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4)

1. 消渴大小總論合參

或問曰:下消無水,用六味地黃丸,可以滋少陰之腎水矣,又加附子肉桂者何?蓋因命門火衰,不能蒸腐水穀,水穀之氣,不能熏蒸,上潤乎肺,如釜底無薪鍋蓋乾燥,故渴,肺亦無所稟受,不能四布水精,並行五經而為津液矣。

其所飲之水,未經火化,直入膀胱,正謂飲一升,溺一升,飲一斗,溺一斗,試嘗其味,甘而不鹼可知矣,故用附子肉桂之辛熱,壯其少火,灶底加薪,枯籠蒸溽,槁禾得雨,生意維新,惟明者知之。昔漢武帝病渴,張仲景為處此方,治下消之症,飲水一斗,小便亦一斗,用此以折其水,使不順趨,夫腎水下趨則消,腎水不上騰則渴,舍此安能治哉?至聖玄秘,誠良方也。

瘡疽痊後,乃將痊,口渴甚者,舌黃堅硬者,及未患先渴,或心煩燥渴,小便頻數,或白濁陰痿,飲食少思,肌膚瘦消,及腿腫腳瘦,口齒生瘡,服之無不效也,成無已曰:桂猶圭也,引導陽氣,若執以使。

上消者謂心移熱於肺,中消者謂內虛胃熱,皆認火熱為害,故或以白虎或以承氣,卒致不救。總之,是下焦命門火不歸源,遊於肺則為上消,遊於胃即為中消,以八味腎氣丸引火歸源。使火在釜底水火既濟,氣上熏蒸,肺受濕氣而渴疾愈矣。有一等渴欲引飲,但飲水不過一二口即厭。

少頃復渴,飲亦不過如此,但不若胃渴蓄飲水無厭也,此是中氣虛寒,寒水泛上,逼其浮游之火於咽喉口舌之間,故上焦一段,欲得水救,若到中焦,以水見水,正其所惡也,治法如面紅煩燥者,理中湯送八味丸。又有一等渴欲飲水,但飲下少頃即吐出,吐出少頃復求飲,藥食毫不能下,此是陰盛格陽,腎經傷寒之證,仲景以白通湯加人尿膽汁,熱藥冷探之法,一服即愈,女人多有此症。

東垣又曰:手陽明大腸,手太陰小腸,皆屬足陽明胃,大腸主津小腸主液,大腸小腸受胃之陽氣,乃能行津液於上焦,溉灌皮毛,充實腠理,若飲食不節,胃氣不充,大腸小腸,無所稟氣,故津液涸竭焉。

夫君相二火得其平,則烹煉飲食,糟粕去焉,不得其平,則燔炙臟腑,津液耗焉。蓋心火甚於上。為隔膜之消,甚於中,為腸胃之消,甚於下,為膏液之消,甚於外。為肌肉之消,上甚不已,則消及於肺,中甚不已,則消及於脾,下甚不已,則消及於腎,外甚不已,則甚及於筋骨,四臟皆消盡,則心自焚而死矣。故治消渴不減滋味,不戒嗜欲,不節喜怒,則病難己。

丹溪曰。消渴宜飲繅絲湯。能引清氣上朝於口。蓋蠶與馬同屬午也。心也。作繭退藏之義。能抑心火而止渴也。渴家誤作火治。涼藥亂投。夭人生命,必多服生脈散為佳。

《經》既云:飲一溲二,死不治。何仲景復用腎氣丸以治飲一斗溲一斗之證?蓋病尚淺,猶或可治,若瘦而過於飲,亦無及矣,方內須以五味易桂附,從四時及脈理增減可也。此症多因酒色過度,施泄過多,以致水火不交,腎水下泄,故不宜用涼心冷劑也,久而小便不臭,反作甜氣,則生氣泄矣,有浮脂溺面,此精不禁,真元竭矣,不治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「下消的病症沒有水分,使用六味地黃丸可以滋養腎陰的水液,為什麼還要加入附子和肉桂呢?」這是因為命門的火衰弱,無法蒸化水穀,水穀的精氣也就無法向上蒸騰,潤澤肺部。就像鍋底沒有柴火,鍋蓋就會乾燥,所以會口渴。肺部沒有得到水液的滋養,就無法將水精散布到全身,運行到五臟六腑,化為津液。

