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5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5)
1. 方脈自汗盜汗合參
助其封藏,更當觀五臟,宜溫宜補,或潤或燥,不得膠乎一定也。
仲景曰:汗多則亡陽,陽去則陰勝也,重虛其表,陽虛極矣。甚為寒中,有服止汗固表藥不應,愈斂愈出,止當理心血,蓋汗乃心之液,心無所養,不能攝血,故溢而為汗也,宜大補黃耆湯,加酸棗仁也。有微熱者加石斛。凡治自汗,既用人參、黃耆,當必少佐桂枝、防風,以助其達表之力。
陽虛甚者,更必少加附子,以翼參耆之助。內傷虛損,總用補中益氣湯,少加麻黃根製附子為佐助,但升柴須少用,而必蜜炙以抑其升發暴悍之性,又欲其引參耆至表,復不可缺。食滯中宮,熱氣聚胃而上炎,則頭汗出,然在病後產後,悉屬陽虛,誤治必死。當心汗出,名心汗,乃思慮傷脾,以生脈散或補心丹治之。
至陰之處,或兩腿挾中,行走勞動,汗出腥穢,此下焦濕熱不行也,以滲濕熱為主。遇飲食湯飯,鼻上多汗,此肺虛乘熱也,宜益肺涼血。兩脅之下動輒有汗,此肝虛乘熱也,宜補肝養血。飲食汗出如洗,日久心虛液耗,令人消渴偏風,宜及早治之。脾經濕熱,淫於四肢,使手足心常有汗,宜抑陽流濕。
平人半身出汗,夏月半身有汗,此皆氣血不足所致,夭之兆也。凡衄血吐血,頭額汗多,而身上無汗,為陽亡陰竭,及汗出不至足者死。汗出發潤,如油之黏,如珠之綴,及淋漓如雨,揩拭不逮者,即三陽絕汗也,不治。脈不為汗衰者,死。額汗如雨,喘促弄色,四肢厥冷,湯藥俱嘔者,死。
大如貫珠,轉出不流者,六陽氣絕也死。
白話文:
關於自汗與盜汗的綜合探討
治療自汗(白天不自主出汗)和盜汗(睡覺時出汗),關鍵在於幫助身體固攝津液,更要觀察五臟六腑的情況,治療方法要溫補、滋潤或收斂,不能拘泥於一種固定的模式。
醫聖張仲景說:「汗出過多會耗損陽氣,陽氣虛弱則陰氣旺盛,此時身體表面更加虛弱,說明陽氣已經極度虛弱。」這種情況常常伴隨嚴重的寒症。有些人服用止汗固表的藥物卻沒有效果,反而越收斂出汗越多,這時候應該從調理心血入手。因為汗是心臟的液體,心臟得不到滋養,就無法控制血液,所以才會溢出變成汗。這種情況適合用大補黃耆湯,再加入酸棗仁。如果有輕微發熱,可以加入石斛。凡是治療自汗,在用人參、黃耆的同時,一定要少量佐以桂枝、防風,以幫助它們發揮作用,到達體表。
陽氣極度虛弱的人,更要加入少量的附子,來輔助人參和黃耆的功效。因內傷導致的虛損,一般用補中益氣湯,再少量加入麻黃根和製附子來輔助,但是升麻和柴胡要少用,並且要用蜂蜜炙過,來抑制它們升散的性質,同時又要利用它們引導人參和黃耆到達體表,所以不可缺少。如果因飲食停滯在中焦,導致熱氣聚集在胃部而向上衝,就會出現頭部出汗。但是,如果在生病或產後出現這種情況,都屬於陽虛,誤治就會導致死亡。如果只是心口出汗,稱之為「心汗」,是因思慮過度損傷脾臟所致,可以用生脈散或補心丹來治療。
在身體隱私的部位,如兩腿之間,如果行走或勞動時出汗,並且氣味腥臭,這是因為下焦濕熱無法排泄,應以滲濕清熱為主要治療方法。吃飯喝湯時,鼻子上容易出汗,這是肺虛導致的熱症,適合用益肺涼血的方法治療。兩脅下容易出汗,這是肝虛導致的熱症,適合用補肝養血的方法治療。吃飯時大量出汗,時間久了會導致心虛液體耗損,令人出現消渴和偏癱等問題,應該及早治療。脾經濕熱侵犯四肢,會導致手心和腳心經常出汗,應以抑制陽氣,排除濕氣的方法治療。
一般人半身出汗,或夏天半身出汗,都是由於氣血不足導致的,是身體衰弱的徵兆。凡是流鼻血、吐血的人,如果頭部和額頭出汗很多,而身上沒有汗,表示陽氣外脫,陰液枯竭,以及出汗卻不到腳底的情況,都是將要死亡的徵兆。汗水像油一樣黏稠,或像珠子一樣串連,或像下雨一樣淋漓不止,擦拭都來不及,這都是三陽之氣衰竭的表現,屬於不治之症。脈象沒有因為出汗而減弱的,也表示將要死亡。額頭汗如雨下,呼吸急促,臉色蒼白,四肢冰冷,吃藥就吐的人,也是死亡的徵兆。
汗珠很大像錢幣一樣,流出來卻不滑落的,說明六陽之氣都衰竭了,也預示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