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3)

1. 消渴大小總論合參

上消者,舌上赤裂,大渴引飲,《逆調論》云: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者是也。以白虎湯加人參治之,中消者,善食而瘦,自汗,大便硬,小便數。叔和云:口乾饒飲水,多食亦飢,虛癉成消中者是也,以調胃承氣湯治之。下消者,煩燥引飲,耳輪焦乾,小便如膏,叔和云:焦煩水易虧,此腎消也,六味丸治之。

古人治三消之法如此,然人之水火得其平,氣血得其養,何消之有?其間攝養失宜,水火偏勝,津液枯槁,以致龍雷之火上炎,熬煎既久,腸胃脂消,五臟乾燥,令人四肢瘦削精神倦怠,故治消之法,無分上下中,先治腎為急,惟六味八味,及加減八昧丸,隨症而服,降其心火,滋其腎水,則渴自止,否則燔灼臟腑,四臟皆消,心火自焚而死矣。白虎、承氣,皆非所治也。

婁全善云:肺病本於腎虛,腎虛則心寡於畏,妄行凌肺故肺病消,仲景治渴而小便反多,用八味丸補腎救肺,後人因名腎消也。故渴者津液枯涸,乾燥所使也。乾燥者,真陰虧極,虛熱所致也,是以渴症下消者,名曰強中,腎水虧,心火亢也。

《經》曰:大腸移熱於胃,善食而瘦,謂之食㑊。東垣曰:善食而瘦者,胃中火伏則能食,脾虛則肌肉削矣。

《總錄》謂:不能食而渴者,未傳中滿,能食而渴者,必發腦疽背癰,蓋不能食者,脾之病,脾主澆灌四旁,與胃行其津液者也。脾胃既虛,則不能敷布其津液,故渴,其間縱有能食者,亦是胃虛引谷自救,若概用寒涼瀉火之藥,如白虎承氣之類,則內熱未除,中寒復生,能不未傳鼓脹耶?惟七味白朮散,人參生脈散之類,恣意多飲,復以八味地黃丸,滋其化源,才是治法,及能食而渴發疽者,乃肥貴人膏粱之疾也。數食甘美而肥多,故其上氣轉溢而為消渴,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,其氣剽悍,能助燥熱。

《經》曰:治之以蘭,消陳積也,亦不用寒涼,其發癰疽者,何也?《經》曰:膏粱之變,饒生大療,此之謂也。其腎消而亦有腦疽背癰者,蓋腎主骨,腦者髓之海,背者太陽經寒水所過之地。水涸海竭,陰火上炎,安得不發而為癰疽也。其瘡甚而不潰,或赤水者是,甚則或黑或紫,火極似水之象,乃腎水己竭不治。

苦峻補其陰,能食便調神安,無別惡症,或可救也。

消渴本乎熱也,而熱有內外虛實之分,若傳經之熱,液耗而渴,氣分受病,當與寒涼淡滲之劑,速清其熱,熱去而陰生矣,若胃虛亡液,陰虛而渴者,血受病也,當與甘溫酸辛之劑,滋益其陰,陰生而燥除矣。

或曰:人有服地黃湯,而渴仍不止者何也?曰,此方土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。蓋心肺位近,宜制小其服,腎肝位遠,宜制大其服,加高位中消,可以前丸緩而治之,若下消已極,大渴大燥,須加減八味丸料一斤,內肉桂一兩,水煎六七碗,恣意冰冷飲之,熟睡而渴病如失矣。處方之制,存乎人之通變耳。

白話文:

