說,舌頭下面有四個小孔,兩個連接心氣,兩個連接腎液。心氣流到舌下成為神水,腎液流到舌下成為靈液,道家將它們稱為金漿玉醴,散開來就成為津液,降下去就成為甘露,用來灌溉臟腑,滋潤肢體。所以養生的人會吞嚥津液,並納入氣,稱之為「清水灌靈根」。如果人們能夠整天不吐口水,就能夠保存精氣,使容顏不衰老。如果經常吐口水,就會損耗精氣,造成肺病,皮膚也會變得乾枯。所以說,遠遠吐出口水不如近一點吐,近一點吐不如不吐。
人如果生病,心腎不相交,腎水無法上行,津液就會乾涸,真氣也會耗損。《難經》說,腎主導五種體液,進入肝臟成為眼淚,進入肺臟成為鼻涕,進入脾臟成為口水,進入心臟成為汗液,自己流出的就是口水。
治療消渴病,要以養肺、降火、生血為主。三種消渴病都不適合使用半夏。如果消渴病伴隨腹瀉,可以使用白朮、白芍藥等藥材。如果是內傷病後,出現燥渴且無法解除,那是因為餘熱還在肺經,可以用少量的人參、黃芩、甘草,用生薑汁調和冷服。天花粉是治療消渴病,特別是屬於熱症的神藥。如果小孩子的嘴唇紅得像朱砂一樣,就是將要發病的徵兆,如果紅得發黑,就很危險了。
《夷堅志》中記載了一個消渴殺蟲的藥方,可以用來治療因為體內有蟲吸食精液而導致的消渴病。用苦楝樹根新鮮的白色皮一小把,切碎後烘乾,加入少量麝香,煎煮後空腹服用。即使感到身體不適,也不要停止服用。服用後會排出三四條像蛔蟲一樣,但是顏色是紅色的蟲子,口渴的症狀就會停止。這是因為飲酒過多、吃烤肉等熱性食物,在胃中積熱,濕熱生蟲,這是正常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