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2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2)
1. 盜汗良方
麻黃根,牡蠣(煅為粉),各二兩,黃耆(蜜炙),人參各二兩、煅龍骨(打碎),地骨皮各四兩,大棗七個,水六鍾,煎二鍾半,分六服,一日飲盡。
白話文:
【盜汗治療好方法】
所需藥材有:麻黃根和煅燒後的牡蠣粉,每樣約60公克;蜜炙處理過的黃耆和人參,也各取60公克;煅燒後打碎的龍骨和地骨皮,則需各120公克;另外再準備七顆大棗。
將上述所有藥材加入六碗水進行熬煮,直至剩餘約三碗半的藥汁。這份藥汁可分成六次服用,建議在一天內全數飲用完畢。
2. 獨勝散
或治盜汗。用五偌子末,加枯礬津調,填滿臍中,以絹縛定最效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無故大量出汗(盜汗)的處方。方法是使用五味子磨成粉末,然後加入適量的枯礬,用口水調和後,將其填滿在肚臍之中,再用布條固定。這種方式據說有很好的療效。
3. 消渴大小總論合參
三消病者,消渴消中消腎是也。上消主肺,中消主胃,下消主腎,故曰消渴,燥干也。燥金又受熱化而燥澀也。鬱而成燥者,由風能除濕,熱能耗液也。消中者,胃中蓄熱,善食而瘦,燥熱鬱甚、消渴多飲,小便多出,此因狂陽心火,燥其三焦,而水液不能宣行,周身不得潤澤,故瘦悴黃黑,雖消渴多飲,而水液不能浸潤於腸胃之外,惟下注而為小便多出,俗未明此,妄為下焦虛冷,誤人多矣。
消腎者,燥熱消渴,瘦弱面黑,小便濁淋,有脂液如膏者是也,此三者之論,與大人所犯俱同,至於小兒,則更有大渴、熱渴、疳渴三症,大渴者起於吐瀉之後,蓋脾胃一傷,津液虛耗,則生邪熱,愈致精華內涸,唇乾舌燥而大渴也。熱渴者,起於血氣盛實,此是臟腑之燥熱也。
又有因胃觸暑毒,因熱臟燥,津液不生,唇裂口乾,而為熱渴者,疳渴者,好餐肥膩,恣食甘酸,骨蒸盜汗,黃瘦腹脹,口臭唇乾而成疳渴,飲水最多,小便無度,然病久則發癰疽,或變腫病,蓋消渴日久,小便無度,則精氣不能外輸,而津液愈竭,津液竭則經絡澀,經絡澀,則榮衛不行,血氣凝滯,故成疳也。
兼脾土虛,則腎水盛,腎水盛則反來剋土,土虛不能滲濕而生熱,濕熱相搏,不能傳化,故發於皮膚,遍身水腫脹滿也又曰:渴而飲不止,小便澀者,則成癖,治之之法,或補脾以生津,是補肺之母,滋腎以壯水,是顧肺之子,治燥金之至理也。若至目胞黑腫,皮下浮青,氣促如鋸,喉出煙焰,目白黃沉,唇腫白爛,肚腹膨脹而喘急,身腫滿而浮紫黑斑者,併為凶候也。凡渴家不可發汗,雖有外邪,當從輕治,以津液之源竭也。
渴而多飲為上消,肺熱也。多食善飢為中消,胃熱也。渴而小便數,膏濁不禁為下消,腎熱也。皆火盛而水衰也。經曰: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。又曰:二陽結,謂之消,(二陽者,陽明也)。手陽明大腸主津,病消則目黃口乾,是津不足也。足陽明胃主血,熱則消穀善飢,是血中伏火,血不足也。
未傳能食者,必發腦疽癰瘡,不能食者,必傳中滿鼓脹,皆不治之症也。
凡血症皆不飲水,惟氣症則飲水,氣分渴者喜飲冷水,宜寒涼滲劑,以清其熱,血分渴者,喜飲熱水,宜甘溫酸劑,以滋其陰,上輕中重下危,如上中平,則不傳下矣。故腎消者,乃上消之傳變,肺胃之熱入腎,消爍腎脂,飲一溲二,溲如膏油,令腎枯燥,蓋肺主氣,肺無病則氣能管束津液精微,使之上潮咽噎,榮養筋骨血脈,其餘者為溲,肺病則津液無氣管攝,而精微亦隨溲下如膏油也。
河間分論渴為上焦,豈中下二消,無渴可言耶!,但明下消小便濁而有脂液,治宜養陰,以分其清濁耳,腎消小便甜者為重,水生於甘,而死於咸,小便本咸而反甘,是生氣泄,脾氣下陷入腎中,為土剋水也。
白話文:
三消病,指的是消渴、消中、消腎這三種病症。上消主要與肺有關,中消主要與胃有關,下消主要與腎有關。所謂「消渴」,就是指身體乾燥,這是因為肺(五行屬金)受熱而變得乾燥澀滯。這種乾燥也可能是因為體內鬱積的風邪能去除濕氣,熱邪能耗損體液所造成的。
