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6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6)

1. 玉屏風散

治自汗不止,氣衰表弱,易感風。

黃耆(炙),白朮(炒,各二兩),防風(一兩。)

黃耆補氣專固肌表,故以為君;白朮益脾,脾主肌肉,故以為臣;防風去風,為風藥卒徒而黃耆畏之,故以為使。以其益衛固表,故曰玉屏風。黃耆得防風而功益大,取其相畏而相使也。卒中偏枯之症,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,故黃耆為必用之君藥,防風為必用之臣藥,黃耆助真氣者也。

防風載黃耆助真氣以周於身者也,且有治風之功焉,許胤宗治王太后中風口噤,煎二藥熏之而愈,況服之乎?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「玉屏風散」這個方劑,主要用來治療不停自汗、氣力衰弱、外表虛弱容易受風的情況。

黃耆(經過火烤處理)、白朮(炒過,各自兩兩份量)、防風(一份量)。

黃耆能補充氣力,專門鞏固肌膚表面,因此作為主藥;白朮能夠滋補脾胃,因為脾胃主管肌肉,所以是輔助藥物;防風能驅除風邪,它就像是風藥中的士兵,而黃耆對它有所顧忌,因此防風擔任輔佐的角色。因為這個方子可以加強保護身體,鞏固外表,所以被稱為「玉屏風」。黃耆配合防風使用效果更佳,利用了兩者之間的相互制約和協同作用。對於半身不遂的病症,通常是因為身體內的真正能量不能流通全身而導致的疾病,因此黃耆成為不可或缺的主藥,防風則是重要的輔助藥物,黃耆能幫助提升真正的能量。

防風則協助黃耆將這種能量運行到全身,同時還具有抗風的功效。據說許胤宗曾用這兩種藥物煎煮後的蒸汽治療王太后的中風口歪,效果顯著,如果直接服用藥物,效果應該更為明顯。

2. 調中益氣湯

治勞傷元氣,肢體倦怠,脾肺虛弱,自汗盜汗,內熱作渴等症。

黃耆(一錢),人參,甘草(炙),當歸,白朮(各五分),白芍藥,柴胡,升麻(各三分),陳皮(二分),五味子(十五粒),水煎溫服。

此方即補中益氣加白芍、五味而已。補中益氣,純用甘溫,但行春升之令,此加酸斂兼持秋肅之權,氣虛多散,汗而不收,如夏氣之蒸溽也。金商一奏而炎歊如失矣。蓋有升有降,能發能收,則天地交通菀藁生遂,此東垣先生別行一路,以廣補中之妙者乎!

白話文:

這份處方名為「調中益氣湯」,主要治療因過度勞累而損傷的元氣,導致身體疲憊無力,脾肺功能減弱,出現自汗和盜汗的情況,以及內熱引起的口渴等症狀。

藥方成分包括:黃耆(一錢)、人參、炙甘草、當歸、白朮(各五分)、白芍藥、柴胡、升麻(各三分)、陳皮(二分)和五味子(十五粒)。使用方法是用水煎煮後溫服。

這個處方實際上就是在補中益氣湯的基礎上加入白芍和五味子。補中益氣湯完全採用甘溫的藥材,主要是為了促進春天的生長升騰,而在這個處方中加入了酸性收斂的藥材,同時也兼顧了秋天的肅殺特性。對於氣虛容易散失,出汗不止的情況,就像夏天的濕熱一樣,一旦金屬的聲音響起,炎熱就會消失。因為有升有降,能發能收,這樣天地之間的交通就會暢通,生命得以繁茂成長,這是李東垣先生另闢蹊徑,進一步擴展補中益氣湯療效的巧妙之處啊!

3. 大補黃耆湯

治自汗虛弱。

黃耆(蜜炙),防風,川芎,山茱萸,當歸,白朮(炒),肉桂,甘草(炙),五味子,人參(各一兩),白茯苓(一兩五錢),熟苄(二兩),肉蓯蓉(一兩),每服五錢,棗水煎溫服。

白話文:

這是在治療自汗和身體虛弱的「大補黃耆湯」。配方如下:熟製的黃耆、防風、川芎、山茱萸、當歸、炒過的白朮、肉桂、炙過的甘草、五味子、人參(以上各一兩)、白茯苓(一兩五錢)、熟地(二兩)、肉蓯蓉(一兩)。每次服用時取五錢,用棗子和水煎煮後溫熱服用。

4. 耆附湯

治氣虛陽弱,虛汗不止,肢體倦怠。

黃耆(蜜炙),附子(泡去皮、臍),等分,每服四錢,水煎臨臥服。

白話文:

【耆附湯】

主治氣血虛弱,陽氣不足的情況,症狀包含不停出虛汗,以及身體四肢感到疲倦乏力。

藥材使用上,黃耆(需用蜜製過)與附子(需先浸泡並去除外皮及中心點)兩者份量相同。每次服用時,各取四錢的份量,用水煎煮後,在睡前服用。