消渴病,依病位可分為上消、中消、下消。

上消的症狀是舌頭紅裂、非常口渴想喝水。《逆調論》認為這是心熱傳到肺部,導致的膈消。可用白虎湯加人參治療。

中消的症狀是吃得多但身體消瘦、容易流汗、大便乾燥、小便頻繁。張仲景說這是口渴愛喝水、吃很多卻還是餓,因虛弱而形成的消中。可用調胃承氣湯治療。

下消的症狀是煩躁口渴想喝水、耳輪乾燥、小便如米湯般混濁。張仲景說這是因為焦躁導致水分不足,屬於腎消。可用六味丸治療。

古人治療三消的方法是這樣。但如果人體水火平衡、氣血充足,又怎麼會得消渴病呢?是因為飲食生活不當,導致水火失衡、津液枯竭,進而使虛火上炎,長期下來,腸胃的脂肪被消耗,五臟乾燥,導致人四肢消瘦、精神疲憊。所以治療消渴不論上中下,都應該優先治療腎臟。用六味丸、八味丸或加減八味丸等,根據症狀服用,降心火、滋腎水,口渴自然會停止。否則心火會焚燒臟腑,導致所有臟腑都衰竭而死。白虎湯、承氣湯並不是適當的治療方法。

婁全善認為肺病源於腎虛,腎虛則心火失去抑制而妄動,因而導致肺病消渴。張仲景治療口渴但小便反多,用八味丸補腎救肺,後人因此稱之為腎消。所以口渴是因為津液枯竭,乾燥所致。而乾燥是因為真陰極度虧虛,導致虛熱產生。因此下消口渴的人,稱為強中,是因為腎水不足,心火亢盛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,大腸的熱傳到胃,導致吃得多卻消瘦,稱為食㑊。李東垣說,吃得多卻消瘦是因為胃中有伏火才能吃,脾虛則肌肉消瘦。

《總錄》認為,不能吃卻口渴,是因為還沒有發展到中滿;能吃卻口渴,則可能會發生腦疽或背癰。不能吃是因為脾虛,脾負責灌溉四肢、運送胃的津液。脾胃虛弱,就無法輸布津液,所以會口渴。其中即使有能吃的,也是胃虛而自我救護。如果使用寒涼瀉火的藥物,如白虎湯、承氣湯,不僅內熱未除,反而會造成中寒,難免發展成鼓脹。應該使用七味白朮散、人參生脈散等藥方,並多喝水,再用八味地黃丸滋補腎的源頭,這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而能吃卻口渴並導致生瘡的,多半是富貴人家飲食過於肥膩所致。因為常吃甘甜肥膩的食物,導致氣上逆而形成消渴。不能服用膏粱厚味、芳香燥烈的藥物,因為它們會助長燥熱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,用蘭草治療,可以消除舊的積滯,也不宜用寒涼藥物。為什麼會發生癰疽呢?《黃帝內經》說,是因為飲食過於肥膩,容易產生大病。腎消也可能發生腦疽背癰,因為腎主骨,腦是髓的海,背部是太陽經寒水經過的地方。如果腎水枯竭,髓海乾涸,虛火上炎,怎麼可能不產生癰疽呢?如果瘡瘍久不潰破或流出紅水,嚴重的話會出現黑色或紫色的狀況,這看起來像水,其實是火達到極點的表現,代表腎水已經耗盡,難以治療。

如果能用苦味峻烈的藥物補陰,並能正常進食,大小便也順暢,精神安好,沒有其他嚴重症狀,或許還有救。

消渴的根本原因是熱,而熱又分為內外、虛實。如果是經絡傳來的熱,導致津液耗損而口渴,屬於氣分受病,應使用寒涼清淡的藥物快速清除熱邪,熱邪退去陰液自然會恢復。如果是胃虛導致津液亡失,或陰虛而口渴,屬於血分受病,應使用甘溫酸辛的藥物滋補陰液,陰液恢復乾燥自然會消除。

有人問:為什麼有人服用地黃湯,口渴仍然無法停止?我回答說,這是因為地黃湯沒有依照病情變通。心肺位置接近,所以藥物的劑量要小;腎肝位置遠離,所以藥物的劑量要大。如果是上中消,可以用原來的丸劑慢慢治療,若是下消已經很嚴重,極度口渴乾燥,則須在加減八味丸的基礎上,加入肉桂一兩,用水煎六七碗,冷卻後隨意飲用,熟睡一覺後,口渴病狀自然消失。處方用藥的關鍵,在於能否靈活變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