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1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1)
1. 黃耆建中湯
治氣血虛而自汗。
黃耆,肉桂(各一錢五分),白芍藥(三錢),甘草(一錢),煨姜(五片),棗二枚,水煎一鍾,入稠餳一大匙,再煎一沸服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因為氣血不足而出汗的情況。
使用黃耆和肉桂各1.5錢,白芍藥3錢,甘草1錢,炮製過的薑五片,以及兩顆棗子,用水煎煮成一碗量的藥汁,然後加入一大匙的稠蜜,再次煎煮至沸騰後服用。
2. 當歸六黃湯
治盜汗發熱,火實陰虛之聖藥。
黃耆,當歸,生地黃,熟地黃,黃芩,黃連,黃柏,水煎服。
盜汗者,乘人之睡而出,有如盜也。陰虛而睡,則衛外之陽乘虛陷入陰中,表液失其固衛,故濈濈然汗出。寤則陽氣用事,衛氣復出於表,汗即止矣。當歸地黃滋陰之藥也,芩連、黃柏降火之藥也,盜汗之餘,腠理不固,故以黃耆補表,但既曰陰虛,則元氣有降而無升?肅殺之氣方深而復用肅殺之劑,毋乃犯虛虛之戒乎?惟火高氣強者,不得已而暫用之,不然寒涼損胃,禍更深耳。
(張)見陰虛不足,蒸蒸內熱,津液妄泄為汗者,此方用之。
熟地(七八錢),丹皮(一錢五分),山茱(二錢),茯苓(一錢五分),山藥(二錢四分),澤瀉(鹽水炒,一錢),麥冬(二錢),五味子(八分),地骨皮(一錢),生白芍(一錢二分),加燈心蓮子水煎,食前溫服。虛極者,沖參湯服。
(張)見陽虛不能斂汗者,此方主之。
人參(二三錢),炙黃耆(一錢),炒黃白朮(三四錢),五味子(八分),水煎食前服。虛極者加熟附子八分,炙甘草六分。
(張)見心氣不足,脾氣亦虛,津液妄泄為汗者,以歸脾湯去木香加五味主之。以上三法,皆求本之治,不止汗而汗自止,所謂不治之治也。
丹溪用二桑葉,焙乾,為末,空心米飲調服,是止盜汗。
團參湯
方見前。
一方
治當心汗出,用人參當歸各二兩,獖豬心一個,帶血剖開,人參歸縫好,煮熟去藥食之。
白話文:
【當歸六黃湯】
這帖藥物專治在睡夢中盜汗及伴隨的發熱,適用於火氣旺盛導致陰虛的情況,堪稱良藥。
藥方包含:黃耆、當歸、生地黃、熟地黃、黃芩、黃連和黃柏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所謂盜汗,就是在人熟睡時無聲無息的出現,猶如盜賊。這是因為身體陰虛,保護身體表面的陽氣趁虛進入陰中,導致表層液體失去防護,因而不斷出汗。一旦醒來,陽氣開始工作,衛氣再度回到表面,汗也就停了。當歸和地黃都是滋補陰氣的藥物,黃芩、黃連以及黃柏則是降火的藥物。盜汗之後,身體毛孔不再牢固,因此使用黃耆來補充表氣。然而,既然已確定是陰虛,那元氣是不是隻有下降沒有上升?在身體已受損的情況下,再使用更損傷的藥物,難道不會違反「勿再虛弱上加虛弱」的原則嗎?只有在火氣過盛、氣力強壯的人身上,才會短暫使用這種藥物,否則寒涼的藥物會損傷胃部,造成的危害可能更大。
(張)看到陰氣不足,內心熱度升高,津液無端流失成汗的狀況,可以使用此方。
藥方:熟地(七八錢)、丹皮(一錢五分)、山茱(二錢)、茯苓(一錢五分)、山藥(二錢四分)、澤瀉(鹽水炒,一錢)、麥冬(二錢)、五味子(八分)、地骨皮(一錢)、生白芍(一錢二分)。加入燈心蓮子,用水煎煮,飯前溫服。若虛弱至極,可加人參湯一起服用。
(張)對於陽氣虛弱無法收汗的情況,此方為主要治療方式。
藥方:人參(二三錢)、炙黃耆(一錢)、炒黃白朮(三四錢)、五味子(八分)。用水煎煮,飯前服用。若虛弱至極,可加熟附子八分,炙甘草六分。
(張)對於心氣不足,脾氣也虛弱,津液無端流失成汗的狀況,可以使用歸脾湯去掉木香,加上五味子。上述三種方法,都是從根本治療,並非直接止汗,但汗自然就會停止,這就是所謂的不治之治。
丹溪使用二桑葉,烤乾後磨成粉,空腹時以米湯調服,能止盜汗。
【團參湯】
藥方見前。
【一方】
針對心中部位出汗的症狀,使用人參和當歸各二兩,以及一個獖豬心,保留豬心中的血液,將其剖開,將人參和當歸縫入豬心中,煮熟後去除藥物,食用豬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