所喝的水沒有經過火的溫化,直接進入膀胱,這就是所謂的「喝一升水,排一升尿;喝一斗水,排一斗尿」。可以嚐嚐尿的味道,是甜的而不是鹹的,就可以明白了。所以用附子和肉桂的辛熱之性,來壯大命門的陽火,就像灶底加柴,讓乾燥的籠子變得濕潤,乾枯的禾苗得到雨水滋潤,重新煥發出生機,只有明理的人才能明白這個道理。從前漢武帝得了消渴病,張仲景就用這個方子來治療下消之症。喝一斗水,就排一斗尿,用這個方子來轉變水液的趨勢,使水液不要順著向下排泄。腎水向下流失就會導致消渴,腎水不能向上蒸騰就會導致口渴,不用這個方法怎麼能治好呢?這個方子實在是至聖至妙的良方。

瘡瘍痊癒後,快要好的時候,出現口渴得厲害,舌頭發黃且僵硬,以及還沒得病就先感到口渴,或是心煩躁渴,小便次數頻繁,或是出現白濁、陽痿、食慾不振、肌肉消瘦、腿腫腳瘦、口齒生瘡等症狀,服用這個方子沒有不見效的。成無己說:「桂,就像圭玉一樣,能夠引導陽氣,就像拿著圭玉來使用一樣。」

上消是指心火轉移到肺,中消是指體內虛弱而胃有熱,這些都是認為火熱為害,所以有的用白虎湯,有的用承氣湯,結果卻導致無法救治。總的來說,都是下焦命門的火不能歸於本源,遊走到肺就會形成上消,遊走到胃就會形成中消,可以用八味腎氣丸來引火歸源,使火在鍋底,達到水火相濟,水氣向上蒸騰,肺得到濕潤,口渴的病症就會痊癒。有一種口渴想要喝水,但喝一兩口就覺得夠了,過一會兒又口渴,喝的量也還是不多,不像胃渴那樣可以無止盡地喝水,這是因為中氣虛寒,寒水向上泛濫,把浮游的火逼到咽喉和口舌之間,所以上焦一段會想要喝水來滋潤,但到了中焦,以水來對水,反而會讓它更不舒服。治療的方法,如果是面紅煩躁的,可以用理中湯送服八味丸。還有一種口渴想喝水,但喝下不久就吐出來,吐出來沒多久又想喝,藥物和食物都難以下嚥,這是陰盛格陽,屬於腎經傷寒的病症,張仲景用白通湯加上人尿和膽汁,用熱藥冷探的方法,一服藥就會痊癒,這種情況在女性身上比較常見。

東垣又說:「手陽明大腸,手太陰小腸,都屬於足陽明胃,大腸主管津液,小腸主管液體,大腸小腸接受胃的陽氣,才能夠將津液輸送到上焦,灌溉皮膚毛髮,充實肌肉紋理。如果飲食不節制,胃氣不足,大腸小腸就得不到氣的滋養,所以津液就會枯竭。」

君火和相火能夠平和,就能夠烹煮消化飲食,將糟粕排出體外;如果不能平和,就會灼燒臟腑,消耗津液。心火在上面旺盛,就會形成膈膜的消渴;在中間旺盛,就會形成腸胃的消渴;在下面旺盛,就會形成精液的消渴;在外面旺盛,就會形成肌肉的消渴。上面的消渴如果持續加重,就會影響到肺;中間的消渴如果持續加重,就會影響到脾;下面的消渴如果持續加重,就會影響到腎;外面的消渴如果持續加重,就會影響到筋骨。如果四個臟腑的精氣都被耗盡,心就會自焚而死。所以治療消渴病,如果不減少濃厚的口味,不戒除嗜好和慾望,不節制喜怒的情緒,病就很難治好。

丹溪說,消渴病適合喝繅絲湯,能引導清氣向上滋潤口舌。因為蠶和馬都屬於午火,代表心火,蠶作繭自縛,有退藏的意義,可以抑制心火而止渴。消渴病誤用火熱的方法來治療,胡亂投用寒涼的藥物,會導致生命夭折,應該多服用生脈散為佳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喝一分水,排兩分尿,是無法治癒的。」為什麼張仲景又用腎氣丸來治療喝一斗水,排一斗尿的病症呢?這是因為病還比較淺,或許還能治好,如果身體已經瘦弱,喝水過多,就來不及了。方子裡面,要用五味子來代替桂附,可以根據四時的變化和脈象的道理來增減藥量。這種病大多是因為飲酒和縱慾過度,導致水火不交,腎水向下排泄,所以不應該使用寒涼的藥物。時間久了,小便沒有臭味,反而有甜味,那就是生氣已經洩漏了,如果有油脂漂浮在尿液表面,那就是精液無法固攝,真元已經耗盡,無法治療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