「消中」是指胃中積熱,導致食慾旺盛卻反而消瘦。這是因為體內的燥熱過於嚴重,引起口渴多飲,小便頻繁。這是因為過於旺盛的陽氣和心火,使得三焦(人體上中下三處)乾燥,導致水分無法正常運行,身體無法得到滋潤,所以才會消瘦、面色枯黃。雖然口渴多飲,但水分並無法被腸胃吸收,只能向下流注形成大量小便。一般人往往不了解這個道理,誤以為是下焦虛寒,實在是誤導人。
「消腎」指的是因為燥熱引起的消渴,導致身體虛弱、面色發黑,小便渾濁,有如油脂般的物質。這三種消的病理與大人所患的相似。至於小孩,則有大渴、熱渴、疳渴三種情況。大渴通常是因為嘔吐或腹瀉後,脾胃受到損傷,導致津液虧損而產生虛熱,進一步耗損精華,最終導致口唇乾燥、舌頭乾渴。熱渴則是體內血氣旺盛所引起的,屬於臟腑的燥熱。
另外,還有一種是因為胃部受到暑熱毒邪侵襲,或是臟腑燥熱,導致津液無法生成,引起口唇乾裂,這種稱為熱渴。疳渴則是因愛吃肥膩食物,或過食甘甜酸味食物,導致身體出現骨蒸盜汗、黃瘦、腹脹、口臭、嘴唇乾燥等症狀。患者會不斷飲水,小便頻繁。若久病不癒,則可能引發癰疽,或轉為腫病。這是因為消渴日久,小便過多,導致精氣無法外輸,津液更加枯竭。津液枯竭則經絡阻塞,經絡阻塞則氣血運行不暢,氣血凝滯,最終導致疳疾。
若同時出現脾胃虛弱,則會導致腎水過盛。腎水過盛反而會反剋脾土。脾土虛弱則無法滲濕,反而會產生熱,濕熱相互搏擊,無法順利運化,因此會表現在皮膚上,導致全身水腫。另外,口渴卻小便不暢,則可能會形成痼疾。治療方法,可以補養脾胃以生津液,這等於是滋養肺(五行屬金)的母親(五行屬土),也可以滋養腎臟來補充水分,這等於是滋養肺的兒子(五行屬水),這是治療肺燥的根本道理。如果病情發展到眼眶發黑腫脹、皮膚下呈現青色、呼吸急促如拉鋸、喉嚨發出火熱氣息、眼白發黃渾濁、嘴唇腫脹潰爛、肚子腫脹而呼吸困難、全身浮腫並出現紫黑斑點,這些都是病情危險的徵兆。凡是患有消渴症的患者,都不宜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即使有外感風邪,也要用較為溫和的方法治療,這是因為他們的津液已經嚴重虧損了。
口渴多飲屬於上消,與肺熱有關。食慾旺盛卻容易飢餓屬於中消,與胃熱有關。口渴且小便頻繁,尿液渾濁如膏脂,屬於下消,與腎熱有關。這些都屬於體內火熱過盛、而水分不足的情況。《內經》說:「心臟的熱邪傳到肺部,就會變成膈消(消渴的一種)。」又說:「陽明經絡的氣機阻滯,就叫做消。」陽明經(大腸和胃)的氣機阻滯,則會導致眼睛發黃、口乾舌燥,這是體內津液不足的表現。足陽明胃經主要負責運化血液,若發熱,則會導致食慾旺盛,這是因為血中有伏火,而血液不足的表現。
能吃卻又持續消瘦的人,可能會引發腦疽癰瘡;無法進食的人,則可能會轉變為腹脹、腹部膨大,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病症。
通常血虛的症狀是不會想喝水的,只有氣虛才會想喝水。屬於氣分(偏向陽)的口渴,會喜歡喝冷水,適合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滲濕利水,以清除體內熱邪。屬於血分(偏向陰)的口渴,會喜歡喝熱水,適合使用甘溫酸味的藥物來滋養陰液。上消病情較輕,中消病情較重,下消病情最危險。如果上消和中消病情平穩,就不會發展到下消。因此,腎消其實是從上消轉變而來的,這是因為肺胃的熱邪進入腎臟,耗損腎脂,導致喝一口水卻排出兩次小便,尿液如同油脂一般,使得腎臟枯燥。肺主導人體之氣,如果肺功能正常,則氣可以調節體內津液的正常運行,使之向上輸送到咽喉,滋養筋骨和血脈,多餘的才形成尿液。如果肺生病,則津液無法被氣所固攝,精微也會隨著尿液排出,就像膏脂一般。
河間學派認為消渴屬於上焦的病變,難道中消和下消就沒有口渴的症狀嗎?只是說下消的尿液會渾濁,並有油脂狀物質,治療上應以滋養陰液,來區分清濁。腎消患者若出現小便發甜,則病情更為嚴重。水是從甘味而生,卻因鹹味而死,小便本應是鹹味,卻反而變甜,這是因為體內生機洩露,脾氣下陷到腎中,形成土剋水的現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